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监督巡视者■茅家梁 一本《三国演义》,我觉得最让人解气的是“张飞鞭杖督邮”这一情节。尽管《三国志》和《典略》都表明,实际上这是个“冤案”,动手“鞭杖督邮”的恰是刘备,而老百姓却不太计较“历史的真实”——“谁打也是打,这种道貌岸然、索求贿赂的家伙谁都打得。” 督邮是汉代郡守的重要佐吏,负责督察纠举所领郡县的违法之事。从制度上来讲,督邮巡视,这种主动出击、实地调查,应该可以改变单一的坐等民众检举贪官的被动局面。没料到,《三国演义》里这个督邮,却非常贪婪,反让“被巡视”的芝麻官当众“鞭杖”了,可见,当时这种“巡视制度”也委实孱弱得惊人了。 一旦巡视的官员把严肃的工作当作假公济私的手段,纵使他如何义形于色,也是腐败者的同类。认真负责的巡视确实是重要的监督方式和渠道。巡视制度比起日常纪检,无论是处罚力度,还是查获率,都大有提高。但是,如果肩负巡视之责的领导本身就“沉疴缠身”,与“被巡视”者“同病相怜”,那是断断“巡视”不出什么名堂来的。 有些巡视人员与当地的官员本来就是利益共同体,心照不宣,渺渺茫茫地说教而已;可假如碰上“吃独食”的外地佬,或不识时务而吝啬银子的,那则三下五除二,保管手到擒来。腐败的巡视人员,毕竟要比一般人更清楚许多腐败的招数。现在,个别地方的巡视工作,只“视”对象的“政绩”,只要人家“识趣”,就网开一面,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暧昧、认识模糊、行动迟缓。他们比被缚在树上鞭打的督邮要温柔、机灵得多了。纸醉金迷,似隙风侵肌,不觉其损,却是极厉害的“辐射”。 鲁迅先生早就在《三闲集》里说过,“革命的完结,大概只由于投机者的潜入,也就是内里蛀空”。譬如山西省委巡视组原组长刘向东,严重违反巡视纪律,泄露巡视工作秘密。由于共同的利益,权力之间的制约关系、制衡关系统统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为了掩盖龌龊的权力结盟,从而大大化解了权力运用中的各种风险。刘向东之流,更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接受“鞭杖”。 刘向东和演义里的“督邮”一样,本身就不是坚决反贪的“清官廉吏”,只是因为自己伪装得巧妙,或上级的“走眼”,才披上了“绶带”,当上了“巡视一方”的领导。但这并不代表就钻进了“铁甲列车”, 最近,刘向东等人被调查,再次彰显了中纪委将反腐视线投向自身、自我 “开刀”的决心。 “唯无瑕者可以戮人,唯自净者可以净人。” 搞“巡视”工作的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一门心思反腐败,在内心持久地跟《三国演义》里的“督邮”掰腕子,毫不松懈。同时,我们也得总结教训,彻底解决“谁来监督‘巡视’者”的问题。通过对“巡视”系统自身的监督,及时把“害群之马”清理出去,防止其干扰反腐大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