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江焦山风景区游记(2)

 仁一君531003 2015-12-11

从定慧寺出来一路向东,便看到茗山法师纪念堂。茗山法师是我国著名的一代高僧,
1914年3月16日生于江苏盐城,2001年6月1日圆寂,享年88岁,僧腊70年,戒腊67夏。原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镇江市佛教协会会长、镇江焦山定慧寺住持,是我国杰出的佛教领袖、佛教学者、宗教活动家,兼以诗才书艺蜚声中外。


在主厅的门楣上,写有“茗山法师纪念堂”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由现任焦山定慧寺第九十九代方丈心澄法师所写。


茗山法师自幼出家,在僧腊长达70春秋的布衣生涯中,悲智双运,时刻不忘坚持正信,爱国爱教,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他经常发自肺腑地对人讲:“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爱国是最根本的,是第一位的”;“我们作为新中国的佛教徒,要爱国爱教,永志不忘”;“我们只有爱自己的祖国,才能更好地爱自己的宗教。”在他创作的众多诗词楹联中,处处闪现着爱国情怀。在他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写下了《临终倡议》,念念不忘祖国安危,关心世界和平。他把宣传爱国、教育爱国的内容融于各种场合,融于每一次讲经说法中。从1981年至2001年他圆寂前的20年时间里,他总是将宣传爱国作为与海外佛教界友好交往的第一任务,把教育四众弟子爱国作为自己身为师长的第一要务,用他的话说:“我爱国爱教的行动就是立足古刹,报效祖国。”


茗山法师知识渊博,有很深的佛学造诣。他通晓经、律、论三藏,著有《茗山文集》、《茗山日记》、《茗山书法作品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弥勒上生经讲义》、《佛遗教经讲录》等多部论著,在海内外佛教界备受推崇。他的诗作很多,字字珠玑,享有“诗僧”美称,他的书法敦厚秀丽,圆深神化,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所有这些都成为茗山法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从茗山法师纪念堂继续向前,在绿荫深处有一个不太显眼的门厅,走近一看才知是焦山的宝墨轩,如雷灌耳的焦山碑林。


宝墨轩掩映在银杏树下,这里原是自然庵、香林庵、玉峰庵、海云庵的旧址。


焦山碑林是最早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的文化景点之一,很值得一看,受益匪浅。


焦山碑刻博物院,焦山碑林内珍藏着历代碑刻四百多块,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这些碑刻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有书法、艺术、史料、历代墓志、石雕艺术等,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唐朝仪凤二年(677)多立的魏法师碑,被誉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体工整遒劲,为国内罕见的唐碑。








碑林馆内历史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东晋王羲之书《破邪论序》;唐颜真卿《题多宝塔五言诗》三十首,共四十四块;宋代名书画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黄庭坚的《蓄狸说》;苏东坡《题文同墨竹跋》及《墨竹自题》;元赵子昂小楷石刻二块;清成亲王书《归去来辞》七块,均为名家手笔,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焦山碑林的所有石刻中,《瘗鹤铭》为第一名碑,为中外历代文人所赞叹,享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的盛誉。苏东坡评价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明代王世祯说:“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字体结构,有草书圆劲之势,有汉隶瘦制之笔,又有篆书的筋脉。在我国众多的碑刻中,镇江焦山《瘗鹤铭》和陕西汉中的《石门铭》被称为“碑中之王”“南北两铭”的说法广为流传。《石门铭》 在汉中市石门东壁,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记载了梁秦二川刺史羊止重开汉褒斜道石门的故事。











御碑亭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御碑亭”。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其文曰: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









宝墨轩有许多棵数百年银杏分布在庭院内,满目一片金黄,非常养眼。


从这里看到的万佛塔,又是另一种风情。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