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道 | 以书本换蔬果,田园深处有墨香

 汉青的马甲 2015-12-12




宜兰有家小间书菜店

文 | 物道


人需依靠一日三餐而活,也需有书本艺术来涵养生命。小间书菜店里以二手书换蔬果的交易方式,让生存需求与精神食粮实现了一种平等互换。这提醒我们物品价值不应该仅是用金钱衡量,它还应该是体现人们对它的认知与理解。我们拥有着对物品价值的定义权,对人生价值亦是如此。


在台湾宜兰员山村深沟村的十字路口,有一间灰黑色的老旧平房,木门前有一块小黑板,上面是憨态可掬的四个字:“小间书菜”。店前方摆放着一些农产品,竹蓝子里盛着的嫩白花椰菜像盛开的花朵,黄色的香蕉与红色布料相映,圆圆的紫甘蓝甚为可爱,一摞摞小间米,四四方方地躺在架子上。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许多书籍,杂志旁放着手绘农产品的台历和用废弃木料做的小鸟,手工酱油、手工猪油、花生糖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旁边是一大捆翠绿的葱。


一本二手书换一把新鲜蔬果


虽然这是一家小书店,但是它更像是乡村里的小集市。因为人们不仅可以买书买菜,还可以以书换菜。女主人彭显惠介绍说,小间米是自家先生江映德种的,这些瓜果蔬菜都是附近农家友善耕作的,没有打农药,保质期会比较短,但是吃着放心,他们也希望大家拿二手书来交换,而不是用钱来购买。有时客人拿了一本书来,只换了一颗花椰菜。他们觉得不够便会让客人再多挑些。


小间书菜店其实是家谷仓改造的,这里仍保留着60年前的木造老米斗,古早味的房梁,甚至当年碾米厂里的钉子。隔壁是农民食堂,大家经常聚在这里吃饭聊天。旁边是儿童图书馆和活动空间,附近的小孩放学后可在这里读书玩耍。村民们说,以前的碾米厂里人来人往,可热闹了,但荒败了许多年,幸好有了小间书菜店,这种气息又回来了。大家围在一起吃自家种的米和青菜,聊着天,孩子在旁边嬉闹,好不惬意。


从大都市回归田园深处


小间书菜店的创办人江映德、彭显惠两人,原本是工程师和设计师,在大城市生活了几十年。但厌倦了大都市朝九晚五的生活,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友善农业,两人心生向往。于是,夫妻俩卖掉台中的房子,带着两个孩子,双双辞职来到宜兰,做起了靠天吃饭的农人。


而开书店,却是彭显惠从小的梦想,因为从小喜欢看书。她说,小时候有一年生病休学,书是当时支撑自己的食粮。来到宜兰后,发现买书很困难,刚巧村里的谷仓正空了下来。于是,彭显惠萌生了在这里开一家书店的想法,“开书店是因为自己需要。”而以物换物,是以前农耕社会时才有的现象,彭显惠说东西不是以钱来衡量的,希望能以此唤起久违的人情味儿。


我只收我愿意带回家的书


当问及彭显惠愿意收什么书时,她说,“我只收万一哪天书店关门,我愿意带回家的书。”因此小间书菜店的书多是文学、诗集、旅行、童书等,理财金融这一类书都会被谢绝。当问他们如何评判一本书换多少蔬果时,两夫妻笑了笑说,“随心吧,看书的质量,也要看对方带着什么心意来。”所以常常他们会再叫客人挑多点蔬菜。


每日江映德去种田,彭显惠收购蔬菜照顾小店,孩子有时也跟着去田里帮忙。看着丈夫种出的绿色,彭显惠说这样的生活有种微风般的幸福感。虽遇到许多不解,但他们也很少解释。对于彭显惠夫妇来说在四十不惑时选择归农,其实是勇敢选择了“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定义权”。这种感觉难以用语言确切表达,唯有两人一起走下去才是最好的表述。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