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印记】金、元、明、清的宫廷文化

 RK588 2015-12-13
2015-02-13 西城社会科学


在内三海举行的文娱活动是皇帝内廷生活的重要部分。元朝时,顺帝制作龙舟在太液池水面内往来游戏。龙舟长120尺,高20尺,水手有24人。舟划行的时候,龙首、眼、口、爪都能动。明朝时,皇帝经常在西苑游玩,有时还召大臣随行。如逢节日,不仅召近臣泛舟,还会赐宴。明黄佐撰《翰林记》中载:“嘉靖十五年(1536年)五月,召辅臣李时、礼官夏言、武定侯郭勋泛舟西苑。帝以五日率先朝故事,泛舟西苑,特召时、言、勋侍行。先命太监韦露赐以艾虎、彩索、牙扇等物。帝至,御龙舟,命时、言一舟,勋一舟,自芭蕉园历金鳌玉蛼桥至澄碧亭,颁赐御肴,又命揖人荡桨近龙舟顾问,已而赐宴无逸殿,乃还。”太液池上还举行龙舟竞赛,皇帝有时亲自上阵。如《天启宫词注》中记:“上数同中官泛轻朋于西苑,手操篙槽,去来便捷。乙丑端午,用绛增小舟,首尾龙形,上亲持划,同内侍刘思源、高永寿溯流。”

冬天时,太液池是皇家理想的冰嬉之所。明天启帝酷爱冰嬉。有《明宫杂咏·熹宗》二首为证:“北风吹冻液池波,树里遥闻唤渡河。两岸丝绳齐努力,胡床安稳一经过。”(其一)

“琉璃新结御河水,一片光明镜面菱。西苑雪晴来往便,胡床稳坐快云腾。”(其二) 诗中提到的胡床,类似雪橇,即下安有铁条的一块大木板。皇帝坐在木板上,绳子一头系在木板上,另一头由专门的人牵引跑动,带动胡床在冰上滑行,速度极快,像腾云驾雾一般,天启帝乐此不疲。

清宫对冰上运动情有独钟,尤其喜爱冰嬉运动。清代的冰嬉主要有三种:速度比赛、圆鞠和冰上技艺表演。速度比赛是比谁滑得快,参加者是旗籍士兵,优胜者还会得到皇帝的奖赏。圆鞠是冰球比赛,参赛士兵分为两队,士兵可用手或脚将球送进对方球门,以进球多的一方为胜。圆鞠比赛精彩刺激,场面激烈,是最热闹的冰嬉运动。冰上技艺表演更倾向于娱乐性,如冰上射箭、倒立、叠罗汉等,多带有杂技性质的表演,很受宫眷们的欢迎。

看戏曲表演是皇帝最重要的日常娱乐。明代宫廷演出活动由钟鼓司和教坊司管理,常在玉熙宫(今国家图书馆北海分馆)举行。明朝的成化帝、万历帝都好曲调。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补编·禁中演戏》中写道:“内廷诸戏剧俱隶钟鼓司,皆习相传院本,沿金元之旧,以故其事多与教坊相通。至今上(指万历帝)始设诸剧于玉熙宫以习外戏。如弋阳、海盐、昆山诸家俱有之。”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也爱看戏,他多次在玉熙宫设宴观戏。

清朝人关之初,沿袭明宫旧制。康熙年间,成立了专门管理演戏和教戏的衙署—南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皇帝六旬寿诞,从西郊畅春园到紫禁城神武门的几十里路上,都张灯结彩,杂陈百戏,成为当时最盛大的戏曲演出。乾隆帝八旬大寿时,也效仿康熙帝,在西华门至西直门10余里的两旁搭建戏台演戏。紫禁城内的畅音阁、漱芳斋、长春宫等是宫内演戏最多的地方。西苑也有戏台,如南海纯一斋有个戏台适合夏天演戏,又叫“水座”。南海的丰泽园还有个暖台,适合冬天演戏。

中海的千圣殿、万善殿、大悲阁等处是宫内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都在此举行“孟兰盆会”。清高士奇的《金鳌退食笔记》记载了清廷中元节时的情景:“每岁中元,建孟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青碧熠熠,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中流驾龙舟,奏梵乐,作禅诵,自流台南过金鳌玉蛼桥,绕万岁山,至五龙亭而回。河汉微凉,秋蟾正洁,苑中胜事也。”

南海的瀛台是清朝皇帝经常驾幸之地,乾隆皇帝多次在此宴请宗室王公、召见臣工。紫光阁是明、清皇帝检阅骑射的地方。每年仲秋时,康熙皇帝在紫光阁集三旗侍卫大臣校射。后来还在阁前阅试武进士,并成为惯例。乾隆年间,平定伊犁回部及两金川后,乾隆皇帝在紫光阁召见、宴请功臣,绘功臣像存于此阁以示嘉许。康熙时在流台新建丰泽园,有稻畦数亩,康熙皇帝曾在这里亲自耕种。雍正、乾隆皇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每年去先农坛行耘田礼之前,先期在丰泽园演示一遍,以表劝课农桑、务本重农之意。

景山是皇城的制高点,明朝崇祯皇帝常在观德殿召见诸臣,还于每年的重九日登景山远眺。


(本文节选自《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一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