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莊子聽息法

 昵称10584436 2015-12-11

莊子聽息法

 

《莊子聽息法》這一種靜功,導源於莊子著作。陳櫻寧先生根據自己六十多年的經驗創導而成,並寫成冊子,但未刊印發行,後經閻海整理而成。本書摘用其中慨述及莊子聽息法部分。


一、概述

所謂聽息法,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這種聽呼吸的方法是莊子書上的妙法。初下手時,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不是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兩乳間的膻中穴),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而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就算對了。

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等,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識去支配它。這樣聽息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得靜養,和神經衰弱恢復到健康過程中最有效的時侯。這時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這對病和健康有損無益。

睡醒之後,可以從頭再做聽息法,則又可安然入睡。如果是在白天睡了幾次,不想再睡了,則不妨起來到外面稍微活動,或到樹木多、空氣新鮮的地方站著做幾分鐘吐納(深呼吸),也可做柔軟體操或打太極拳,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過勞。然後,回到房內或坐或臥,仍舊做聽息的工夫,還可能入於熟睡的境界。即使有時聽息一時不能入睡,只要堅持聽息就對全身和神經有益處。

一般說來,聽息法、可以根治失眠症,毫無流弊,而且與黃帝《內經》上所說的“陽入於陰”的理論相合(按黃帝《內經》“靈樞大惑篇”載曰:“衛氣常留於陽,則陽氣盛,不得入於陰、則陽氣虛,故目不瞑”)。

前人書中常有“心息相依”這一專門術語,但多未說明.如何依法。蘇東坡主張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見《東坡誌林》卷一)。朱子則主張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見《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但數息法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端白法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兩眼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息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做也不會疲勞,才真正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規則。

莊子聽呼吸法原為性命雙修的基礎,古今註《莊子》者,幾乎沒有一人把這層工夫,全部明白開示於後學,他們多數是由於不懂,少數是出於保密,遂致此法埋沒兩千餘年,幾乎滅絕。

這是道家學說的優秀遺產之一,應該發揚繼承下來,若僅用以療病,似乎未盡其用,老年人如有條件在閒暇時,可進一步深造,探討這門高深的修養學術。年青人由於知識不足,條件不備,切不可冒昧急進,蠻練,以免弄巧成拙,貽害自己。年青人治好了病,適當堅持練功,保持精力充沛就可以了。


二、莊子聽息法

《莊子》“心齋法”(《莊子》第四篇“人間世”篇)上載道:“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這段話說的完全是靜功的做法。這裏試解各句含意及其做法如下:

(一)“若一志”~當開始練功時,意念要專一,不要有雜念干擾,否則功夫很難做得好。

(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意念歸一就開始用聽字訣做功。普通所謂聽,係指用耳聽音,此處所說的聽,卻不是此意。關於這點,在古今各家註釋的《莊子》書上都得不到明確的回答。

這裏所說的聽,是指聽其中呼吸之氣。大家知道,凡是呼吸系統正常,呼吸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無聽之以耳”。雖然沒有聲音,但自己卻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慢或快,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所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三)“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上面說過,心所聽的對象是鼻中呼吸之氣、而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麼呢?若說用氣來聽氣,在理論上說不通。究應做何解釋?

這裏是指聽息工夫做得時間久了,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已不能再做為心的對象了,亦即再不能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了,所以說“勿聽之以心”。

這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但尚未達成混沌境界,還稍微有點感覺。這樣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很多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短暫過程中,與其說用心聽氣(“聽之以心”),使心和氣相對立,不如說“聽之以氣”了。這裏雖仍說“聽”,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於“聽”了。俗話說“聽其自然”、“聽之任之”等等,這幾個“聽”字含意已非用耳聽,正是莊子這幾句話最好的解釋。

(四)“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初下手練功夫時,要注意在“一”字訣(“若一志”)上。等意念歸一之後,就注意“聽”字訣。此後再進一步就要用“止”字訣,就是要停止聽。

這時的功夫,漸漸進入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符”作“神”解)。這種神氣合一的境界是無知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

(五)“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做功最後進入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不知不覺中自然產生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全部功夫都是後天還到先天的。這一步工夫應該從先天境界去體會。一般做靜功,只要做到這一步,亦即神氣合一(“心止於符”)的境界也就足夠了,不必再進一步追求先天境界了。

先天一氣

丹道修煉,貴在收積虛空中清靈之氣(即先天一氣)於身中,然後將吾人之神與此氣配合煉養之,為時既久,則神氣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什麼是先天一氣呢?如何體察到這無形無質的神秘力量呢?又如何去採攝、收集、合煉呢?本人根據先輩的啟示,經過長期的、反反覆覆的研究探索和上百次的驗證,找到了一種簡易安全的、適合現代人修煉的接通先天一氣法。具體介紹如下:

先把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放下,讓自己的心神和形體都鬆靜下來。待心平氣和後,慢慢地、輕輕地移神至臍外離皮肉不遠的虛空處。其要領是似守非守,勿忘勿助。這樣能儘快進入靜態,而且比其他方法更容易產生胎息。不用多長時間就會感到呼吸十分輕微,甚至在一段時間內無口鼻呼吸存在,很快進入胎息初成狀態。

在練功初期,可能僅有丹田溫熱、氣機微動等等感覺。但時間一長,功景效驗就大不一樣了。正如黃元吉先生所云:“丹田之氣滾滾轆轆,渾渾淪淪,悠悠活潑之機,一出一入,真氣與天之元氣兩相通於無間,生精生氣生神即在此處。”再練下去,整個丹田內外就會形成一個大氣團,感到有兩個極點,一個是臍外,一個在命門外,這兩個極點都有很強的聚氣感。

再繼續往下練,這個氣團會慢慢擴大至全身,心神也隨之進入恍惚杳冥的狀態。只覺得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混混沌沌,妙不可言。也不知什麼時候,突然全身一震,周身經脈關竅都在大震中開合,就在這突然大震的一瞬間,你會切切實實地體察到,那種似曾相識又說不清在哪裏見過的神秘力量。雖然誰也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它,但自己心中明白。

正所謂“只可自愉悅,不堪持贈君”;此時遍體酥軟、清純、舒適。此乃先天氣施化己身,真陽熏蒸人體之驗。要及時採攝、收集。所謂採收,也是不採自來,不收自收,保持功態,對境無心,不生一念,不加一意即可。接著就會有丹田熱氣團沿督脈周天運行之驗產生,進入神氣合煉階段。

如此修煉,少則二月三月,多則一年半載,百會、命門和會陰三點一線就會有反應。特別是頭頂百會穴,幾乎二十四小時有氣動感、進出感。人體經氣已足,故無論你注意哪一個點,其他兩個點都會立即有反應,子午卯酉四個時辰,氣機會自行發動,運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