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阎天小(茗紫) 来自:茗紫的博客  前些日子,院中的紫薇开了花,粉中带紫,非常艳丽。尤其掩映在近旁的竹影下,艳中更多了些美趣。这株紫薇已有了些年份,因而高大繁茂异常,长得像花树(印象中,紫薇应属灌木类)。每年夏日,花儿都开得好,开得盛。一簇簇浓淡不一,花瓣像细致的纸精心剪出来的,很惹人爱。 看眼前的繁盛夏花,不禁想到南方春夏似乎早已司空见惯的闲情花事:
据说,江南苏杭一带,以及重庆等地每当初夏,街边都会出现卖花人,有玉兰、茉莉花、白兰花、栀子……论串或者论朵来卖,应该会有很多姑娘来买,很受欢迎。我一直住在北方,几乎没见过这样的卖花人,如今或许已是南方才有的独特景象。但每当南下大多也是天寒地冻的冬日,因而只有耳闻,却从未亲身在南方见过。觉得新奇,猜测是不是从过去流传下来的传统呢?而且好奇这些花买回之后的用途,隐隐觉得不只为了摆设,也不是为买花一刻的喜悦。印象中,似乎是用来戴的。听说有姑娘买来白兰花别在钮扣上,优雅而芬芳四溢。记得曾在一位作家的散文中读到,“我外婆年轻时候的风格是她永远在旗袍的扣眼里放一球新鲜的茉莉花,每天都换”……当时,只是觉得那真是精致优雅的人,生活得讲究而安闲。从这里想,茉莉花应该也是为了佩戴的。 但想不出,花儿应该怎样戴。无论是玉兰还是茉莉,花柄都不会留得很长,而且花柄应该都比较柔弱,那怎样才能不使之折断而且还能够戴得住呢?不知是不是有特殊的方法,想一想,也许是用线绳或别针等物固定一下。完全的猜测,也不知是否靠谱…… 小时候,在家中的抽屉里翻出来过两朵“白兰花”,但是用软塑料制成,两朵是用与花柄同色的绿线系在一起。那时爸爸告诉我,把它戴在衣服上,很香。但年代已久,已经全然没有了味道。那时年纪小,没有多在意。如今再想,可以下意识感觉这种塑料花在上世纪末应该很流行。
其实,我也不是完全没有在北方遇到过卖花人。但也是在小时候,应该是小学四五年级,和爸爸走在天桥上,忽然爸爸轻轻对我说,“想要白兰花吗?”于是我才注意到,在桥边有位卖花的老奶奶,只卖白兰花,而且没有很多,也不是非常新鲜。但第一次遇到,总觉得新奇。已经忘了那时是几元钱两朵,总之并不贵,我们当时还现买了些别的东西换开了零钱。但是,那时似乎已没有多少妙龄少女对这些感兴趣。 现在天气好的时候或者遇到了节日,在街上或公车站也会看到推着自行车的人在卖花,但并没有玉兰、茉莉或栀子,更不会是论朵论串地卖。而是在花市花店中常见的一枝枝、一束束的百合、勿忘我、满天星或者玻璃花,偶尔还会看到紫罗兰,只是卖的地点不同而已。却也觉得很有意思。曾经,约是即将上高中的时候,黄昏间见到一位学生样的年轻人支着卖花的自行车。年轻人生得很文静,像个平实的好学生。卖的都是普通插花:晚香玉和勿忘我,五元一束。那次,是我第一次认识晚香玉。 东南亚及南亚地区以花礼佛,街上和寺院附近总会看到卖花的老人或孩子。是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夏夜里尤其是雨夜,总会想起在清雨过后或是依然在微雨中,湿漉漉的纯净空气中飘满了茉莉和栀子花的香气,却不知芬芳的来源。在雨巷深处,地上湿润的斑驳石板间布满了苔痕。轻轻从容地依着转过街角,在前方远处的滴水檐下,隐约有个花摊,都是应季花,成串的、单朵的……花上还沾着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