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乡文化】金乡抗倭卫城古韵

 炎亭梭子蟹 2015-12-12


作者:顾刚玉




在倭寇后裔亡我之心仍不死的今日,庆祝纪念中华民族抗日胜利七十周年有其特殊意义,回顾五百年前的中国百年抗倭史,更有它的现实意义。金乡卫城是六百年前中国五十九个抗倭卫所城中的一个重要卫城,它是国家级设计建设的抗倭卫城,它记载了中国百年抗倭的历史,它的丰功伟绩可歌可泣。城池七星八卦布局,据说是明朝洪武皇城(南京)的缩版,完全是人为造就的天人合一的人文景观。以七星八卦布局建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有的,时至今日更为稀有。


当年汤和选择金乡建卫是有战略眼光的,金乡东南,半岛山脉,连绵不断,山峰起伏,层峦嶂叠,这是一道天然的海防屏障。山外,东海浪滔,海天一线,无边无际,尽收眼底,若倭寇从海上出现,则一目了然。西向,山重山,直至矾山福建;北向,二十多公里的江南广袤平原,一望无际。金乡的地理位置,是个军事要塞之地,故它是抗倭建卫必选之地也。




一、城的防御文化。金乡卫城是一座有四个瓮城的方城,可用固若金汤来形容。城高一丈九,址厚二丈,周长九里三十步,南北长九百八十步,中心在卫前街第五巷口赵氏家前,有石制八卦太极图为证。东西长九百步,中心在第七巷侯家门前,亦有石制八卦太极图为证。城的中心位置可能是在卫前街第七巷口南首,那座青石打制的元宝石所在地一带,这块元宝石很可能是镇城的宝石,不过这须专家鉴定。城堞一仟六佰五拾口,窝铺四十三座,共有十二个城门,一曰头城门,门是开合式,进得头城门,便是瓮城,然后直走三十多步,九十度转弯,再走二十来步便是二城门,门是启闸式,但早已毁坏,但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其无门臼的门槛和左右半截放闸的直立石槽仍在,进得二城门才是内城,东西南北四门都是如此,但各头城门的朝向则各有所异,东门朝南,叫迎旭门,南门朝东,叫靖海门,西门朝南,叫来爽门,北门朝西,叫望京门。二城门都是正面朝向。还有四个水门,其门是栅栏门,东水门在东南角,原是朝南,水道从南城墙下出入,据说后被江西人所害,改从东城下出入,最后全被填死,从此就没有东水门了。南水门在西南角朝南,至今完好。西水门在西北角,即今魁星阁下,至今完好无损。北水门在今北门头,卫国寺后,早已被堵死。




二、城外的战地文化。城外有护城河,紧围卫城,护城河上东西南北正对瓮城有四座吊桥,进入卫城,只有这四吊桥,别无它路。吊桥外是百步马路,只可单骑独行,路的两边是护城河的延伸河,马路外是一片开阔稻田,约五百米至几千米不等。与开阔地相连接的是连绵不断的山脉,各山头都有烽火台,山外是大海,若海上出现倭寇,烽火台即放烟火,城内外军民即做好迎敌准备。特别是西南方的甘溪头村,三面环山,中是小盘地,在其前东首的杨府岭下还有个营盘基村,原是兵营驻地,较隐蔽,若倭寇从大渔或小渔村海边上来,进入甘溪头村,营盘基驻兵突袭出击,城里兵将包抄而上,倭寇进退无路,必成瓮中之鳖。抗日年间,一伙日寇从大渔海上来,走到大渔岭头,看到甘溪头的地形,则停步不前,即刻退回海上。


三、城内:1.街巷的八卦文化。城内有十条大街和五十多条小巷,以八卦而布。十条大街一是以丰乐亭为中心的四条大街,向南至南门头叫南门街,向北至玄台庙,叫卫前街,向东至东门头,叫东门街,向西至油车巷,叫凤仪街。再是以大仓桥为中心的四条大街,向东至玄台庙,叫仓桥街。向西至西门头,叫西门街,向北至北门头,叫北门街,向南沿着鲤河至凤仪桥,叫鲤河街。还有两条街,一曰从小仓桥至西门郑永盛,叫横街(俗称横街头),另一条在西门五显庙前,叫百步街。有名称的巷弄大约三十来条,最为突出的是三至八的六爻巷,它是卫城的中心地段,东西走向,东与卫前街相接,西与鲤河街相连,巷窄,只有三四米宽,只要穿过巷弄,即可从民居中相出入,可以说是四通八达,若敌人进入巷内,我在暗处,敌在明处,则占巷战优势,有利歼灭敌人。八卦街巷,六百多年,完好无损,这充分说明八卦学说的高度科学性。




2.七星井和家井的民生文化。七星井全部分布在大屿山与小屿山下,水在井底岩缝中流出,色微蓝绿,味甘醇清凉,到底是哪七口井众说不一,有说是广济庙等七寺庙前的七口井,有说是井口四方形,口径基本统一,四面统一用花岗岩条石铺成的七口井叫七星井,还有说是狮山下原有七星墩,墩七泉,故有七星泉(井)之美称。但由于历史变故,井毁井建在所难免,还是清代顾清标公赞七星泉诗说得好:


七星莫问旧时名,东郭留有一鉴清。到便牵丝凭玉虎,寒光碧影动别情。


故我说只要井水清凉甘醇长流不息,就“七星莫问旧时名”了。全城除七星井之外,还有许多公用井,更重要的是家家户户都有水井,家井一般只作洗涤之用,而七星井和其它公用井则是饮水之用,如此布局,有如天象,满天万星烘托着北斗星。若全城无这些水井的分布,则军民生活的困苦就不可设想了。





3.民居的生息与抗倭文化。金乡城里的民居,大小有几百座,大部分是五、七开间,小的有三开间,大的则有九开间,如西门朝南张家和清时的顾家。大体可分为官商型、儒商型和农家型三大类。大部分以姓氏相称,如潘家、殷家、宋家、余家、夏家、顾家、陈家、张家、王家、沈家、彭家、李家、黄家、方家、杜家、戚家、谢家等等,亦有以商号相称的,如殷大同、沈太丰、杨广源、胡广和、郑永盛、袁义成、叶万盛、陈福记、陈太和等等。民居的特点是不管大户或小户,几乎家家都有围墙,前后台门,前后天井,农家还有菜园地,虽各家独门独户,但户户紧紧相依,连成一片,则变成连环堡,这是有利抗倭,若倭寇进得城来,家家紧闭大门,前后左右民居均可相通,这是民居抗倭攻防战略的巧妙布局。大户人家还有正屋、厢房、头进、二进或三进房,还有花园、书房、客房等等,如清时的顾家,三进九明堂,即房屋三进,大小堂轩九个,还用几十条长石板铺过河,把客厅建在河对岸,后花园球山占一半,内有仙人床、仙人井、仙人笔、西华硐、芙蓉岩等等景点,园名曰:“消俗园”,文人雅士常聚一起,吟诗作画品茗唱和,曾名噪一时。又如凤仪街的夏家,它是家庙,家祠,家屋连在一起,这是非常少见的,没有一定资力,是达不到的,它的家庙就是城隍庙,是夏家出资建造的,即是全城人民的庙宇,亦是夏家的家庙,紧挨城隍庙东墙外就是夏家的家祠,家祠的东首一片几十间房屋就是夏家家屋,据说凤仪街夏宅对面的几十间民居,亦是夏家的,而夏家不同潘、殷、宋、余家那样气势宏大,左右对称,头进、二进或三进、四进,而是曲径通幽,清雅幽静,一味书香气息,是典型的儒商家族。这儿还需介绍一下在定远桥边的卫家,此屋坐南朝北,三面环水,形如乌龟,故叫龟屋。何以见得?请跟我走,要进其屋,先得从其左后外边(即龟之左后腿部)的台门进入,循着左屋墙外的小径(即龟左裙边)向前走一段路,再转弯向东走一段路才是正门(即龟颈),正门前是河埠头,河埠头有一个两柱小亭台(这是龟头),进其台门(龟颈)是天井,天井前半部铺的石板是大块方形石,以菱形对角而铺设,这是龟腹底,其后门是朝南走几步即转向西小巷出,这是龟尾。龟不仅是长寿的象征,因它是两栖动物,主人取其水火无患之意也。如今其正屋,方石菱形对角铺设的天井,左右厢房,后门龟尾小巷仍在。


金乡城里的民居特色,各家各户都不一样,但共有的是不仅有舒适安居的美感,更有抗倭构筑的意识。




4.寺庙的敬、善、和、孝文化。小小一个金乡卫城竟有三十多个寺庙,这些寺庙的特色是弘扬敬、善、和、孝文化。(1)清明与九月半。清明与九月半是金乡庙宇活动中颇具规模的最大节日,清明节是以城隍庙为中心的祭鬼节,它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做了七天(或三、五天)道场之后,城隍爷率众信徒带领倭寇、病人的扮演者,抬着十几冥纸和香烛到甘溪头义冢地再进行诵经,读祭文,烧香点烛化冥纸等活动,目的是安鬼神,保太平。有人说这是迷信活动,我说非也,北师大著名学者于丹教授在中央四台文明之旅讲敬文化时讲了敬鬼神一节,她说中国自古就有“头上三尺有神灵”之说,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人若无神灵之敬畏,那天下岂不无法无天了?讲的多好,人若没有畏敬之心理,在无法律的古代,天下不就乱了套了吗?故各民族,各地域在古代都有自己敬畏的图腾神像。清明节又是春天的来临,万物复苏,虫毒也始复生,于是城隍爷下殿巡街号召民众打扫卫生清除虫毒,远送瘟神等活动。再说九月半,这是敬神节。据说九月十五日是东门英烈庙神的生辰,英烈王神在世时,是位清官,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死后还常显灵为民消灾灭害,人们为了感激他的恩德,特建庙宇为他树碑塑像,进行纪念活动。这是敬崇的文化,更有意义的是金乡人以他生辰为由,进行祭祀活动时就邀请全城各庙神前来参加活动,东道主东门人则设宴,做戏盛情招待各庙神,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各庙神来时有早有迟,座位有上有下,安排不好就会吵架甚至打架,若由东道主自己来安排,有人会说他偏心,于是东道主就巧妙地请南门王孙庙的王孙爷来主持,坐镇指挥。据说王孙爷生前是英烈王家总管,请他来掌管英烈王神生辰庆典活动,则就顺理成章了,大家都能听服,故王孙爷的神座不坐庙内,而是坐在庙前廊檐下,这内因是南门人大都是农民,诚实公道,还会拳术,故大家都很敬从他们,在庆典宴会席间,全城各门各所的矛盾,也在宴会间由南门人主持和解。不可设想,若金乡城里各门各所常发生不和而争斗,那金乡民众岂能安宁?故金乡城里各门各所之间就没有发生过争斗的大事件,一旦发生矛盾就很快得以和解,这是多么美好的敬和文化。和,已成为金乡人心目中无形的圣令,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维持它,敬护它。




(2)金乡庙宇的抗倭文化。各地的庙宇是民众集会、议事和文化活动场所,而金乡的庙宇还有特殊的任务,即聚众抗倭,何以见得,这从庙宇的名称便可知晓了。金乡卫下设五所:左所、右所、前所、后所、中所。而前所庙和中所庙就以军制前所和中所而命名,中所庙供奉的庙神,据说就是前王氏指挥使,中所庙周边王氏人家,据说就是他的后裔。明军卫法明确规定自卫指挥以下,“其官皆世袭,军士父死子继”,不仅如此,还明令“将士屯田”,如此明文之定就大大促进了军民的互动,增强了军民高度的抗倭意识,六百年前金乡军民就形成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全民抗倭意识,这是军民联合抗倭的和谐文化。




(3)金乡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敬善文化建筑——化纸亭。什么叫化纸亭?即家家户户的废旧字纸不可乱丢乱弃,要拿到化纸亭里化烧掉,这是对汉字和纸张的敬崇,若没有仓的造字,和蔡伦的造纸,中国的文明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代。金乡化纸亭我记得的有:城隍庙里有一亭,丰乐亭东街口有一亭,王孙庙里有一亭,仓庙里有一亭,仓庙和关帝庙前的三角地有一亭,玄台庙戏台右首有一亭,大仓桥西北首有一亭,西门丽阳庙前有一亭,北门老子庙有一亭,其他就记不清了。这里还要特别讲一位专门捡字纸的老太婆,她个子很矮,年龄很高,但多高大家都不知道,只晓得大家都叫她绍兴婆,她的口音确实是绍兴腔,有个儿子做麻的生意,住仓桥街大潘家台门间,只要是晴天,她老人家就天天在大街小巷里巡走,捡拾地上的废旧字纸,放进自己特制的大裤袋里,拾满后就拿到化纸亭里化烧掉,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她没有文化,但对字纸是如此敬崇,这种朴素的对字纸的敬仰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4)关于善文化,金乡就有一座叫万善堂的佛堂,坐落小山西首,油车巷的东首,三进,规模颇大,顾名思义,该堂的总旨就是信奉万善,城隍庙有副楹联写得好:果有良心何用你烧香点烛;若无天理需防我钢铁链。它警告一些人,为人要善,否则你香烛烧得再多也无用,必会遭报应。


金乡慈善者大有人在,这从金乡小学百多年来办校的善捐活动就可见一斑,历史来多少慈善者为教育事业捐田捐钱,乐善为喜,此风至今传承不衰,越传越盛。又黄仲觉先生,一生慈善为本,忠心教育事业,不仅获县、省嘉奖还获得当时国家教育部授予最优校长的荣誉。


这里还有两位慈善家不可不提,一是叶望增先生,他是著名金银首饰工艺家,曾誉满天津。在家乡奉行慈善,家喻户晓,它不仅捐资助学,城里好多贫苦人家,他若发现哪家断炊烟,即上门送粮送钱救苦扶贫,他的善行赢得了全城百姓的好口碑。


还有一位大慈善家叫袁廷槐,其商号为袁义成,好多许小慈善事且不说,他一生做了三大善事,一是独资二千银元,修建玄台庙至南门头长二百余丈的长石板路。二是临终前嘱咐儿子在金乡南郊和鳌江钱仓山麓共筑千圹义冢(布施坟),义冢未筑好,我柩不得入土。后其子植民承先君之遗愿,如期完成,筑千圹义冢之命。三是开通金乡至方岩下的河道,并开辟方岩下商埠,欲与对岸鳌江的王广源商号形成掎角之势,为鳌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虽后方岩下惨遭日本飞机狂轰滥炸而无法振兴,但他的义举不仅赢得县、市、省各级政府和地方著名人士的高度赞扬,更是震动了当时国民政府的五大政要纷纷为他题赠。林森:好善可嘉。于右任:仗义轻财。蒋中正:为善最乐。汪兆铭:作善降号,何应钦:康宁全德。一介平民竟获此殊荣,实为罕见。


(每年清明节,金乡人都要把“城隍爷”八抬大轿抬到南郊的“义冢地”、“布施坟”出巡,缅怀抗倭英烈,祭悼阵亡魂灵。而且“城隍爷”一定要大轿过洗马桥。)


(5)这里还有一敬善文化必需要讲。即孤魂祠和义冢地。孤魂祠在南门官禄巷中段,台门三间,中是天井,大堂正中是观音菩萨,右为地藏菩萨,左为三面白脸北斗娘娘,左右为廊,左廊墙壁上都是香炉和木主,外用木门板关上,逢年过节打开供人祭请拜祀,这些香炉木主都是明清抗倭将士战死沙场,或病故职上,因家道遥远,灵柩无法返里,只好埋葬金乡郊外,其香炉木主就统一置放在孤魂祠,这是金乡人民历史上一大敬善之举,可今日孤魂祠则被毁而建了民房,但不知我们对这些远道而来为抗倭而阵亡的将士孤魂作何交代?


还有一件是义冢地,金乡郊外义冢地有好多处,最大的是甘溪头溪滩。,即是无主之尸埋葬地叫,义冢地即乡民义举将无主之尸埋葬的地方叫义冢地。甘溪头的溪滩全是沙石,土松、地广、易挖、好埋,故就成了金乡最大的义冢地。义冢地埋的主要是一、倭寇。二、海盗。三、因瘟疫或贫困病故街巷的无主之尸。今有人将义冢地作为抗倭将士来祭祀,这是错误的。抗倭将士是入名册、吃军饷者,据明军卫法之法定,“卫以下其官皆世袭,军士父死子继”,还明令“将士屯田”。如此之法定,抗倭将士则是携家带眷来服役的,他们死后家属会将其作无主之尸草草埋葬在义冢地吗?绝对不会,若灵柩不能返里,必在郊外筑墓安葬,其香炉木主,就置放在孤魂祠,逢年过节家人进祠进行祭祀活动。孤魂祠和义冢地,这或许就是我金乡有之,它充分说明咱金乡人民历史来就具有较高的敬善思想,并付之于行动。




(6)再说孝文化,城隍庙里又有一幅楹联:百事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少完人。此联对孝的思想作了非常中肯的定论。金乡自古就有孝男孝妇的美传,如上世纪二十年代,北门横街头一位青年叫王友梁,对长辈笃行孝道,因其祖母重病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他辰昏侍奉,从未间断,其孝行众口称颂,远近闻名,众称之为“孝子梁”,当时我县著名士绅杨悌先生慕名拜访,县长徐用亲赠“旌孝”匾额立其厅堂以彰其孝行。遗憾的是此匾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所毁。


金乡的敬、善、和、孝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有历史的传承性,应发扬光大。




5.拔大龙,抬高阁的文化。清明和九月半,这两个庙会正巧是春耕和秋收之前,农民需备耕添农具等物件,金乡人就把这两个庙会搞成商贸文化大会市,各地各色各样的商贩就成群结队前来参加会市,城外各乡农民也纷纷赶来购买农具家什之物,各庙宇也张灯结彩进行祭祀活动,活动中就少不了文化的份额,有做戏、有唱词、有参龙、有调马灯、有摆祭等活动。什么叫摆祭?即各庙信众和周边民众将家里的老古董,稀有之物,贵重之物拿到庙里,摆放在八仙桌上,然后上供敬香请神欣赏,少者也有三四桌,多者七八桌不等,说是请神欣赏,实是让民众前来观赏。其中有铜锡器、金银器、玉翠之类,还有木雕、泥塑、瓷器品,一般都小巧玲珑,比较珍贵。


此外,还有拔大龙、抬高阁,扮演各种神像,历史名人,戏曲人物等等,在全城进行大游行,大部分是步行,也有骑马坐轿的,非常热闹,各家各户纷纷邀亲约友前来观赏,历史上就有对这些游艺活动编了点评童谣:东门龙头,南门拳头,西门想头,北门行头。这儿很需讲讲大龙和高阁的文化。东门大龙规模宏大,工艺精致,头高六七米,身长五六十米,龙头要十来位大汉用长竹竿撑着抬游,全身全部用毛竹和竹篾精心编扎而成,然后用纸糊上,再用彩笔绘画,夜里抬游时整条龙都要点上灯,现在可好有电灯,过去则全用蜡烛灯点着,这是非常危险的,故工匠的工艺水平是非常的高,整条龙点多少支蜡烛,蜡烛位置的设计,通风口的设计,蜡烛点多少时间要换,怎么换,万一着火怎么扑救,这些都要一一计算好,设计好,安排好,分工好,一点也不能马虎。故夜游时全龙周身有十几个手竹竿草把和十几个挑着装满水的消防水桶,以防万一。特别是出第四巷口时,如有南风从亭子下刮来,烛火就会晃动,很容易出事,如凤灯,每次都是在第四巷口出事,而大龙基本上没有出事,这说明大龙的制作工艺非常到家。


再讲高阁,金乡高阁历史来大约有二十来架之多,都由各庙搭扎,而每次搭扮都不同,看高阁主要看个奇字,所谓西门想头,即是西门常出奇招而赢得人们的赞赏。余孩提时记得最清楚的是西门的一架高阁上盘竟是一个小孩在爬云梯,好像手里还拿着一支制作的鸟儿,爬上爬下,好不惊险,扮演者叫李忠民,今年快八十岁了。还有一次是卫前街地主庙(今广济庙)的高阁,也在上盘扮了惊险节目,叫孙悟空翻跟斗,扮演者叫陈翔和,今年也是七十多岁了,当时人们是看的提心吊胆,如一不小心翻下来怎么办?好险啊!此外还有纺棉纱,磨豆腐,桃担子等等。高阁仅仅是用一根弯曲的钢柱,大约五六米长,分上、中、下三盘,竟做出各种各样惊险奇特的表演,其技艺不可不谓高超也。每年抬高阁都是个比拼,故各家各庙的工艺师们都要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搭出新奇惊险的节目来,这就无形地推进了金乡高阁的艺术水平,故金乡高阁因此而名扬浙南闽北大地。




6.二十四台基的文化。所谓二十四台基即是二十四个戏台是也。戏台都建在庙宇里,到解放初时还有十七个,它们是王孙庙、前所庙、新娘娘宫、东门大庙、老娘娘宫、关帝庙、地主庙、中所庙、城隍庙、玄台庙、老子庙、地方庙、丽阳庙、杨府庙、沐泗庙,还有大仓桥和丰乐亭的两座活动戏台。而临街而建的戏台有六座,它们是玄台庙、中所庙、王孙庙、地主庙、地方庙和小山下的沐泗庙。这些临街戏台一是因临街,二是位置中心。三是易聚易散,故文化活动要比在庙里的戏台频繁得多。戏台不仅只是为神灵活动,而主要是为民众的文化活动服务,特别是近代如“五四”,抗日和解放这些政治运动,许多热血青年和革命志士的激昂演讲和深情的表演,激励了许多年青人走上反封建、抗日和解放的道路。


金乡历史上竟有如此之多的戏台,它充分说明金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是极其丰富繁荣的,难怪在上世纪金乡就出了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杨盛桃和翁逢渺先生等,到解放初,几乎居民区都有业余剧团,其中有二位后来竟成为福建省柘荣专业越剧团的台柱子和鼓板师,她叫林爱棣,家庭妇女出生身,很富有戏剧表演的天赋,她把小生的角色演得活神活现,到柘荣后,即被柘荣越剧团招聘为主要演员,由于她刻苦努力,一身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了该团的台柱子,后还升任为团长,这是相当难得的。另一位叫吴希平,剃头老师出身,金乡的剃头老师大都是吹打班的成员,这为吴希平打下了较好的戏剧音乐基础,他进了柘荣越剧团后如鱼得水,加之勤奋努力,自学成才,成为一名出色的鼓板师。


上述艺术家们的成功,可以说无不与金乡的戏台有关系。


还有值得一书的是,解放初,金乡小学师生在金乡最大的戏台——东门大庙戏台上连续数天演出了大型歌剧《白毛女》,他可以说是金乡历史来最高水平的演出,曾轰动整个江南、宜山、钱库人纷纷赶来观看。当时《白毛女》歌剧声望极高,只有大中型剧团才能演得了,而一个小学的师生竟能演出如此大型的歌剧,这是极其罕见的。当时平阳县能演出此剧的只有两个,一是金乡小学,另是鳌江小学,可见当时金乡小学教师的文艺实力是相当的强大。说是师生同演,实只是“白毛女”扮演者是六年级学生殷春陶之外,其他全部是教师。殷春陶不仅嗓子好, 而她的表演才华是极其出众,不久就被海政文工团招收了。当时剧中人物除白毛女是殷春陶扮演之外,杨白劳是侯百朋扮演,大春是陈邦琪扮演,赵大叔是殷作炎扮演,赵大婶是殷春申扮演,人民政府区长是郑旭华扮演,黄世仁是李良玉扮演,白荣智是张世民扮演,演职人员有黄光佐等教师。当时没有电灯,只有煤气灯,为了产生更好的的效果,做了几个木灯架,摆在戏台前左右台柱旁边,灯架内贴上银泊纸,以利反光,灯口用红、蓝、绿丝绸布遮着,根据剧情的需要不断翻动,产生光的效果,用抖动铁皮,和飞速旋转竹片作风的效果,用铅球在戏台后的台板上滚动作打雷的效果,没有今日的话筒,全凭真声演唱,台下雅雀无声,效果之好,今日是根本想不到的,他们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非常成功地演出了大型歌剧《白毛女》,为土改斗霸、参军等政治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里还有个与戏台有关的故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金乡有个叫阿光的叫化头,他两夫妻就住在小山下沐泗庙的戏台房里,据说他曾在年三十夜请来一个戏班,在小山下沐泗庙的临街戏台上演了一夜的戏,专演给全城叫化子和逃债的人看。这一夜是叫化子无家可归,最伤心、最难熬的一夜,也是逃债人东藏西躲走投无路的一夜,这样一来,所有的叫化子和逃债人都可在小山下这个自由的天地里开开心心地看上一夜的戏,平平安安地度过一个年三十夜,逼债的人谁敢此时到小山下这个小天地来?难道他不要命吗?只要度过这一夜,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则就万事大吉,平安无事了。


戏台,只是依附神灵之威名,实是广大民众的文化舞台,不分贫富和贵贱,人人都有份。


金乡庙宇戏台的历史功绩和魅力不可磨灭,应以复活,发扬光大。


北门地方庙临街戏台上的横额和对联说得好,横额且看,上联:此曲只因天上有,下联:斯人莫道世间无。愿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节,能在这古老戏台的烘托下,更精彩地演绎。





7、水系消防文化。城里主河道是鲤河,它如人之肠胃,从南水门进,从西水门出,全道时宽时窄,很有章法。主河道上有九桥,加上北水门河道上的一桥,共有十桥,每段河,每座桥,都有美名,真是小桥流水,美不胜收。而由它派生出的支河、池格、河叉、阴沟、阳沟等,这些水系结构相当有利水上运输、田园灌溉,排涝防旱和消防等作用。若城里没有这水系的布局,一旦台风暴雨来,全城被城墙严严实实地包围着,雨水无处可流,则非患水灾不可。


据我察看分析,全城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在百米内取到水,若发生火灾,即可取水灭之。


金乡的消防组织是个业余组织,但一发生火灾,不管你白天在城外田园劳作,或夜里在家睡觉,只要一听到锣声响,全体消防队员,都是非常自觉地跑到消防队水龙房,先到者只要有四五人即立刻抬起水龙跑步向火灾点跑去,后到者抢挑着消防水桶拼命跟在后面跑,有人问在城外怎能听得到城里的打锣声?打锣者他会跑到城山上或卫山上敲打一阵子,城外的人便知道了。全城消防队有:王孙庙、前所庙、丰乐亭、东门大庙、地主庙、中所庙、玄台庙、丽阳庙和老子庙等,每队都有大、小水龙两台,也有三台,打锣者专门选定,锣就放在他家里,水龙枪有专人保管,一旦发生火灾,他是第一个持水龙枪到水龙房。好的水龙枪不仅打的远,而且水力很猛,水龙枪是锡打的,打制得最好的锡匠师是南门陈毓田老司。每年大小水龙都要检查试水一次,所有消防队员一年只有一双草鞋钱,别无他份。这是何等高尚的美德。



(苍南抗倭古镇、武术之乡——金乡是攻柔拳术之摇篮,至今已传承几百年,涌现了陈萃涛等一代名师,在温州地区享有盛名。)


8.武术文化。因抗倭,人皆武。金乡人习武之风,经久不衰,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不仅武风最盛,而且武术水平也最高。一是因抗日,有习武健身保家卫国之精神。二是金乡武术名帅陈萃涛先生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浙江国术馆,回乡后在金乡东门大庙创办了金乡国术馆,不只是推动了尚武之风,更是大大提高了武术的水平。他摒弃门户之见,广传武术之精髓,只要你有心习武,不管哪门哪派他都招收,不过需经贵门派师父的同意,以免产生误会。


萃涛先生不只是金乡国术馆馆长,他同时还担任平阳县、永嘉县两县国术馆馆长。永嘉国术馆实际上是温州地区的国术馆,从艺者来自温、台、处三地。可见他的武术和武德之高,要不,他怎能名扬浙南三州呢?


金乡的武术运功,虽经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但至今各拳派仍有继承者在默默地苦心耕耘着,并从技击走向健身的运功,这是个可喜的现象,如今太极拳健身运动早已在金乡广为普及和传布,愿金乡的武术运动能蓬勃发展,更上一层楼。




9.美食文化。民以食为天,这是历史来解决民生温饱的名言,而今则是以美食为乐,要的是食得好、食得奇,食得刁怪为美。在美食问题上,金乡则有它得天独厚的优越资源条件。金乡三面环山,四面临海,即有大海小海,各种各类鱼虾蟹的大货源,又有滩涂的头货,如蛏子等和海岸的岩头货,如牡蛎、龟脚、触嘴等等,应有尽有。又因金乡外海的南麂岛渔场是多股洋流在此交汇回流,故此东西南北半球的海生物都有,而且肉质格外细嫩,味道特别鲜美,这些丰富的海产资源,是金乡美食的保障和依靠。金乡城自古就是个消费城,城内主要成员是官士及其家属和儒商大族,这些人对食的要求是比较挑剔的,这就对金乡食文化的烹饪技术和科学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金乡数百年来逐渐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海鲜风味而博得美食家们青睐。要是能将金乡的海鲜美食更规范,更系统地纳入温州瓯菜菜系,那将会身值百倍。金乡还有一个食文化,就是茶食糕点文化。前已言,金乡城的居民因历史而形成了一个消费城,除海鲜美食外,还有休闲消遣的茶食文化。历史上牛卧龙、风门夹因常处云雾缠绕之中,这样的环境最宜种茶,故曾大面积种过茶,甘溪头村制过茶,牛卧龙的卧龙茶不仅只在金乡城里消费,也销往浙南闽北各地。饮茶需有茶食,因此各种茶食糕点就应时而生,如冰糖炒米、炒米糕、风肖、面茶糕、芙蓉糖等等许多精美糕点,不胜枚举。同样,这些茶食糕点也要规范,提高,纳入温州茶食糕点系列。还有一建议,即当年民众慰劳戚家军的“光饼”,应随时代的发展并有所提升,即“光饼”型不变而味要升,这样就会适应今日之消费,而又保持了“光饼”的历史意义。




10、金乡话的文化。金乡话是抗倭的结晶,是抗倭的见证。没有抗倭就没有金乡卫,没有金乡卫哪来金乡话?金乡话是稀有话种,至今六百年来还不到三万人会说金乡话。金乡话应是北方语和吴越语的结合,因当时来金乡抗倭的将士大部分来自江浙皖吴越地区和中原之地的人,在金乡话中至今还保留着中原古语和吴越语的词汇,这很有考证研究的价值。有人说金乡话是北方语和当地的土语蛮话和闽南话相结合而形成的,我说这是没有根据的,在金乡话中根本找不到蛮话和闽南话的语音的腔调,倒与杭州、上海话相当接近,和杭州、上海人讲金乡话,他们是全听得懂好沟通,我曾几次试过。


金乡话必须好好保护,这是金乡先民在抗倭中创造出的一种稀有独特的语种,它是中国抗倭的结晶和见证,它有中原古语的考证研究价值,故我建议在小学教学中应与普通话同时教学通用,在金乡各种大小会议上应提倡讲金乡话,要不金乡话会灭种,现已有退变的迹象,万望家乡父老和官员们要千万引起重视,要请专家学者考证研究,申报文化遗产,让我们祖先创造出的话种能永远保留下来,这是对祖宗最好的敬重,这一点应该好好向“蛮话”人学习。


金乡卫城是在抗倭的前提下,按八卦的理念进行设计建设的卫城,这从它的城墙、街道、民居、水井、鲤河道、水系、消防和城外的护城河、吊桥、马路、开阔地及山脉自然屏障,科学的巧妙联接布局,即可看出它是座科学设计,战略布局,合理分布,严密建设的城池。它攻防自如,寇来不惊,居住安逸,食用不愁,旱涝无患,军民安乐,城池高屋建瓴,固如金汤。此外,它还借庙宇的舞台,进行敬、善、和、孝的文化思想宣传和教育,达到了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杀敌抗倭之目地。利用庙宇戏台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军民文化生活。


这样的抗倭历史城池,它的结构布局,正是我们今日搞城镇建设的学习典范,它的科学性、战略性、合理性和严密性,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和借鉴。金乡卫城不只是座抗倭卫城,它还是座科学的艺术建筑之城,不仅要好好保护它,更要弘扬它的科学建筑艺术文化。我们应该敬仰这座卫城,更要敬仰为这座卫城设计建设的先贤,要不我们就上愧对祖先,下愧对子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