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滕伟明诗词中的声音描写

 百城主人 2015-12-13
  滕伟明诗词中的声音描写   
  诗词创作少不了形象刻画,也常见对声音的描写。近读《滕伟明诗词选》,发现四川诗人滕伟明对声音很敏感,其摹声绘响非常出色,效果颇佳。现特意摘出,与大家分享。
一、模拟声音,惟妙惟肖
  滕伟明诗词现实感比较强,语言有生活化、口语化倾向,其描摹人声、物声,妙肖自然,幽默风趣。写人声的,如“太后全无理,群臣只有喳”(《颐和园书感》),“喳”,系旧时仆人对主人应诺的声音,用在此处,突出了晚清群臣对慈禧太后诚惶诚恐、唯唯诺诺的奴才嘴脸。七古《老妇行》写川中“东山”小邑大兴土木,而农民生计艰难,常外出索讨衣物。诗的结尾云:“日午提篮妻还家,劝我新试减肥茶,拳拳之心非不美,我恶其名出而哇。”因想到民生疾苦,遂感“减肥茶”其名恶心,故“哇”而吐之。一“哇”字声音、形象全出。又如,写中越战争停止后边境越南人形象:“鹿寨今已弃,獐目每斜窥。啁啾抱瓜卖,得钱裹胫腓。”(《老卒》)“啁啾”本形容鸟叫声,这里用来形容让人听不懂的越南语,含有鄙视之意。还有写意外之惊讶声,“车过虎门哦哟惊,海防要塞恁低平”(《虎门二首》),“去年花树间,邂逅哦呀好”(《生查子·古意》),脱口而出,声音毕肖。写物声的,如“月午井梧风飒飒,露浓街犬气咻咻”(《凶宅》),“风飒飒”“犬咻咻”,逼真地烘托出凶宅阴森恐怖气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深宵伴我枯坐,是邻居、窸窣牌声”(《声声慢·枯坐待晓》),“若许闲乘月,丁丁拄杖过”(《友人招饮未赴》),“窸窣”、“丁丁”皆准确生动。
二、想象出声,化无为有
  本来无声或听不出声音的,让其发声,以动写静,遂给人以新鲜感。如“芦竹抽鞭夜有声”(《春兴五首》),以抽鞭有声写芦竹生长迅速。“近来诗兴坏催租,搜肠又觉声戛戛”(《同杨启宇王震宇游都江》),搜索枯肠,竟发出戛戛之声。“手把墓门且逍遥,鬼卒相顾啧未止”(《五十戏作》),因自己不怕死,鬼卒都啧啧惊怪。此数例皆摹写想象中的声音,有声胜无声。又如“野人不相见,似有冷嘲声”(《神农架》),野人的冷嘲声在有无之间,非亲历深山老林者不能道出。
三、以声借代,含蓄不尽
  表面写声音,实则含有他意,但不点破,故含蓄耐读。如《忆江南·读某公开脱状为之齿冷》:“休提起,提起泪滂沱。掷去生灵八百万,敲来破铁煮山阿。鬼唱断粮歌。       休提起,提起泪成河。翻遍华阳饥馑志,未闻积怨这般多。南无阿弥陀。”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因大跃进之后的饥荒,四川省“非正常死亡”人数八百万,某领导却为自己开脱责任。该词以念佛声收束,无限悲伤、愤慨、无奈尽含其中,笔墨经济含蓄,比直接点明这些情感好得多。又如“敢忘先祖涂肝脑,榻侧鼾声不耐听”(《长城》),后一句用宋太祖“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典故,暗示国土不许外族侵占,借榻侧鼾声,指外敌入侵,“不耐听”云云,暗示先祖反抗侵略的决心和斗志。又如“升旗不成列,犹唱妃呼豨”(《村小》),“妃呼豨”是古乐曲中的助声字,没有实在意义,用在此处代指乡村小学生唱的“呼儿嗨呀”,真是妙不可言。
四、比拟发声,突出特点
  以此声比彼声,突出声音的特点,在滕伟明的诗词中也时或见之。如“隔篁闻古磬,知是浅溪流”(《岚溪》),把溪水声比作古磬之声,可想见其清脆悦耳。“电掣银鹰声若虎”(《青玉案·题魏新河赤阑桥怀古图》),词人魏新河系飞行员,以虎声比拟他驾驶飞机的声音,显出其气势。 
(原载《岷峨诗稿》2014年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