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谎言和成人礼!

 昵称2530266 2015-12-13



一切都是由少女懵懂无知的性意识开始的。



她不过只有六岁,是那样的单纯,她哪里知道伦理和道德的禁忌,她只知道表达喜爱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奉献出“香吻一枚”;



她不过只有六岁,但六岁也有自尊,幼教大叔无情地拒绝与警告让她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报复的“种子”;


她不过只有六岁,却如此心思缜密,竟能够把她所听所看的事情重新排列组合,进而编织出一个颠倒是非的“性侵”事件;



但她终究只有六岁,她根本未曾意识到谎言的威力之大足以颠倒黑白,尽管她本意只是想单纯地“惩罚”一下幼教大叔,并且随即承认自己所言之事确是子虚乌有,但此时谎言早已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只要打开,就再也难以控制,覆水难收。


看来,萝莉与大叔并不只有《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那般美好,也有可能像《狩猎》当中这样糟糕。



小女孩的谎言,是幼教大叔悲剧的开始;但本质上讲悲剧的关键不在于谎言,而是人们对待谎言的方式。





女校长先入为主地选择相信小女孩所说的话,在她的思维定势中,孩子是不会撒谎的,因为他们象征着纯洁与单纯;心理医生针对孩子的回答也相信存在性侵的事实,是因为她相信孩子所描述的细节,而这种细节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不可能凭空捏造出来;家长听到消息后恐怕震惊与愤怒早已越过了理性的界限,他们选择相信是出于对于孩子本能的保护;而镇上的其他群众选择相信,是因为女孩儿相对于幼教大叔来说终究是弱者,而保护弱者,人们就会滋生出强大的道德优越感。




总之,面对谎言,除了幼教大叔的儿子和一个朋友,没有人去质疑过他们所相信的事实的真实性,人们更愿意去相信与自己心理预期相符的事情。很显然,如果事实是幼教大叔没有错,那么势必和人们所预设的“小孩儿与弱者是无辜的”心理预期产生背离与偏差,他们所辛辛苦苦构造的“道德牌坊”就会自行坍塌,对于道德优越者来说,这显然是比“真相缺失”本身更为急迫的事情。所以即使幼教大叔因证据不足而无罪释放后,周围的人还是不相信他。正所谓“墙倒众人推”,小镇上那些道德的“强迫症患者”自觉地为推倒主人公而“添砖加瓦”。他们就像古斯塔夫在其著名的大众心理学研究著作《乌合之众》中提到的那样,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冶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对没错,就是这些我们总以为“眼睛是雪亮”的人(乌)民(合)群(之)众(众),一步步把幼教大叔推向了几近崩溃的边缘。



《狩猎》主题上是对《狗镇》的延续,也像是对《熔炉》的一次“反写”,但形式上它更像是一部类似于《黑镜》那样的寓言,既涉及谎言,也关乎成长。结尾处安排大叔儿子的成人礼极其富有象征意义。他得到了猎枪,可以自由地驰骋在森林中去享受捕杀猎物的快感;但与此同时,成人意味着他必须要加入到成人的世界中去,而这个世界就如同他之前所感受到的那样,充满了谎言,不信任和大批占领道德制高点的“乌合之众”。充满吊诡意味的是,他既是狩猎者,但同时也是被狩猎的对象,他必须时刻提防来自这个成人世界的深深恶意;他也亲眼目睹了善良的父亲是如何走向“众叛亲离”,等待他自己的也必然不是平静和安逸。



最终没有打中大叔的子弹,却实实在在地击中了你我每一个人,震撼之于你会发现,时隔一年之后隐藏在和谐表面的背后,其实什么都没有变,仍是不信任的“暗流涌动”。原来信任和声誉一样,一旦破坏,就再也无法修复。


《狩猎》映射着当下的社会现实,就像那把猎枪的枪口一样,对准你我,让人坐立不安。


本文由作者“张引”投稿到龙斌大话电影官方微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