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贵自然/唐永平

 梵塵 2015-12-12

? 提示点击↑左上角'西北书画艺术网'即刻关注 右上角分享 收藏


书 贵 自 然

唐永平


  在当今书坛,一时出现了“尚式”的风气,拼接、染色、做旧之风大行其道,加标题、添题跋等,五花八门。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吸引人的眼球。就如同一位佳人,脂粉气太浓,已到了令人生厌的地步。当今社会各类艺术门类进入了“快餐文化”时代,人们浮躁的心里已不能回归到平静的体味自然书写之美的状态。



  然而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天趣”,书法艺术也不出其外。东汉蔡邕《笔论》中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咨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宋苏轼《评草书》中云“书出无意于佳乃佳尔。”清傅山《作字示儿孙》中更是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作书观点。这些美学思想的渊源可远溯到战国的老庄思想。老子《道德经》中的“大巧若拙”和《庄子》中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正是这种美学思想的体现。



  古代书论中常将书法的最高佳境称之为“逸”。“逸”本意指“放纵”,即不拘陈规,随意而行。在书论中,“逸品”说较早由唐代李嗣真《书后品》中提出,其称“钟、张、羲、献,超然逸品。”书论中的“逸品”是在“神品”的基础上,更强调天真烂漫,所谓“颓然天放”,“无意取态”。“逸品”将创作过程中的“初无意”,“本不求工”而获取的艺术效果具体化为一种艺术的品格和审美的典型,如历史上的二王、颜真卿、旭素、杨风子、米芾、董其昌等人的作品。但同时人们又认识到,要创造高妙、天然、率真的作品,在依赖于“无意”、“自然”的同时,又必须依赖于精熟的笔法。也就是说,关于高度自然的创作精神与高度精熟的技法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论,便构成“自然天趣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无意”、“天然”并不是一味的“任意”,否则,一个从未受过书法训练的儿童任意挥写的“作品”就是最美的了。而“精能之致,反造疏淡”和“熟后求生”,正说明了“无意”、“天然”乃是书家在掌握技法后要追求的自由境界。“疏淡”和“生”是书家在前人所创造的美的起点上进一步表现对美的新认识和新创造。



  同时,自然地书写又要建立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之上。唐孙过庭《书谱》中云:“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清刘熙载《艺概》中又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也就是说自然的书写是书家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这也是书法艺术奥妙之所在,是“情”与“形”两者高度辩证的结合。




  综上所述,再来审视当今的书坛中存在的一些刻意设计、重形式的现象,是与中国书法的审美取向格格不入的。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书家,要有回归艺术审美本源的自信和勇气,不能过多的重形式,炫技巧,而是在掌握了精熟的技巧基础上,崇尚自然、率真的审美观,在书法的本体和本质上下工夫,注入书家本人的主体情感,弘扬“真、善、美”的传统人文精神,强化个人风格,借古开今,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





长按下面二维码

添加:西北书画艺术网公众号

或者在微信里--公众号--搜索--西北书画艺术网--关注即可

联系方式:微信通讯录--添加朋友--搜索317518034--添加即可

联系人:西北书画艺术网 曹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