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失海外中国历代雕塑遗珍(六)

 RK588 2015-12-13
2015-07-28 中雕网

龙纹佩饰

战国——西汉早期(公元前3——前2世纪)

玉 长8.8厘米

[美]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

艺匠以镂空与阴线刻技法,雕琢出龙的侧面造型,刀法柔和婉转,生动流畅,毫无生硬之感。龙俯首张口,咬住前爪,鬃毛卷曲,长尾上扬,形体矫健,为典型的战国以后风格。(殷晓蕾)

玉人像

战国(公元前4——前3世纪)

玉 高4.2厘米 宽1.7厘米

[美]沙可乐美术馆藏

浮雕手法雕琢人物正面立像,颧额面宽,五官比例适度,嘴略小,眼睛与鼻翼用双线勾出,鼻梁微微凸起,眉毛用短线刻画,头顶戴一装饰物,右手握左手置于胸前,三条阴刻线表现右枉式衣襟,头与手臂有一定的体量感,长裙下摆左右两片向后倾斜,增加纵深感,衣服为线纹装饰。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玉雕人物作品并不多见,这件玉人像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李倍雷)

玉柄饰

战国(公元前4——前3世纪)

玉 长15.2厘米

[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玉柄上的蟠蝠纹以装饰浮雕和镂空的技法雕琢而成,造型自然,富有生气,圆眼、大鼻、猫耳,前爪上翘,关节转折雕刻明确,尾部刻线呈绞丝状,这是典型的战国蟠蝠纹造型特征。这件蟠蝠纹的尾部为阳刻绞丝线纹,属战国首创的一种绞丝尾。与蟠蝠纹相对的是薄片镂空云纹,内圈刻有一阴刻线,圆筒柄身以谷纹装饰。抛光打磨、镂空雕琢技术精湛,推测为战国末期玉器。(李倍雷)

玉颈饰

战国(公元前4——前3世纪)

玉 长40.7厘米

[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这是一件工艺精致、组合考究的玉雕颈饰,由挂绳、玉管、人物、龙纹等连接而成。人物造型由一对舞女组成,雕琢精细,五官、衣饰刻琢清晰。下端中部为一片镂空的玉佩,两端以对称龙首造型,龙身以线刻纹饰。下左右各有一片镂空龙纹,龙身为谷纹装饰,圆眼,阴线刻眼眶,颈与腿部有精细的装饰线条表现结构,细腻有神。(李倍雷)

立俑像

战国或秦(约公元前4——前2世纪)

木 高43厘米

[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

这是一件木质圆雕的殉葬品,施有色彩,双臂可能残缺,身穿右枉式长袍,雕刻比较简朴,五官中的鼻子与嘴唇略显具体的细节。作为古代早期圆雕,其写实程度尚不充分,这也是战国时期俑雕的特征之一。但圆雕的语言特征明确,有较强的体量关系,不失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雕刻的宝贵实物资料。原藏湖北省。(李倍雷)

卧鹿

战国(公元前5——前4世纪)

木 漆绘鹿角 高60厘米

[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

战国时期,鹿是楚国丧葬习俗中经常出现的形象,或作鼓架使用,或为象征祥瑞的随葬器物。漆绘木雕鹿全身以整块木头雕成,四肢蜷曲呈卧姿,平视前方,姿态安详,头上插两支鹿角,枝权纷呈,十分美观。整件作品造型稳重而不失活泼,祥和中透出威严,显示出楚国工匠们高超的木雕技艺。原藏湖北省。(殷晓蕾)


公羊形灯

西汉(公元前2——前1世纪)

青铜 高9.5厘米 高12厘米

[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

这件公羊形铜灯,卧姿,昂首,形体饱满,造型概括,手法写实。形体表面为菱形阴线满刻装饰,显示出厚实的质量感。背盖打开,放置头顶为灯油容器。此灯为1911年伊萨克·德·卡蒙多带回法国,转赠与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原藏中国北方。(沈俐)

卧牛

西汉(公元前2——前1世纪)

金铜 高6厘米 长12.5厘米

[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

西汉时期,铸铜鉴金技术已经比较普及,不仅有铜盆、铜壶及铜香炉等实用类的器皿,人物、动物之类的较为写实的小型青铜雕塑也多有出现。这件小型鉴金铜卧牛,手法写实,技艺精湛,神态生动,表现出西汉时期对于动物造型结构的准确把握。原藏山西李峪。(沈俐)

博山炉

西汉晚期——东汉早期(1世纪前后)

青铜 高23厘米 长12厘米

[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

这件博山炉造型独特,基座为羽人骑一神兽,上为镂空博山炉,盖为锥形,上雕有山川树木、流水等,芳香的烟雾缭绕于博山炉周围,象征广裹的大地永不泯灭的生气。盖上立一飞鸟以达通天之意。造型充分利用青铜材质特性,展示镂空、飞旋、空透的造型形式。此类博山炉江南一带均有出现。原藏中国南方。(沈俐)

牵马俑

汉(公元前2世纪——2世纪)

青铜 立马 高118厘米 立人 高63厘米

[德]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这件大型汉代青铜立马,由多件部位分别铸造组合而成,从造型的分割组合中可以看到汉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在此,没有因为其分割而失去马的形体动态的完整性,所分之处,无论从力学还是结构的组合都显示出极强的控制力。右侧牵马俑,造型简洁规整,神情宁静平和,与张口目堂目的高大骏马形成对比,表现出驯马人的从容自信。(沈俐)

兔形带钩

西汉中晚期(公元前1世纪)

青铜、金、银 高7.3厘米 长2.5厘米

[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

这件青铜镶金银兔形带钩,造型生动,设计巧妙。奔跑的兔子,其结构动态由镶嵌的金银形成流动的线条,自然写实,富有动感效果。延伸至尾处,逐渐压缩渐细,弯曲转折的带钩则由兽头形成,与奔跑的兔子前后呼应,作品呈现了既自然写实又浪漫写意的创造理念。据传原藏广西。(沈俐)

耳坠

西汉晚期(公元前1世纪)

青铜、金箔 高2.5厘米 长4厘米

[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

春秋时代,这种贴以金箔的工艺技术,已经出现。这件耳坠,其雕刻工艺极其精美,点状形态金箔组成的类似龙的形象,整体凸起,融绘画造型与雕刻为一体,整体风格特征均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这类饰物也可能是由西方传入当时匈奴一带的艺术品。这一类作品被列入雕刻范畴,其主要原因在于雕刻造型意识及制作工艺的技术所致。原藏中国北方。(沈俐)


鸭形器

东汉(1——2世纪)

青铜 高20厘米 长23.5厘米

[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

早在商周时期,这类以鸟兽造型为基础的器皿已经出现,铜器、陶器、漆器等材质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件鸭形铜器集功能性与观赏性为一体,器盖分隔位置恰到好处,鸭翅底部为分隔线,与鸭形结构吻合。造型手法写实,注重细节刻画,羽毛表现经纬分明,整体统一,尤其是很好利用了铜质特性,羽毛细腻,立体感强。这件鸭形铜器是1931年收集而得。原藏中国南方。(沈俐)

神兽食鱼纹带钩

东汉晚期(2世纪末)

青铜、金、银 高16厘米 宽3厘米

[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

这件金银兽食鱼纹带钩是1923年获得的,这种形式的错金银带钩,是同一时期比较罕见的珍品。这类带钩多以神抵动物题材表现,构思巧妙,制作精细,注重细节的刻画,错金银装饰贯穿整个带钩,形成丰富的语言效果。原藏中国南方。(沈俐)



敬请关注 中雕网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www.diaosu.org.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