分享

书法讲座 | 篆书24品【15】

 清虚堂 2015-12-11

篆书24品

□李敬东

  十五、中山王三器

  中山王三器是上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发掘出土的古中山国的三件文物,分别是中山王鼎、中山王圆壶和中山王方壶。


中山王方壶实物图

  中山王三器铭文行文流畅,文字精美,风格独特,是中国古文字的精品奇葩。其中,中山王鼎铭文字数最多,也最精美。铭文为刻款,体现了华美的书写风格。铭文章法随形赋势,排列整齐,具有很强烈的装饰性。从书法上欣赏,中山王三器铭文书法绮丽多姿,典雅飘逸。笔画一丝不苟,线条下垂,纤细劲秀,布局均匀。字形修长优美,重心偏上,体势秀逸,摇曳多姿,极富装饰趣味。文字排列参差错落,穿插自如,圆转流畅,灵动自然,是战国晚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刀法镌刻技巧精熟,运刀如笔。线条刻划生动,多姿多彩。用刀的轻重起伏得心应手,行刀节奏的快慢徐疾灵活多变。单刀、双刀交替使用,提按分明。刀法曲直变化,方圆皆备。转折处衔接准确,变化丰富。契刻用单刀利刃尖入尖出,更显爽利劲健。线条组合上追求粗细、轻重、虚实变化,横、竖等主笔粗、重、实,其他副笔细、轻、虚,这就使通篇文字产生了强烈的韵律感。中山王器铭文的迷人魅力倾倒了无数爱好者,众多书法家和篆刻家纷纷效仿,其中最著名的首推徐无闻先生。徐氏书写的中山王体书法作品结构严谨,字形优美,线条挺劲,变化随意,小大由之,得心应手,潇洒自如。

  中山国是由世居西北草原的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立国后称为中山。进入战国时期后,面对虎视眈眈的强邻,中山国国运多舛。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以乐羊为将,由熟知内情的狄族人翟璜、翟角参与谋划,大举进攻中山。中山虽倾国迎战,但因寡不敌众,在坚持了三年之后终告灭亡,成为魏的附属国。魏国对中山国施行宽柔政策,并把先进的中原和魏国文化带到中山,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民族间的相互融合。


中山王方壶铭文拓片局部

  中山虽亡于魏国之手,但并未绝祀,其中有部分力量转移到太行山区,以求复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桓公率领他的追随者杀出了太行山,重新回到故土,并将都城迁到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境内)。灵寿城坐落于滹沱河北岸的丘陵台地上,充分利用太行山脉和自然河沟等天然屏障护城。城址南北4.5公里,东西4公里,内分东、西两城,东城北部为宫殿区,南部为官署区、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区,西城部分为中山王墓区,南部为王公苑囿和商业区、居住区、农业区。作为中山国最后一个国都,它见证了这个国家的鼎盛与最后的衰亡。桓公和其后的成公为中山复国和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正当国家趋于稳定巩固,可以和邻国抗衡时,成公却崩逝了。其子厝登上了的历史舞台。这位被后人赞誉为中山国最有作为的国王16岁即位,统治中山国20年,把这个中原地区唯一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逐渐带向了鼎盛。然而正当国力蒸蒸日上时,厝英年早逝,国力也随之开始衰落。中山国和赵国世代为仇,经常发生战争。历史上著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强兵富国消灭中山。公元前306年赵联合燕,南北夹击中山,经过多年的激战于公元前296年占领了中山国,中山王子咨奔逃齐国,很快客死异乡。赵国立了一个傀儡尚做国王,一年后就把尚遣送回白狄老家陕北。从此,白狄人再也没有回到太行山脚下重建家园。当我们回视中山王三器时,其铭文不仅作为文献遗存折射出一段历史,更是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思。(15)


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