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一生的时间进行教学、进行推广教育,突然到达某一个点的时候,我顿悟了。有几个观点,成为了我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些基石: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都有获得手提电脑的权利;我们在过去诸多年中混淆了教和学之间的关系和差别,教育本身是我们给予别人的东西,而学习是我们自己赋予自己的能力。我们混淆了教育和学习之间的关系,那就是现在很多问题的源头。 学习是最基础的能力,也是我们整个人类、全球最基础的一些根基和基石。我这里所阐述的学习包括小学、高中甚至是学前教育,也包括和从小学到高中之间的联系,但不涉及大学,也不涉及职业和培训,同时也不涉及一些比较新颖的学习方式。 这是一个非洲的孩子的照片。是我在非洲做的一些电脑的项目。这个孩子既不说法语也不说英文,但他玩电脑的时候很像在弹钢琴。因为他玩电脑的目的非常简单,而且玩的时候非常自然、坦然,这和在波士顿的白人富裕家庭的孩子差不多。他可以从电脑里得到正面的反馈,这些反馈能够把这个孩子带到电脑世界和网络之中。 比如你让一个孩子在屏幕上画一个圆,他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画圆。因为他会意识到,画圆是一个实际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更不是我们在小学五年级之后去学的π、圆周率、三角形这些非常抽象的问题。再比如,如果我们要求一个孩子用程序画圆,这个圆可能是一个轮子或一个实体,那它就可以和很多现实中的物质对应。孩子就会顿悟什么叫圆。 比如你让一个五岁的孩子在电脑程序上画一个圆,他会马上对这个圆进行结构,了解到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来完成画圆的工作,同时他会把画圆的过程分步骤来完成,这就是所谓的算法。当孩子开始进行编码的时候,他会验证哪些算法不对,同时他会回顾自己的代码中的问题,他会为解决问题打补丁,最终,他会画完这个圆。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漂亮的案例,也是我最近正在研究的“何谓学习”的学习过程:孩子完成一件工作,电脑实时展示他正确或者是错误的行为,他可以看到自己哪些地方做错了,然后一步一步修订、完成,最后达到自己的目标。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孩子内化自己学习力的过程。孩子们自己也非常容易沉浸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纵观全球,你会发现有差不多4亿的孩子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力。这不是说他们不想受到教育,而是没有学校和资源。 大概在1982年的时候,我就开始反问自己:为什么现在正常的市场没有办法为所有的孩子提供教育资源?所谓的市场力量只是由一个美国资产阶级提出来的概念。所以请大家不要相信所谓市场能够带来一切资源、能够优化一切配置。市场有时候很难为我们作为一个人提出一些人本来的增值。 当我发现市场帮不了我们,无法为所有贫穷的孩子提供计算机,我就主动地发起了“每个孩子一台电脑”的项目:当市场无法为孩子提供手提电脑的时候,我来提供。其实,手提电脑是非常非常普通的产品,平板电脑的价格也不断地下降,因为电脑公司的竞争和摩尔定律,电脑的价格不断下降,大概能够降到几百美元,这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了基础。截至目前,“每个孩子一台电脑”项目已经颇具成就,大概有1500万个孩子能够用上手提电脑。当政府进行这种采购的时候,电脑的价格会降得更低。这也是我的一种理念,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得手提电脑。这个项目是不盈利的,这意味着你得有合作伙伴,这些人是超越了物质需要,他们会因为使命而不是市场行为而加入进来,我也有这样的使命感。 在过去非常整齐的教室里,老师问一个问题的时候,孩子们不太想回答问题。因为问题如果答错了,老师可能会惩罚他。但是在用电脑上课之后,教育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孩子们会跑着来上学。因为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完全改变了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改变了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方式。 竞争的关系也是目前教育中的一个弊端。比如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私立教育往往会对公立教育造成负面的影响。因为一般来说私立学校只有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才能去上的,这就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同时人们也会想,我们为什么会用这种教室、课堂的方式上课,为什么孩子要坐在一个大教室里和几十个其他的孩子一块儿上课?这种教育体系是非常不好的。所有家长都知道这种大杂烩式的课堂的弊端。这种大课堂的形式只是为了更好地组织考试而已。我们为什么要有考试制度?如果你可以做好一件事情,就废除这种考试的制度,我们不要再让孩子接受考试了。 可能有人会说我是MIT的教授,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思维和理论,我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那么,让我们切实、亲身地看一个例子——PISA学习能力测试。 这是OECD每年会在不同的国家所进行的一项测试。其中有一个国家每一年都非常突出,通常不是排第一就是第二,而且是远远地超过了其他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芬兰。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芬兰的小学教育体系。在芬兰小学中没有考试,孩子升初中之前都没有考试,也完全没有作业。芬兰小学生每天学习的时间是世界上最短的,上课的时间也是世界上最短的。那为什么这些芬兰孩子的PISA测试成绩非常好?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孩子们之间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他们是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更多地进行教学,而不是组织考试。芬兰的孩子上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考试,完全是一个纯学习式的体验;老师上课的目的则单纯是为了教授知识。有本书叫《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就非常明确地解释了为什么芬兰的教育制度是成功的。 有人会说,这是教育的创新。教育创新确实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解决不同国家的问题。但现在这种创新也让孩子们受到非常大的学习压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制度改革的时候必须非常地审慎。我们不能随便就把孩子送到一个非常糟糕的教育制度中。我们应该及早帮孩子做好人生和事业的规划,比如说在幼儿园就可以开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领导力,而不是让他们长大后盲目创业,却不会做一些务实的事情。 我现在做的项目是“学习的原动力”,我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世界变成一个更好的世界。这个项目是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连接起来,让所有人都有学习的机会和资源。这里的连接不是政治上的含义和商业的行为,而是人们的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停止孤立、停止分裂,停止孤立的学习氛围。 再说一个煎鸡蛋和炒鸡蛋的故事。随着世界的发展,国际化不断的扩大。在接下来的三四年里,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生活像一个炒鸡蛋,各种事物之间的区分和间隔可能会逐渐消散,而不是像煎鸡蛋一样泾渭分明。三十年前如果我和大家说,你们可能在开会的时候还可以同孩子交流,也可以同你的同行交流,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现在我们每天都和手机相连,里面有很多信息,孩子的、老板的,这就是一个炒鸡蛋。这是一个从煎鸡蛋到炒鸡蛋的时代。那么,二十年后会怎么样?整个世界人造的产品和自然的产品将没有那么明显的差别,人造和自然的将浑然一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