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析】寒威千里望 玉立雪山崇——樊少云《谿山雪霁》

 海明山水 2015-12-12




|
谢稚柳

则其自创也愈高
借鉴愈深

寒威千里望 玉立雪山崇
樊少云《谿山雪霁》
在上海中国画院里,有一位既通音律、又识丹青的老画家。他1900年入上海龙门学院学习西画,1912年移居苏州并拜陆恢(廉夫)为师,专攻山水画。所作多取恽寿平、王翚笔趣,旁及华嵒、石涛,画风乃秀丽轻灵一路。后与收藏家庞莱臣相识,得见宋元明诸家真迹日多,艺事为之猛进,风格趋向朴茂。同时,他又精于音律,晓昆曲,琵琶、古琴、箫笛无不当行出色,与昆曲大家俞振飞、吴曼公、倪传钰、张紫东、张充和等大师或著名曲家均为挚友。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其在苏州创办冷江画会。1955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56年后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专职画师。他就是樊少云——
樊少云(1885-1962),名浩霖,晚岁号昙叟。上海崇明人。拜名家陆恢为师,学山水花卉、人物,深入堂奥,得其真传。 雅好昆曲,随俞粟庐学昆曲,曾和俞振飞清唱《折柳阳关》。曾在苏州美专执教,1947年为上海美术馆筹备征集委员。解放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
樊少云所作山水,江南景色中之翠堤新柳、烟雨江村、月夜归渔,为其常写之景;最擅画云,用古法写生,有自然淳朴之趣。
樊少云《谿山雪霁》1961年 80×31cm
作品《谿山雪霁》为樊少云先生1961年所作,纵80厘米,横31厘米,设色纸本,现藏于上海中国画院。款识为“谿山雪霁 一九六一年岁次辛丑夏五月 古瀛樊浩霖时年七十又七”。钤印自上而下为“少云”(白文)、“浩霖”(朱文),右侧压角章为“云叟”(朱文),左侧收藏章为“上海中国画院收藏印”。
《谿山雪霁》为樊少云先生晚年所画,可以说是其巅峰之作。从款识中可知,此幅绘成于夏日,可及联想樊老先生于烈日炎炎中遥思冬日雪景以消暑,想必他一定是个懂生活爱生活之人。继而看是图,整张画面大气磅礴,却又不失清秀婉丽。其中高岭竞立、层岩蜂起,丘壑娆峥、冻树萧瑟,是隆冬腊月中的山色景象。图中山峦之阳面在留白之中用粉白略加渲染,山之阴则着墨,山脚以赭石、青绿层层勾勒,水和天空用淡墨渍染,烘托出白雪皑皑大雪初霁的山峰景色。山中小树用花青勾描,赭石和墨填色,树干树枝遒劲有力;树叶松针则以硃磦、硃砂、花青画完之后,再将白雪堆砌其上,体现了在寒风中屹立不倒的伟俊之气。
画之前景,有一人牵着头驴在雪中艰难行进,驴背上坐一人,似主仆出游而归;山岭深处丛树掩映之下,一个背柴山民回首遥望等着他们,脚下的路一直蜿蜒至山林深处的房子。这三个人物形象生动,线条有力度而到位,把寒冬迎着风行走缓慢体现的淋漓尽致,表现了画家高超的描写技术,使观者仿佛进入其画面所构成的情景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樊先生讲究执笔方法,整幅作品运笔松动与收敛舒展相呼应;用笔洗炼,平中寓险,风格雄奇。无论是阔笔挥洒,或是草草点缀,均能将情景意态表现得神完气足,风格朴茂老成,显示出了他精湛的艺能。
“雪花鹰背上,冰片马蹄中。”这句诗 放在这里形容《谿山雪霁》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最为应景了。虽然作为观者的我们正处于冬月之中,但樊少云先生画面中冷暖色调之对比,也在一片清新中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与心灵上的丝丝温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