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日本铁壶(转一高人习壶笔记)2

 1234亚妮 2015-12-12
这种表面并不是由模具内壁天然形成的,而是人为的有意设计,用一定网目的细沙混和粘土,做成小沙球,不规则地嵌入铸模内壁而成。肌也有变种,像紫砂的筋纹器,用纹路来表现质感,可以很微妙,也可以很明快,风格比较多变。

    此外,不管铁壶是什么风格,其壶盖和下半部表面全部采用“肌”的设计,我想是因为这样看着更沉稳协调,另外不规则粗糙的表面有利于烧水时吸热,不太复杂的图形又便于清洗。

 

    就很好理解了,在壶上铸出山水、动物、花鸟鱼龙等图画。制做前先画好印模纸,粘到外铸模的内表面,再用工具比照着刻模,算是比较见美术功底的细活儿。

      

   

至于壶的几何形体(gata),最典型的是像铸钟一样的南部形:

 

当然,永远少不了所有几何形体中最普遍最完美的球形

 

    几何形体是个说不完也创造不完的东西,将南部形和球形拉长、压扁,可以产生无数的变形。其他形体的创造也永远层出不穷,比如圆柱、圆锥、四方、方锥、截锥......我觉得这部分知道个意思就行了,无需太深究。不同的几何形体配合不同的表面图案,再饰以不同的颜色,就形成了千变万化的铁壶造型风格。在各拍卖行的“老壶”中,还可以见到一些别出心裁的壶体设计,比如铸成一座山,一朵花,一个南瓜......这和紫砂的造型艺术一样,是无穷无尽的。但说到底,我个人认为,铸铁和紫砂、白银都不同,材料本身决定了造型似乎以古拙厚重为宜,太花哨的设计,看着用着,多少有点别扭。

 

    习壶两周,不知不觉笔记做了一堆,搞笑的是壶尚未到手。在校十几年,何曾这样认真地做过预习?上专业课时要是有这种用心的笔记,何至于混得像今天这么惨?

    夜读论语,正看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千载之下,心犹戚戚,圣人诚不我欺。

    宜兴号称有十万制陶人,甭管哪的人都跑到宜兴开个作坊,做出来的全叫宜兴紫砂壶,但质量工艺当然天差地别,挑起来格外的费脑子。这和把全国各地的螃蟹放进阳澄湖突击培训两天就上岗大约是一个道理。照此类推,我想盛冈造铁壶的作坊也不会少,挑哪家的作品也是个问题。

    美国比较多见的南部铁壶是岩铸(Iwachu),他家的网站是日文,看不明白,从网店的照片看,似乎是批量壶,更工业化一些,后来在网上查到资料,果然好像从七十年代引进了铸型机,大量生产,怪不得市场占有率高,价格又便宜。当然,不排除除了大宝以外,岩铸也生产少量的手工壶,在拍卖中见到一把号称是岩铸创始人做的兽钮中霰壶,要1200美元,真是黑死人不偿命。幸好我不喜欢老壶,不用费那个脑筋。

    其余的新壶品牌,其实完全源于我找到HOJO这个网店,店主北城彰先生也是个喜欢喝茶的,大约比我大一两岁,大学是学习食品科技的,特别是发酵技术,后来在公司里研究的不爽,干脆自己开了个茶店。这是位极其认真的人。我在他那里买了一把壶,不过300美元的样子,这位老兄和我通信至今已近三十个来回。换了国内的店主,在没有大生意的情况下,大抵是懒得如此废话的。

    以前说过,和北城君的交流有益而有趣,除了说壶外,各种茶也无所不谈,特别是普洱的储存。他从比较科学的角度出发,而我从比较传说的角度出发,中间的差异很大,也很启人思考,有空再写出来。唯一不爽的是,我们之间只能用英文交流。而谈茶又涉及到一些比较微妙的东西,说起来效率比较低。

    他的店代理三个工房的作品,铃木盛久工房应该是目前南部铁壶制作水平最高的之一。以前说过,南部铁器初创于当年南部领主延请的四位高人,铃木盛久就是其中之一,眼下的主人熊谷志衣子是第十五代传人了,据说很有希望像她的祖辈一样,(铃木家第十三代掌门)获得“Human National Treasure”,这是日本工艺界的最高称号,鬼子翻成“国家无形文化财产”,相当于我们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网上统称“人间国宝”,听着真是有够Q。

    但铃木家的东西相对也比较贵,等我全搞明白了再说,现在不忙下手。

    清水堂是山形铸物,我讨厌铜的气味,看着那个铜盖总是心里不自在。

    网上有个白鬼子,看来也住在纽约,比较推荐熏山工房的铁壶。北城的网店正好也有卖,属于性价比比较高的类别,我就订了一把龟甲车轴霰(真难听,但不难看),容量是1.2L。因为传统的南部壶盖上没有孔,因此水蒸气是从嘴里出来的,加水不能超过壶嘴,否则一烧开就会开水四溅。一般壶嘴都在中部,因此铁壶的可用容量是标称的一半左右。

    0.6升对于我一个人来说,已经不小了,因为铁壶不能存水,会锈,一般是一次烧开后倒净,打开盖,用壶体的热量将剩下的水蒸干。如果壶不够热了,可以再加点水烧开,或小心的干烧一小会儿。我有一次不小心留了一些水在里面,第二天就出了锈斑,看来铁壶伺候着还是比较麻烦。用茶水煮了几遍,由于茶里抗氧化剂的作用,锈会被消除。

    用铁壶,当然是关心它烧出来的水质。新壶到手,先烧几遍去味,然后就迫不及待的泡茶,结果令我大跌眼镜,如果戴了的话。

    水是一直用的雀巢波兰矿泉,用铁壶烧出来,变得又甜又柔又软,和达人们表述的一样,就水质来说,改善的不是一个层级。而且茶喝过后,口中的生津更明显,更长,我第一次泡的是六年的熟普,感觉那茶汤一下老了十几岁,极软极滑极润,完全是十几年以上的表现。如果就是这样,我当然会从今以后只用铁壶,但针无两头尖:天底下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

    北城君是个诚实的商人,他在网站上说明,铁壶在改变水质的同时,会消除茶的一部分香气。这一点,似乎是我们的达人绝口不提的。

    我自己的感觉是,至少对于新壶来说,这个效果明显的简直就像活性碳。我的茶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陈香,茶气很明显,用铁壶的水一泡,一点香气都没有了。感觉就是在喝非常好喝的软化水。这几周用铁壶水泡了各种茶,结论不幸是一致的。所有的茶汤都甜软了,在水的方面均是极大的进步,但在香的方面均是极大的退步。我甚至喝了铁壶烧的白水,效果都是一样的,看来以后不用买茶了。

    铁壶太霸气了,它把所有的茶都统一到它的性格里面去了。

    有趣的是,诸多好茶都变了糖水,偏是我带来用为调剂的勐海三级熟砖,台地茶,茶也新,叶子的质量也一般,本来就没有香气,平时喝,水有点硬,渥堆味比较明显,用铁壶泡了,又甜又软又生津,渥堆味还没了,绝对的进步。不禁想起以前碰到的一种老枣香砖,没什么香味和茶气,就是水好,又醇又软,用铁壶泡,估计会成为这一门类里的极品。

    难怪很多人说铁壶最宜熟普,因为一般以为,熟普不是以香见长的,就是水软而厚、醇,如果只喝这样的茶,那铁壶真是不二之选,可惜的是,真正好的熟普照样是陈香浓郁的,对于这种茶,铁壶就把它毁了。

    目前的看法,新铁壶比较适合泡差一点的茶,没什么香气,水比较薄,又比较苦涩的,用铁壶会有很大的改观。但对于要求香气的茶,铁壶也许不那么适合。

    当然,这只是目前的看法。这把壶很新,内壁那层二价铁太足了,随着不断的使用,估计这种情况会有所改观,和紫砂一样,新的壶几乎没法泡茶,把所有的香气全吸光了,但随着使用日久,会慢慢地不再贪污那么多东西。这两周来,似乎有了那么一点迹象,内壁不那么蓝了,茶也慢慢有了些香气。有个朋友急着要买,我说你别着急,让我给你当个试验品先。

    希望如此。

   退一万步讲,即便最后二价铁消耗殆尽,铁壶的神奇效果消失,它至少还是一件工艺品,摆在电磁茶炉上,比那些不锈钢或铁皮的壶好看多了。

  

   

关于铁壶的理论已经记的不少,习壶笔记居然拉拉杂杂地写到了七,也该见好收工,说空话恐怕永远也没个完,以后更多的应该是通过实际使用来体会它的特点,以更好地阐发茶性,满足本人的贪欲。 
有一些自觉比较有趣或有益的东西,最后记录一下,作一个备忘录似的结尾。 
关于砂铁(Satetsu):  
这是南部铁壶中的特殊产品,很漂亮,值得记几笔。  
砂铁是一种细粒的磁铁结晶矿,原生于山岭河床沙滩等处,主要成份是四氧化三铁。砂铁矿纯度高,含碳、硅量极低,另含少量微量元素如钛等,成品的光泽度很高,由于含杂质少、不易生锈,因此表面不用上漆防锈,经抛光后光泽鉴人,近似白银的效果,和一般铸铁黑沉沉的感觉完全不同。 
在江户时代,砂铁是铸铁的唯一矿源。我记得我小时用一块磁铁在河沙堆中来回蹭,就可以吸上很多铁砂来,可见“采矿”比较容易。当时的冶铁方法叫做Tatara,也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中文叫“踏鞴(bei4)”,不是美女踩背,是一种古老的鼓风炉,望文生义,可能是用脚踏鼓风的,日文叫“踏踏啦”,听着差不多,好学生。 
用踏鞴冶炼出来的砂铁产品,除了铁壶外,最有名的就是武士刀。虽然东洋刀是罪恶的象征,但客观上,其质量优异还是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美国经常欺负日本,抢回来不少武士刀,老七在纽约的博物馆、拍卖行和古董店里经常见到,明晃晃寒森森,真是好东西,可惜这个算武器,没法弄一把带回来。  
遗憾的是,砂铁矿目前已经采尽,市面上还在售的,不是作坊里祖辈积攒下的原矿,就是用老壶回炉后的产品,来源稀少,价格很贵。 现代用合金工艺仿制砂铁,所谓的白铸铁,看上去也白花花明晃晃的,但真正的砂铁由于微量金属成分的差异,会显现一种淡金色的光泽。  
这个砂铁(Sand Cast Iron)的名词,一开始把我套住了,总是往铸铁上想,直到后来细看现代仿砂铁的合金制造,什么将含碳量降到2%以下,再联想一下武士刀,才恍然大悟:不就是钢么?呵呵。当然,是含一些特殊元素的特种钢。 我对砂铁很感兴趣,专门就此和北城先生通过几回信。最后总的印象,砂铁壶更像是一种高端的工艺品。它的主要优点是:  
1、 外观漂亮。  
2、 不易锈,锈了也容易除掉。  
3、 密度高,因此保温性能更好。有人推崇铁壶的原因之一就是保温,我觉得对于当代人来说,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优势,而且把水留在壶内保温会容易生锈,比较毁壶。真正要用到砂铁良好保温性的,是一些高级的烹调用具(石锅拌饭?铁板牛柳?)。  
4、 砂铁敲击时音调更高更悦耳。我想没人会敲壶玩,实际上砂铁的这一特性更多地被用来制作日本寺庙檐上的风铃和其他需要出声的铁器。  
砂铁的缺点是脆,碰撞时容易产生裂纹。现存江户时代的老砂铁壶很多就裂底了。这一点我还不明白,按理说,含碳高才会脆,比如生铁,含碳在2%以下已经是钢了,怎么会脆呢?不知有无冶金达人路过教我?  
和外观相比,我更关心的是水质。北城先生很诚恳地告诉我,在改善水质方面,砂铁和普通铸铁壶没有什么不同。我很佩服他的诚信,而不是努力地忽悠顾客买最贵的。最后,鉴于价格上的较大差别和使用时的麻烦,我放弃了砂铁壶。也许我很有钱后会考虑买一把,当然,是作为工艺品。  
据说,铃木盛久家的砂铁储藏最丰,铸造工艺最好(砂铁贵,不仅由于原料少,还因为易碎难铸,成品率极低)。但出于防锈,他家的砂铁产品内壁全都上了漆,看来不易锈也不是不会锈。上漆的内壁当然无法改善水质,可见,这个东西更多的是当成工艺品来做的。熏山工房也有砂铁壶,价格还可以接受,他家是做实用壶的,可能也没有上漆。  
[转载]日本铁壶(转一高人习壶笔记)2关于铸模:  
南部铁壶的低端产品采用沙铸模,用粘合剂将沙子粘成型,印花纹后铸造,这种效果当然欠佳,再加上沙模反复使用,成品的花纹比较粗糙模糊。  
高端产品采用陶铸模,粘土成型印刻后烧结,成本当然上去了。陶模的细腻远高于沙子,再加上严格控制铸模的使用次数,得到的成品清晰锐利。  
顶级工艺品也采用陶模,但由于这个层次的产品一般都有特殊的美学要求(比如极细腻或是形体特别),铸模通常只能使用一次。  
与南部不同的是,山形铸物的高端产品是采用一种干模,先用正陶模做出一个反的金属模,再用这个金属模来铸造,由于金属比较细腻又比较经折腾,这种方法可以较多次地使用铸模,以降低成本。山形的干模铸法是性价比比较高的。  
由于铸造的困难,壶体和壶嘴要分别采用不同的铸模组装而成,壶盖当然也要另模铸造。此外,壶和嘴都必须是空心的,因此要分内模和外模,套在一起,让铁水流进中间的空隙才能形成壶壁,看北城网站上的示意图,简单的一把壶,铸起来不是一般的麻烦!  
铸铁壶全身只有一个零件不是铸的,而是锻的,就是提梁(鬼子叫“弦”,不见鬼子不拉弦的“弦”)。一般的提梁是用一根铁条锻造而成,有些顶级工艺壶的提梁是空心的,以防止烫手。而为了中间空气的热胀冷缩,这种空心提梁上要留出一些小孔。这种空心提粱是用铁片卷合后锻出来的,太麻烦了。在用炭火的当年固然很有意义(贵妇总不能用抹布垫着手去提壶吧?),但在使用电磁炉的今天,这已经退化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手法。  
关于铁壶的使用  
现在除了茶博会出洋相外,估计没什么人会用炭火了(如果有人不怕麻烦,坚持用炭来表明自己正宗的话,我记得用炭还不算是最装B的,古人的标准是用橄榄核烧成的炭,没有杂味,不妨弄来试试)。酒精和天然气燃烧时会产生水,积在壶底,容易生锈。电炉和电磁炉是比较合适的灶具。由于电炉比较慢,又热,我自己是用电磁炉的。但网上有个洋鬼子报怨说,电磁炉风扇的声音打扰了他喝茶时空灵的心境,这当然见仁见智。  
用电磁炉要注意两点,一是铁壶的底要平,有一定的底面积,一般说来直径在8CM就行了。现在正经的南部铁壶都考虑了电磁炉的使用,在设计上没有任何问题。二是功率不要开到最高,因为据说电磁炉是局部加强热的一种方式(其实那线圈蛮大的一片,根本不用操心),造成壶底的部分结构热胀冷缩,长此以往,壶将不壶。北城说,如果用强热的话,这壶可能支撑不了五十年。这位真是实诚的可爱,我自己能不能再支撑五十年都没谱呢。 其他的保养和去锈什么的都是老生常谈,懒得记了。  [转载]日本铁壶(转一高人习壶笔记)2
关于老壶  
呵呵,又要骂人造口孽,罪过罪过。     
不少人说老壶比新壶好,我很怀疑,因为起改善水质作用的,是铁壶内壁上的二价铁,这是在壶制成时用炭不充分燃烧还原出来的,是一种化学性质活跃的物质,因此才能和水中的矿物质以及茶里的有机物无机物产生反应。几十年使用下来,暴露在空气里,就算镀金也会掉了,这一层氧化物不可能还在。除非壶铸好后一直存在沙漠里,否则放在日本台湾这些海岛上,必定锈迹斑斑。有达人说,铁壶可以补铁,这真是太体贴了,但于我,与其喝来源可疑的铁锈来维持身体可怜的平衡,还不如老老实实吃点茄子。 
又有达人说,老壶内积存的水垢也能改善水质,我更是想不通碳酸盐还有此等妙用。此外不敢多想,想想就恶心。就和紫砂绝不买老壶一样,这个东西是要入口的,卫生很重要。就算水垢真是好的,我也希望是我自己烧出来的水垢,而不是随便不知什么人弄出来的。      以上还是指真的老壶,还不说那些用酸蚀出来的,用脏水沤出来的,放湿土地埋出来的。     

  那么,即便只藏不用,真的老壶又有多少呢?

  喜欢古董的人大约都知道,金属器皿做旧简直是太容易太普遍了。在旧货市场上最出名的老壶,大约要数京都的龙文堂和龟文堂。这两家都倒闭了,死无对证,因此造假很方便,没有原告。我在拍卖行中见过一些,即便我造诣很低,也能看出完全是做旧的假货,工艺水平很低,花纹造型不能提了,连那两笔汉字都写得猪猡爬一般。这是我原先自己的猜测,后来在与北城先生的交流中,发现与他不谋而合。他在网站上说的还比较客气,只说这些老壶来源不明,价格过高,而且不具使用价值。这些老壶均由台湾公司收购,进行再处理后(高价)投放市场。

    而在我们的私人通信中,他说的就更明白些:假老壶大约100年前就出现在日本国内市场了,目前,这个市场基本上由台湾人操纵,所谓老壶99.99%都是假的。呵呵,做假率比真金还要纯。当然,北城先生是卖新壶的,对老壶不感兴趣或有利益动机,仅做参考。

    但仅从我的角度,细心查访茶类信息,包括国内和向海外华人圈发行的一些电子杂志,不难发现关于这些老壶的传说统统源于台湾。某些力捧老银壶老铁壶的文化人,似乎就是当年紫砂和普洱泡沫中的军师级人物。关心紫砂和普洱的同学大约知道是哪几张嘴。根据刑事学寻找罪行受益者的原则,我很有理由怀疑他们文化背后的真嘴脸。

  喝茶多年以来,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茶事里沾上了台商和文化贩子,干脆躲远点,似乎所有和茶有关的东西,都可以被他们包上文化的外衣骗钱。我不是多心疼钱,但最讨厌被人当傻子宰。我也不排除有不骗人的台商,但我不知道他们在哪儿。

  当然,这帮人的骗术是高明的,分工合作,分进合击。有人扮成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有人赤膊上阵挥泪出让祖传珍品,有人跑到香港日本去注册马甲公司,有人变成大陆消费者哭喊着感谢他们送来了文化。产茶地方的官员、媒体、文化圈,都是他们的朋友,很可能晚上一起嫖娼,但白天竟谁也不认识谁,均本着客观公正发展经济弘扬文化的良好目的互相吹捧。这其实不过是美国那种白宫--华尔街--时报广场骗术的低级翻版,但对我们来说,威力还是足够强大了。

 好的假话至少要九分真,真到关键微妙之处,哪怕只有百分之一假也就足够。总的规律是:所有有据可查的地方都是真的,但其中必定有一个死无对证的环节,而这个环节又足以导致荷包失血涨价。比如祖传、舶来、遗忘、失忆等等。此外充分体谅暴发户心理一般也是好用的:比如京都铁器错银只不过是一种风格罢了,那点银渣连吃顿爆肚都不够,但只要有世外高人拨开云头喊一声:那是很贵族的,就足以平地翻四五个筋斗。呵呵,别说错个银星,就是一个银坨子,又真正值多少钱呢?真正贵族的银器,恐怕大多数人都无缘得见。

 老七不过一介庸人,没有那么多文化细胞,只记得一条最老实的道理,铁是最便宜,最没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如果我确知它是一位大师作品,也就罢了,一块来源不明的铁疙瘩就想卖五位数,那只能是扯淡。

 本东西写着自学自娱,不喜欢者请节哀顺变。喜欢者也要加强鉴别,网络是个百万谎言的地方,我老七怎么就不能是个骗子?

 感谢淡水同学在最早鼓励我琢磨铁壶,大大加重了我的话痨症状。

 降龙十八掌,打完收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