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之繁华——磁州窑

 天宇楼33 2015-12-13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民间瓷窑的杰出代表,磁州窑系也是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窑址分布范围极广,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它们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北方烧制白瓷的诸民窑,如河南的鹤壁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窑都创烧于唐。磁州窑瓷器以白釉黑花装饰最为突出,并创造性地将绘画技法以图案的装饰运用于瓷器,从而开创了瓷器装饰新纪元。而依粗劣陶土,使用绘画技艺,用黑白装饰,突出生活表相,强调小民精神,充满生活情趣。


磁州窑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的邯郸市磁县西部和峰峰矿区,境内分布着漳河、滏阳河及其支流, 这一带的山上原来有茂密的森林,地下有优质的原煤,以及与煤炭伴存的制瓷原料“大青土”,用于粉饰瓷器胎体的白化妆土“白碱”和用于黑绘的彩料“斑花石”。这一地区丰富的烧瓷原材料、燃料、颜料,充足的水源,为磁州窑的瓷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磁州,曹魏时称邺。此后,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这里建都,素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古磁州的范围包括今河北省磁县、邯郸县、武安县和涉县的部分地区。


古磁州在宋元时期存在着两个制瓷中心:一处在漳河流域,以今河北磁县观台窑址为中心,包括北贾璧、青碗河、青碗窑、白土、冶子、东艾口、申家庄、观兵台、南莲花、荣花寨等窑场。


另一处是在滏阳河流域,以今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为中心的方圆十多公里的地域内,包括了二里沟、富田、临水、张家楼等窑场。元代时随着漳河流域窑场的衰落,取代了观台窑的地位,成为磁州窑新的烧造中心,并一直延烧至今,现在也仍然是瓷业中心。



明万历十一年张应登《游滏水鼓山记》碑记:“彭城陶冶之利甲天下,由滏可达于京师。而居人万家,皆败瓮为墙壁,异哉!…”


清朱琰撰《陶说》:“磁州窑,在河南彰德府磁州,格古要论曰:好者与定器相似,但无泪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价高于定器,新者不足论也。”


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磁窑,出磁州,宋时所建。器有白釉有黑釉,有白釉黑花不等,大率仿定居多,但无泪痕,白釉者同牛乳色,黑釉者多有铁锈花,黑花之色,与贴残之膏药无异。”


早在1918年河北钜鹿古城就出土了大量的宋代磁州窑瓷器,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天津博物馆于1920年对此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将这次调查研究的成果整理出版了《钜鹿宋器丛录》一书。


1921年北平历史博物馆对钜鹿古城的三明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发表了《钜鹿宋代故城发掘略记》一文,形成了第一次磁州窑的研究高潮。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陈万里偶然发现了观台窑,逐渐开始对一些窑址进行专题性的调查,包括磁州窑系的鹤壁集窑、当阳峪窑、介休洪山镇窑、林东南山窑等窑址。


磁州窑的特点


磁州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古朴流畅的花纹图案而著称。这些反差强烈,色彩艳丽的装饰技术和民间喜闻乐见的纹饰题材,正是磁州窑民窑特色的表现,使其蕴藏了较强的艺术含量,成为民间艺术发展、繁荣的体现。


磁州窑独特的装饰手法和艺术魅力,引起了当时众多窑场的竞相模仿,并逐渐形成了一大批遍布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以生产磁州窑风格器物为主的窑场。较具代表性的窑址有: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和江西吉安吉州窑。


以观台等窑考古发掘的分期研究为基础,对各种装饰技法的特点及其发展进行研究,以了解磁州窑的总体面貌。磁州窑的装饰技法可分为胎装饰、釉装饰和彩绘装饰三大类。胎装饰包括:划花、刻花、剔花、印花、雕塑、镂孔等。釉装饰是运用丰富多彩的釉色进行装饰,如绿釉、黄釉、黄绿釉、翠蓝釉、黑釉等。彩绘装饰是绘画与陶瓷工艺相结合,可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等。


磁州窑纹饰中,最有特点的,是大量的诗文、绘画装饰。诗文内容题材均与社会生活有关,反映市民思想意识,有通俗诗句、民谚、流行词牌、吉语、广告词等等。从唐诗宋词元曲或民间格言、谚语中选取流行广泛、能够表达和传递民众心声的诗词书写在瓷器上,使磁州窑不仅在产品上满足了民众的需要,而且在思想艺术上也代表和满足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思想感情。绘画题材多为婴戏、马戏、人物、历史题材故事、元杂剧,生动活泼,简洁洗练,极富乡土气息。磁州窑用绘画装饰瓷器,为以后我国瓷画艺术开风气之先,影响极为深远。



磁州窑剔刻白釉钵


白釉深剔刻唐草纹壶


黑釉线条执壶


黑搔落龙纹梅瓶


黑搔落卷口龙纹瓶

线绘团花纹盘口瓶


绿地黑搔落盘口瓶


团花纹搔落梅瓶




磁州窑鱼纹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