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昵称15612065 2015-12-13
 

周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大将,庐江县(今安徽省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兵,史称赤壁之战,周瑜因此而扬名后世。建安十五年,进取南郡,被曹仁的伏兵射伤。后因长期征战,积劳成疾,导致箭伤复发,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年35岁。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很细微的疏失。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鸣筝》品析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题解〕

鸣筝: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即今称“古筝”。“鸣筝”谓弹奏筝曲。题一作“听筝”

这首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从侧面称赞了周瑜精通音乐的才华。

〔作者〕

李端(733-792),字正己。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大历五年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杭州司马。辞官后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才思敏捷,工于诗作,又长于奕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作品多应酬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有所反映。绝句婉丽细腻,工于言情。喜作律体,亦擅长七言诗行,于大历才子中罕见。有《李端诗集》,《全唐诗》卷284-286收诗3卷;《旧唐书》卷163、《新唐书》203有传,《唐才子传》卷4有传。

〔遗迹〕

周瑜故里:位于安徽省舒城县瑜城村内。周瑜在辅吴之前,在此筑城,南临龙舒水,北依龙王垱,并在此驻扎水陆两军,练兵习武,操戈备战。此处地势险要,靠山背水,视野广阔。据历史记载,初平元年(190)周瑜在此处接待孙策母子,并“登堂拜母”,结为异姓兄弟后,周瑜随孙氏讨董卓,建立东吴政权,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学家和军事统帅。虽经历一千八百多年,古城垣尚存,四门可见。城址占地135亩,靠南有一高台地,传为当年“南大宅”的房基,原为净梵寺,现建有瑜城小学。城址四周有护城河、小赤壁、柳林、竹园。

周公山:位于肥西县焦婆乡境内,海拔183米。山上绿化苍翠,环境优美。相传周瑜幼年时在此读书,后人为纪念周瑜,故以“周公”为山名。山顶原有周瑜庙,内塑周瑜像及其坐骑白马。清嘉庆《合肥县志》:“周公山有周瑜庙,周瑜读书处。”山东南部有周瑜洗砚池,池广丈余。今周瑜庙已圮,洗砚池尚在,池水清澈可鉴。山麓有村,名蒋家湾,为周瑜幼年同窗蒋干故里。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前夕,蒋干受曹操之托,前往东吴劝降周瑜,反被周瑜使反间计,导致曹操赤壁惨败。

周瑜塑像:位于赤壁矶头林木掩映的长江边上,1987年立,系湖北省博物馆美工陈志新设计,塑像高8米,其中身高6.5米,基座1.5米,用113吨花岗石雕成,展现周瑜身着锐甲战袍,肩披斗蓬,手持利剑,英姿雄发的大将风度。周瑜系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主师、总指挥,赤壁之战中,功绩第一。塑周瑜像于矶头,为的是纪念这位英雄。

周瑜点将台:位于湖南星子县城偏西,为一丈多高城楼,台基长30米,宽16米,花岗石砌,建在传说的点将台遗址上面。现楼,明天顺二年冬重修,台上建筑砖木结构,长18米,宽11米,面积200多平方米,分正厅与左右厢房,房前立柱,木楔穿架,雀莲均饰云纹或花鸟纹,顶为碧翠的琉璃瓦,四角起翘,雕梁画栋,颇显壮观。虽一度称南康府的钟鼓楼,一般仍叫周瑜点将台。传说是东吴大都督周公瑾检阅水师和操练兵马的地方,故台前原有周瑜石马槽,毁于1966年。据《三国志周瑜传》记:“建安十一年,周瑜督讨麻保二屯,还兵守备宫亭(指鄱阳湖)。又败江夏太守黄祖,并生擒其部将邓龙于柴桑(今星子县)。”又据《星子县志》记载:“汉建安十四年,孙权曾命周瑜向鄱阳湖教习水军”,可见,原来确实有台用以点将。如今登上城楼,凭栏放目,湖水波茫,渔帆点影,清风徐来,令人陶醉。

赤壁古战场:位于湘鄂边界的赤壁市西北方向38公里处。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吴都督周瑜曾在此用火攻之计大破八十万曹军,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古赤壁是我国古代著名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因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赤壁古战场景区的主要景点有:“赤壁”摩崖石刻,传为周瑜所书;赤壁大战陈列馆,馆内的展品真实地再现了东汉末年的人文历史和当时赤壁鏖战的壮观场面;翼江亭,因酷似巨鸟以翼搏击江流而得名,据说是赤壁大战时周瑜的指挥哨所;望江亭,据说黄盖在此眺望曹营,向周瑜献上了火攻计。

庐江周瑜墓:位于庐江县军二东路横街朝墓巷(大转盘)。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墓地约5亩,北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以3×6×12小车纹汉代大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围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加修葺,并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民国31年又重新修建,筑墓成台,改圆形墓为凸型墓,分三层台阶,正方体,圆顶。底台阶边长10米,墓高约5米,墓四角配以4头石狮,墓正面竖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两侧刻有对联,文曰:“君臣骨肉江东水;儿女英雄皖北坟。”二层台阶竖3块石刻碑记。墓前两旁竖立一对高大的长方形砖柱,上书对联:“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佳城封,两千年后我来树此风声。”“文革”期间,碑碎墓毁,现予以重建。

岳阳周瑜墓:位于市郊南湖畔的金鹗村张家汊花坟坡。花坟坡又名发坡,金鹗山麓伸向南湖的一个小山咀。墓由四柱三开间石构牌坊、石桌,石墩,拜台,墓碑,墓冢及精工雕镂的栏板式墓围组成,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与孙权计议抢在刘备之前夺取西川(今四川一带),任周瑜为主率。可周瑜在回江陵路过巴丘备办粮草行装的途中,忽然暴病而逝。如果将这一消息公之于众,其后果十分严重。为了安定军心,稳定局面,吴国对周瑜的死秘而不宣,对周瑜进行就地安葬。一切准备停当,方才发丧。

〔诗品〕

三国吴将周瑜,二十四岁为将,时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时,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转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所以时谣说:“曲有误,周郎顾。”(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至于周郎的回头相顾,是为责备之意还只是本能反应,就只能让读者去心领神会。唐代诗人李端据此写出了一首绝妙好诗。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这两句写女子弹筝。弹筝美人坐在华美的房屋前,拨弄筝弦,优美的乐声从弦轴里传送出来。句中“柱”,是系弦的部件;“金粟”,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素手”,洁白的手,表明弹筝者是女子;“玉房”,玉制的筝枕,可架起弦来以便发声。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这两句写鸣筝女子故意弹错以博取青睐。句中的“周郎”,比喻弹筝女子属意的知音者。“时时”是强调她一再出错,显出故意撩拨的情态,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知音,而在其他。对此,清人徐增分析说:“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称李端)何故知得恁细。”(《而庵说唐诗》)其见解相当精辟。

这首诗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诗的写法象速写,似素描,十分成功地描写了弹筝女子的形象。

这首诗不是歌咏周瑜的咏史诗,但起到了歌咏的作用。人们读这首诗,一定会了解到周瑜不仅具有统兵打仗的才能,还会领略到周瑜精通音乐的才能,油然产生敬佩之情。“曲有误,周郎顾”,这个趣致典故很快被引入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不断赋予新的含义。南北朝时庾信诗云:“悬知曲不误,无事畏周郎。”隋朝江总诗云:“弦心艳卓女,曲误动周郎。”唐初释慧净诗云:“早时歌扇薄,今日舞衫长。不应令曲误,持此试周郎。”王绩相和诗云:“舞袖风前举,歌声扇后骄。周郎不相顾,今日管弦调。”刘禹锡也曾做《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张祜的《觱篥》却是别致潇洒:“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雪藤新换束,霞锦旋抽囊。并揭声犹远,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宋代诗人苏轼做过《南歌子》,称“但得周郎一顾、胜珠珍。”南宋豪放派代表辛稼轩《菩萨蛮》云:“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中特地误,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贺铸也有名词《诉衷情》:“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镜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诉衷情》的词牌从此又得别名《试周郎》。吴梅英的《声声慢》妩媚可爱:“曲中倚娇佯误,算只图、一顾周郎。花镇好,驻年华、长在琐窗。”最伤感的是郑板桥的《周瑜宅》:“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2007年7月5日星期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