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歌德诗欣赏

 hjmhjmhjmm 2015-12-11

    歌德一生活了83岁,是继荷马、但丁之后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他与席勒亲密无间的友谊成为德国文学的一段佳话。他是启蒙主义思想家,是德国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期的诗人,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他一生成就卓著,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艺术及自然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

                                               ——小记

                    普罗米修斯

                                           ○[德国]歌德

 德国歌德诗欣赏(1):普罗米修斯

宙斯,你可以布云作雾,

遮黑你的天,

你可以像儿童

斩杀蓟草花球那样,

对橡树和山头练武;

但你动不了

我的大地,

我的茅屋,它不是你造的,

还有我的炉灶,——

你忌妒我

炉中的火。

 

群神啊,在太阳下我找不出

比你们更可怜的东西!

你们靠微薄的祭品

和祷告的气息

寒酸不堪地

维持你们的威严;

你们之免于挨饿,

全靠孩童和乞丐——

那些轻信的愚人。

 

在我的童年

我还懵懂无知,

我迷茫的眼睛

仰望太阳,仿佛上天

有耳,听得见我的怨诉,

还有与我一样的心

对被压迫者怀有同情。

 

有谁帮助过我

反抗目空一切的巨人族?

有谁救我出奴役?

这一切,岂不是全靠一颗

神圣赤热的心自力完成?

赤热的心啊,年轻而善良,

却受了骗,竟去感谢

那上界酣睡者的救助!

 

要我敬神?有何理由?

你何曾减轻过

重压下的痛苦?

你何曾止住过

忧惧者的眼泪?

把我锤炼成人的,难道不是那

万能的时间

和永恒的命运——

它们同样主宰着我和你?

 

你大概曾错误地估计:

我该憎恶生命,

我该逃入荒漠,

因为并非一切如花的梦

都能成熟?

我坐在这儿造人,

按照我的形象,

造出一个种族,和我想像,

好叫他们去受苦,哭泣,

享受,欢乐,

并且对你不敬,

像我一样!

                (飞白译)

 德国歌德诗欣赏(1):普罗米修斯

[思与评]

     《普罗米修斯》一诗,是歌德青年时代即狂飙突进时期的代表作,作于1774年。原打算写剧本《普罗米修斯》中的一段独白,后因剧本未完成,遂独立成篇。本诗既体现了启蒙主义的理性力量,也饱含狂飙突进运动的热情,也许是歌德最激越有力的诗了。歌德认为,希腊神话中的巨人,犹如基督教中的撒旦。可是人是上帝造的,而撒旦在味引诱、破坏,这就使撒旦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巨人普罗米修斯却是人的创造者,他对神坚决反抗,是站在有利立场的,因为更有诗意,更壮美。第1节讽刺众神之王宙斯的凶神恶煞,外强中干。第2节活用希腊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鸟》中的典故。在这部喜剧里,鸟建立了空中国家。普罗米修斯说,从那时起,再没有烤肉的香味飘到天下,神都饿急了。歌德以此表示对群神的蔑视,并且指出神之所以能维持统治,全靠人们愚昧的崇拜供奉。这里实际上是指德国愚昧落后的统治。第3节借普罗米修斯之口,反省童年时代对神的天真轻信。    普罗米修斯既是盗火者,他更是造成了一整个不敬神的种族。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启蒙主义者形象。




 

猎人的晚歌

         ○[德国]歌德

德国歌德诗欣赏(2):猎人的晚歌

枪膛顶着火,我狂野而寂静,

悄悄潜行在荒野间;

到处都见你可爱的面影

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此刻,你一定温柔而寂静,

漫步在山谷和田间,

唉,我瞬间就消散的面影

竟没有在你眼前一闪?

 

你就不想想此人——他漫游世界,

满怀烦闷和悲哀,

他东游西走,漂泊不歇,

只因无缘和你同在。

 

可是只要我一想起你,

就像是凝望着月亮出神,

不知怎的就出现了奇迹——

我就感到一片宁静和平。

       (飞白译)

 

[思与评]

   诗歌创作背景:这首诗与女子莉莉有关。  1775年元旦,歌德认识了17岁的少女莉莉,一见钟情,很快在春天订婚,但因双方家庭、习俗、信仰有距离,歌德感到不能在莉莉的银行家环境和社交场合沉淀下来。不久,歌德动摇,订婚后不久不告而别到瑞士旅行了,随后,在秋天解除婚约。   猎人:是诗人自己。  晚歌:即晚上的歌,并非挽歌。  矛盾对照的描写:“到处都见你可爱的面影”和“我瞬间就消散的面影”。一二节建立在对照的基础上,也是三四节的基础。   诗人写到了自己的负心,也一度表示自责,他不同于一般的负心公子——作为启蒙思想家的歌德,怀着对人生的热情,从儿女情长的小天地走向了更加宏大的探索。


 

 浪游者的夜歌

          ○[德国]歌德

德国歌德诗欣赏(3):浪游者的夜歌

一切峰顶上

一片宁静,

一切树梢

感不到

一丝微风;

林中鸟群已沉默。

稍等,顷刻,

你也将安静。

             (飞白译)

[思与评]

  《浪游者的夜歌》何以成为歌德的传世绝唱?

  这是歌德31岁时写的诗。当时,歌德在魏玛任职,因繁忙而鄙俗的事务而烦恼,甚至觉得窒息。一旦回到大自然怀抱,就感到特别亲切清爽。大自然给他一种融合感、默契感、宁静感。这是狂风暴雨后的宁静。他于1780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晚上,登上德国高地的边缘——吉克汉山。  与他的“晚歌”相对,这首诗叫做“夜歌”。“浪游者”,是歌德在魏玛时期的外号,这是由于他为朝廷的事务所烦,常到野外漫游而获得的。  本诗的神奇魅力,与歌德的泛神论思想分不开。    歌德的泛神论哲学家斯宾诺莎接近。他认为自然循着永恒的必然的规律而进行。这种规律是神圣的。他认为自然对谁揭开其秘密,谁就感到不可抗拒的渴望,向往那最可贵的解释者——艺术。诗人,就是和自然默契的人。   海涅说,歌德的泛神论思想在短诗中表现得最纯粹、最可爱。   “斯宾诺莎的学说咬破了数学形式的茧子,变成了歌德的诗,飞舞在我们周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无法言传的魔力。那和谐的诗句像一个温柔的情人一样缠住你的心,用它的思想吻你,用它的词句拥抱你。”   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1831年,歌德完成《浮士德》第二部,重登此山,已是83岁高龄的老人了。他的妻子、儿子、他的好友史泰因夫人、席勒,还有歌德应邀到魏玛时年方16岁的公爵。。。。。。。都已先他而去世了。老诗人抚着旧时笔迹,泪流满面地念道:“稍等,顷刻,/你也将安静”,半年之后歌德逝世,这首诗成了歌德的绝唱。

 

 

精灵王

      ○[德国]歌德

 德国歌德诗欣赏(4):精灵王

是谁骑马匆匆,深夜风中?

那是父亲带着孩子赶路程。

他把儿子紧紧抱在胸前,

紧紧抱着,好叫孩子温暖。

 

“孩子,干吗遮着脸发慌?”

“爸爸,你没有看见那精灵王——

他头戴王冠,身披王袍?”

“孩子,那只是夜雾缭绕。”

 

“可爱的小孩,来,跟着我!

我和你游戏,保证你快活;

湖边有许多五彩花朵开放,

我妈妈有许多金色的衣裳。”

 

“爸爸,爸爸,你听见没有——

精灵王在小声地把我引诱!”

“孩子,别出声,你仔细听:

那是风吹枯叶沙沙作声。”

 

“好小孩,你愿不愿跟我去?

我的女儿们会好好陪你,

她们每夜举行夜半舞会,

又跳舞又唱歌摇你入睡。”

 

“爸爸,爸爸,你可看见那边;

精灵王的女儿们在黑影间?”

“我的孩子,我看得很清楚,

那是些灰色的老杨柳树。”

 

父亲在恐怖中策马飞驰,

臂弯中抱着呻吟的孩子。

历尽艰辛终于赶到家里,

在他怀中,孩子已经死去。

                   (飞白译)

[思与评]

  德国叙事谣曲:从中世纪开始,北欧就有叙事谣曲这种形式的诗歌在民间流传。18世纪,诗人们用此形式写作。  德国谣曲有何特点?类似于民谣的小叙事诗。  特色:情节集中,除了集中写出高潮而外,对其他场景不作原原本本的讲述,多用对话,戏剧性强,带有出人意外的转折,内容有神秘主义因素。  《精灵王》:写于1871年。全诗八节,首尾两节交代情节或真正叙事。中间六节诗从现实王国进入超自然王国。演出了一曲三个人物的戏剧:父亲、孩子、精灵王。这六节由三个人物的对话构成。  父亲:声音低沉,忧心忡忡,但还是沉住气安慰孩子。  孩子:出现各种幻觉,惊惶不安,因而发出慌张求救的呼声。   精灵王:从夜雾缭绕的枯叶沙沙中隐隐出现,以轻轻的然而极富诱惑力的声音,表现出隐含于自然中的神秘力量。  精灵王这首名诗由舒伯特谱曲,在我国过去通译为《魔王》,有出入。   精灵王:生在自然环境中,体型很小,活泼淘气。有时乐于助人,做好事;有时则恶作剧,例如偷人家的婴儿以丑八怪或丑精灵替换。  本诗《精灵王》并非投诉魔王所象征的统治势力,而是表现大自然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其中带有泛神论的意味。

迷娘曲

         ○[德国]歌德

德国歌德诗欣赏(5):迷娘曲

你可知道那柠檬花开的南国?

暗绿的叶间橙子燃着金黄的火,

恬静的桃金娘啊,高扬的月桂,

来自蓝天上的和风轻轻地吹,

你可都知道吗?

          向彼方!向彼方——

我愿与你,我的情人啊,一同前往。

 

你可知道那房屋?圆柱撑起屋顶,

室内微光隐约,大厅灯火通明,

大理石雕塑伫立着向我凝视:

你受了多少委屈啊,可怜的孩子?

你可都知道吗?

          向彼方!向彼方——

我愿与你,我的恩人啊,一向前往。

 

你可知道那山岭和云中小桥?

骡子在云雾间摸索,寻找山道,

岩洞中盘踞着古龙留下的苗裔,

悬崖崩落,崖顶激流直泻谷底,

你可都知道吗?

           向彼方!向彼方——

路在召唤我们!父亲,让我们前往!

             (飞白译)

[思与评]

    《迷娘曲》是歌德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中的一首抒情诗。在与迷娘有关的几首诗中,这首最为著名。  歌德写作《威廉。麦斯特》前后约花50年,完成了《学习年代》与《漫游年代》这两部分,小说描写主人公的成长、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被称为“教育小说”。主人公威廉。麦斯特出身商界,却醉心于艺术,曾参加剧团,到处流浪和演出。途中遇到一位意大利少女迷娘,她身世悲惨,受尽虐待,威廉把迷娘从杂技团赎了出来,因此,迷娘在曲中对威廉用“情人”、“恩人”、“父亲”三重称呼,表达自己的复杂心情。迷娘抱着对出生的南国无限怀恋的心情,唱了“你可知道那柠檬花开的南国”一曲,即一般所称的《迷娘曲》,但因在流浪生涯中身心受到摧残,迷娘终于病死了。   第一节描写的是南国风光。    第二节描写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传统的意大利建筑艺术,以及故园对苦命少女的慰问。    第三节描写回意大利的必经之路——险峻的阿尔卑斯山脉,描写中充满神秘色彩,迷娘的故乡,正在阿尔卑斯山脉南麓的马焦雷湖畔。

对月

    ○[德国]歌德

德国歌德诗欣赏(6):对月

你又悄悄地把清辉,泻往

幽谷和丛林

你终于又一次涤荡

我烦扰的心灵。

 

你的目光,脉脉含情地

在我的庭园逡巡,

像友人温柔的眸子

注视我的命运。

 

往日悲欢岁月的余音,

仍在我心中回荡,

如今我怀着孤寂的心情,

时而喜悦,时而忧伤。

 

4流吧,流吧,可爱的流水!

我不再和欢乐有缘,

戏谑和亲吻都已化成了灰,

别说是真诚的誓言。

 

然而那么珍贵的东西,

我一度拥有;

使我十分苦恼的是,

它永远在心中滞留!

流水啊,顺山谷流吧,

别休息,别停留,

让淙淙的水在旋律之下,

伴着我的歌声流。

 

不论是在冬夜,当你

泛起怒潮的时候,

或在蓓蕾含苞欲放之际,

伴着绚丽的春光流。

 

谁能无怨无艾,避开

尘世间的烦嚣,

将一位知友拥在胸怀,

与他共享寂寥。

 

领略人们不知道的事儿,

或未曾梦见的意境,

神游于夜间胸中的迷宫里——

那真是无比幸福的人。

            (钱鸿嘉译)

德国歌德诗欣赏(6):对月

[思与评]

  创作背景:《对月》是歌德为史泰因夫人写下的40首抒情诗中的一首,被人们誉为他最优美的一首抒情诗。史泰因夫人对歌德的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使他脱离狂飙突进时代的激情狂放,转向沉重和平静。(一说是为一名为情所困而投河自尽的少女所作的缅怀之作。)   《对月》意境高雅,格调清新,有一种安抚心灵的宁静的美丽。诗中从咏月出发,描绘了一幅让人心醉的写意画。    月亮意象:有明显的女性意识,引导人们与一个温情脉脉的女性形象相联系,抒情主人公将月亮视为一个了解自己并能抚慰心灵的友人。但是柔美的清辉掩饰不了孤寂的心灵,月亮意象的孤独忧伤的主题也由此引发。     流水意象:从第四节开始,转而咏流水,流动的韵律生发了这首诗的又一亮色。流水意象象征爱情的一去不复返,也象征了因为情感的波动而不能平抚的心境。

多处跨行诗句:既舒缓了语气,又增加了诗歌表达的容量。该诗由舒伯特谱曲,流传甚广。

自然和艺术

   ○[德国]歌德

德国歌德诗欣赏(7):自然和艺术

自然和艺术,像是互相藏躲,

可是出乎意外,又遇在一起;

我觉得敌对业已消失,

二者好像同样吸引着我。

 

这只在于真诚的努力!

只要我们用有限的光阴

投身艺术而全意全心,

自然就活跃在我心里。

 

一切的文艺也都是如此,

放荡不羁的人将不可能

把纯洁的崇高完成。

 

要创造伟大,必须精神凝集,

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

只有规律能给我们自由。

                    (冯至译)

任凭你在千种形式里隐身

                      ○[德国]歌德

德国歌德诗欣赏(10):任凭你在千种形式里隐身

任凭你在千种形式里隐身,

可是,最亲爱的,我立即认识你;

任凭你蒙上魔术的纱巾,

最在眼前的,我立即认识你。

 

看扁柏最纯洁的青春的耸立,

最身材窈窕的,我立即认识你;

看河渠明澈波纹涟漪,

最妩媚的,我能够认识你。

 

若是喷泉高高地喷射四散,

最善于嬉戏的,我多么快乐认识你!

若是云彩的形体千变万幻,

最多种多样的,在那里我认识你。

 

看花纱蒙盖的草原地毯,

最星光灿烂的,我美好地认识你;

千条枝蔓的缠藤向周围伸展,

啊,拥抱一切的,这里我认识你。

 

若是在山上晨曦明耀,

愉悦一切的,我立即欢迎你;

于是晴朗的天空把大地笼罩,

最开阔心胸的,我就呼吸你。

 

我外在和内在的感性所认识的,

你感化的一切,我认识都由于你;

若是我呼唤真主的一百个圣名,

每个圣名都响应一个名称为了你。

                (冯至译)

[思与评]

    歌德晚期作品中出色的一首,作于1815年,收入《西东合集》的《苏来卡之书》,为了赞美他的恋人玛丽安娜而作的一首爱情诗。   形式:采用波斯、阿拉伯中咖塞尔诗体的形式,即每个偶句诗行都采用一个字收尾,诗歌内容有浓郁的异国风味。  诗人用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姿态来比喻爱人,喻体纷繁,用一切美好的名称来称呼爱人。   在顺势而下的情感激流中,我们体会到诗人的深切爱恋,作为诗歌读者在这种充沛的情感氛围中也是无比幸福的,何况是那千种形式里隐身的女主人公呢?

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节选)

                                    ○[德国]歌德

德国歌德诗欣赏(11):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节选)

       

疲于为政,倦于效命,

试问,我等为官之人,

怎能辜负大好春光,

滞留在这北国帝京?

怎能不去绿野之中,

怎能不临清流之滨,

把酒开怀,提笔赋诗,

一首一首,一樽一樽。

 

      

白如百合,洁似银烛,

形同晓星,纤茎微曲,

蕊头镶着红红的边儿,

燃烧着一腔的爱慕。

 

早早开放的水仙花,

在园中已成行成排。

好心的人儿也许知晓,

它们列队等待谁来。

     

羊群离开了草地,

唯剩下一片青绿。

可很快会百花盛开,

眼前又天堂般美丽。

 

撩开轻雾般的妙幕,

希望已展露端倪,

云破日出艳阳天,

我俩又得遂心意。

……

    

杜鹃一如夜莺,

欲把春光留住,

怎奈夏已催春离去,

用遍野的荨qián麻蓟草。

就连我的那株树

如今也枝繁叶茂,

我不能含情脉脉

再把美人儿偷嘱。

彩瓦、窗棂、廓柱

都已被浓荫遮住;

可无论向何处窥望,仍见我东方乐土。

      

你美丽胜过最美的白昼,

有谁还能责备我

不能将她忘怀,更何况

在这宜人的野外。

同是在一所花园中,

她向我走来,给我眷爱;

一切还历历在目,萦绕

于心,我只为她而存在。

     

暮色徐徐下沉,

景物俱已远遁。

长庚最早升起,

光辉柔美晶莹!

万象摇曳无定,

夜雾冉冉上升,

一池静谧湖水,

映出深沉黑影。

 

此时在那东方,

该有朗朗月光。

秀发也似柳丝,

嬉戏在清溪上。

柳荫随风摆动,

月影轻盈跳荡。

透过人的眼帘,

凉意沁人心田。

        

已过了蔷薇开花的季节,

始知道珍爱蔷薇的蓓蕾;

枝头还怒放着迟花一朵,

弥补这花的世界的欠缺。

………

        十二

我沉溺于古时的梦想,

与花相亲,代替娇娘,

与树倾谈,代替贤哲;

 

倘使这还不值得称赞,

那就召来众多的童仆,

让他们站立一旁,

在绿野里将我等侍候,

捧来画笔、丹青、酒浆。

       十三

为何破坏我宁静之乐?

还是请让我自斟自酌;

与人交游可以得到教益,

孤身独处也能诗兴蓬勃。

        十四

“好!在我们匆匆离去之前,

请问还有何金玉良言?”

克制你对远方和未来的渴慕,

于此时此地发挥你的才干。

       (杨武能译)

 

[思与评]

 《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包括14首抒情诗和格言诗。这组诗是中德文化交流的友好象征。1827年,歌德刚读过中国小说《玉娇犁》的法文译本及粤剧唱本《花笺记》的英译本。其实这些中中国二、三流的作品,而非中国文学经典,歌德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了解掺进了不少德国成份。歌德写下这组诗,带着对中国情趣和精神的模仿和追求,一开始将组诗取名为《中国的四季》。   这14首诗形式上大多八句一首,四句一阙,很像中国的古代格律诗。   意象:采用中国特有意象,如孔雀、垂柳、碗等。    第8首:像一幅中国水墨画。   第1首/第12首:体现中国文人士大夫特有的诗情酒性。   常用比兴手法,寄情风、花、鸟、月。    这组诗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和德国文化因素自然而紧密融合在一起。不失为歌德的一个佳作。

 

 

 

 

[思与评]

    十四行诗:17世纪才传入德国,歌德积极运用该诗体创作。但由于德语动词的特殊性,德国的十四行与通常的十四行诗有区别,aaaa,aaaa,aba,aba,抑扬格。歌德用这种严谨的诗体,表达他对自然与艺术、自由与规律之间关系的看法。   自然与艺术:歌德认为,其相斥又相生。    诗人论述的关键词:真诚、努力、全心全意、纯洁和崇高     规律与自由:规律是自然的反应,艺术不能违背自然,真正的自由只有在掌握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戴着脚链跳舞”的真诚和努力是所有艺术创作中应该传承不息的精神。

导读:银杏树又名白果树,生长极慢,寿命极长,别名“公孙树”,即“公种而孙得食”,是树中的老寿星。外国的银杏树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这种树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子遗植物,号称植物界的“活化石”。歌德诗中的银杏意象,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符号。

   

    银杏

      ○[德国]歌德

 德国歌德诗欣赏(8):银杏

这样叶子的树从东方

移植在我的花园里,

叶子的奥义让人品尝,

它给知情者以启示。

 

它可是一个有生的物体

在自身内分为两个?

它可是两个合在一起,

人们把它看成一个?

 

回答这样的问题,

我得到真正的涵义;

你不觉得在我的歌里,

我是我也是我和你?

           (钱春绮译)

德国歌德诗欣赏(8):银杏

[思与评]
    歌德的金字塔顶的花束是歌德的抒情诗。歌德是一位世界文学世匠,是一位具有世界意识的诗人,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开拓者。他的创作汲取一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将东西文化汇为一体。   歌德的《银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构想。“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 银杏:这一树种出自东方,但从东方移植到西方后,不仅存活,与本土物种融合一体,这一“银杏”是西东合璧的象征。    银杏的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爱情的象征。

导读:蔷薇,英语称Rose,汉语分蔷薇、月季和玫瑰三类。歌德诗中的野蔷薇,成了爱情的象征。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中国现代诗人梁宗岱翻译的这首诗,不过他将之翻译成了《野玫瑰》。[可参阅杨慧林等主编的《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一书,第92--93页]

 

    野蔷薇

       ○[德国]歌德

 德国歌德诗欣赏(9):野蔷薇

少年看到一朵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那样娇嫩而鲜艳,

急急忙忙走上前,

看得非常欣慰。

蔷薇,蔷薇,红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少年说:“我要采你,

荒野上的小蔷薇!”

蔷薇说:“我要刺你,

让你永不会忘记,

我不愿被你采折。”

蔷薇,蔷薇,红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野蛮少年去采她,

荒野上的小蔷薇;

蔷薇自卫去刺他,

她徒然含悲忍泪,

还是遭到采折,

蔷薇,蔷薇,红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钱春绮译)

[思与评]

   以蔷薇为意象入诗的爱情诗不胜枚举。这首《野蔷薇》高居世界名曲之林且被广泛传唱。  缘起:这是歌德在念大学时为爱慕芙丽德利凯而改写的民歌。韵律琅琅上口,具有节奏美、建筑美和韵律美。     蔷薇意象:在德国的诗歌传统中是“爱情”的象征,用花朵隐喻女性是中西诗歌平常的诗歌创作技法。蔷薇这个意象有不同一般的象征效果。它代表的女性不仅有着迷人的阴柔美,现时有别的花朵所不具有的独立、倔强的个性。诗人将蔷薇置于荒野的环境,强化了它的不屈的精神。     剧情美:本诗三个诗节刚好是剧情的三个阶段:少年发现小蔷薇——少年要采小蔷薇——少年采了小蔷薇。   对话:是民歌形式的延续,增强了诗歌的情节性和趣味性。    跨行诗句:连贯剧情和顺通语气。   小蔷薇形象:娇艳柔弱、自立坚强、害羞矜持。   天真的少年形象:对爱情的占有欲过于强烈,行事过于莽撞。他不明白,小蔷薇一旦采摘,独立自主性的丧失导致她原有美的不复存在。

歌德一生活了83岁,是继荷马、但丁之后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他与席勒亲密无间的友谊成为德国文学的一段佳话。他是启蒙主义思想家,是德国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期的诗人,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他一生成就卓著,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艺术及自然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

                                               ——小记

                    普罗米修斯

                                           ○[德国]歌德

 德国歌德诗欣赏(1):普罗米修斯

宙斯,你可以布云作雾,

遮黑你的天,

你可以像儿童

斩杀蓟草花球那样,

对橡树和山头练武;

但你动不了

我的大地,

我的茅屋,它不是你造的,

还有我的炉灶,——

你忌妒我

炉中的火。

 

群神啊,在太阳下我找不出

比你们更可怜的东西!

你们靠微薄的祭品

和祷告的气息

寒酸不堪地

维持你们的威严;

你们之免于挨饿,

全靠孩童和乞丐——

那些轻信的愚人。

 

在我的童年

我还懵懂无知,

我迷茫的眼睛

仰望太阳,仿佛上天

有耳,听得见我的怨诉,

还有与我一样的心

对被压迫者怀有同情。

 

有谁帮助过我

反抗目空一切的巨人族?

有谁救我出奴役?

这一切,岂不是全靠一颗

神圣赤热的心自力完成?

赤热的心啊,年轻而善良,

却受了骗,竟去感谢

那上界酣睡者的救助!

 

要我敬神?有何理由?

你何曾减轻过

重压下的痛苦?

你何曾止住过

忧惧者的眼泪?

把我锤炼成人的,难道不是那

万能的时间

和永恒的命运——

它们同样主宰着我和你?

 

你大概曾错误地估计:

我该憎恶生命,

我该逃入荒漠,

因为并非一切如花的梦

都能成熟?

我坐在这儿造人,

按照我的形象,

造出一个种族,和我想像,

好叫他们去受苦,哭泣,

享受,欢乐,

并且对你不敬,

像我一样!

                (飞白译)

 德国歌德诗欣赏(1):普罗米修斯

[思与评]

     《普罗米修斯》一诗,是歌德青年时代即狂飙突进时期的代表作,作于1774年。原打算写剧本《普罗米修斯》中的一段独白,后因剧本未完成,遂独立成篇。本诗既体现了启蒙主义的理性力量,也饱含狂飙突进运动的热情,也许是歌德最激越有力的诗了。歌德认为,希腊神话中的巨人,犹如基督教中的撒旦。可是人是上帝造的,而撒旦在味引诱、破坏,这就使撒旦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巨人普罗米修斯却是人的创造者,他对神坚决反抗,是站在有利立场的,因为更有诗意,更壮美。第1节讽刺众神之王宙斯的凶神恶煞,外强中干。第2节活用希腊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鸟》中的典故。在这部喜剧里,鸟建立了空中国家。普罗米修斯说,从那时起,再没有烤肉的香味飘到天下,神都饿急了。歌德以此表示对群神的蔑视,并且指出神之所以能维持统治,全靠人们愚昧的崇拜供奉。这里实际上是指德国愚昧落后的统治。第3节借普罗米修斯之口,反省童年时代对神的天真轻信。    普罗米修斯既是盗火者,他更是造成了一整个不敬神的种族。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启蒙主义者形象。



 
葛丽卿的居室

     葛丽卿

我坐卧不宁,

我心儿烦闷;

再也不得安静,

永远也不能。

 

当我离开了他,

好比葬身坟墓。

这整个世界呀,

只是叫我厌恶。

 

我可怜的头儿,

快要变成疯癫,

我可怜的心情,

已经粉碎零乱。

 

我坐卧不宁,

我心儿烦闷;

再也不得安静,

永远也不能。

 

只是为了寻他,

我才眺望窗外,

只是为了接他,

我才走出屋外。

 

他英武的步伐,

他高贵的姿态,

我口角的微笑,

他眼中的神采。

 

他口惹悬河,

说来娓娓动听,

难忘他的握手,

啊,更难忘他的接吻!

 

我坐卧不宁,

我心儿烦闷;

再也不得安宁静,

永远也不能。

 

我的胸脯吃紧,

急欲将他追寻:

唉,若是找着了他,

赶快将他抱定。

 

让我和他接吻,

千遍万遍不停,

只要和他接吻,

纵死我也甘心!
[析]

    悲剧第一部分中的“城门前”一场抒写的浮士德精神追求及其悲剧,表现他从知识追求的悲剧中解脱出来的过程。  原先,浮士德只从书本的死知识中寻求真理,蹉跎了一生,绝望得要自杀。后来,他从复活节大自然的生机和游春人群的乐观精神中找到动力,从而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这一场,诗人安排复活节美好的大自然、欢乐的游春人群对浮士德父亲和浮士德本人的赞扬以及落日余晖这三个场景,写浮士德的切身感受以及他的思想变化。同时写了浮士德和瓦格纳两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以瓦格纳的平庸委琐烘托浮士德的高尚精神追求。   这一部分也写了浮士德形象的内在矛盾:既有不断追求知识、真理、崇高的最基本的一面,又有“执著于尘世”,安于现状的一面。   “葛丽卿的居室”一场中,塑造了平民葛丽卿这一平民少女形象,诗人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朴实的抒情风格,插入一段民歌,以回旋曲的形式,反复吟唱“我坐卧不宁/我心儿烦闷”,把一个陷入情网不能自拔的女性心理状态鲜明表现出来。“让我和他接吻/千遍万遍不停/只要和他接吻/纵死我也甘心“一个海伦式的、敢爱敢恨、栩栩如生的玛格丽特形象,体现了爱情力量的强大,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爱情的渴求。

 

   悲剧第二部

    第五幕

  宫中宽广的前庭

     浮士德

铁锹声多么使我心旷神怡!

这是那些群众在为我服役,

他们保护陆地不使倾圮,

对汹涌的波涛加以限制,

用紧密的长带将大海围起。

      靡非斯陀

你筑起长堰和堤防,

无非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因为你为海神纳普东

已经准备好盛宴一场。

总而言之,你们已经完蛋;——

四大元素和我们连在一边,

一切终归要烟消云散。

………

 

 

     浮士德

………

这里边是一片人间乐园,

外边纵有海涛冲击陆地的边缘,

并不断侵蚀和毁坏堤岸,

只要人民同心协力即可把缺口填满。

不错!我对这种思想拳拳服膺,

这是智慧的最后结论: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和自由,

才配有生活和自由的享受!

所以在这儿不断出现危险,

使少壮老都过着有为之年。

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

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我有生之年留下的痕迹,

将历千百载而不致湮灭无闻——

现在我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受这崇高无上的瞬间。

   (董问樵译)

[析]

   悲剧第二部“葛丽卿的居室”一场,是浮士德精神探索的最后一个阶段。描写浮士德在听到死灵掘墓的铁锹声时产生的感想,他把为千千万万人开疆辟土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他死到临头方悟出人生真理,从而将浮士德精神完美地表现出来。

[思与评]

  《浮士德》:歌德的代表作,歌德致力于这部悲剧的写作长达60年,作品取材于德国中世纪民间传说,全诗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两千余行。    内容:塑造了一个追求真理、追求美好事物和崇高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虽然他身上有矛盾,但是他具有浮士德精神,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种精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取精神,诗剧中所描写的浮士德一生,是一个矛盾运动、辩证发展的过程。  歌德因此获得了德语文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了这一民族诗人的伟大和不朽,是他思想和艺术中最充分、最集中的体现。   浮士德精神发展的五个阶段:从知识、爱情、政治、艺术、事业等方面表现浮士德的精神追求及其悲剧。“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和自由,/才配有生活和自由的享受!”等诗句,充分体现了浮士德精神的崇高与可敬。而“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这一诗句,更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蓝图的集中体现的艺术概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