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陶工艺-----手工艺流程

 梦泽赤子 2015-12-13
紫陶工艺---------手工艺流程
名品鉴赏编辑:随心[20120517]   来源:
【炼泥】



【揉泥】



【拉坯】



【修坯】



【装饰】



【雕刻】



【填充】



【粗修】



【精修】



【烧制】



【抛光】





紫 陶 工 艺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原始泥料

(1) 泥料是建水紫陶工艺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决定陶器质量的关键性的第一步。建水紫陶陶土来自于碗窑村以西五公里的五彩山。说到五彩山的来历,当地人会很认真的告诉你说,那是七仙女的七彩纱巾变的。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七仙女喜欢上了纯朴善良的穷苦陶工阿郎,并秘密下凡与他结为夫妇,夫妻俩男耕女织,恩恩爱爱,相敬如宾,一转眼就是十年。可是,好景不长,深居天廷玉皇大帝知道后,大发雷霆,急促命令天兵天将前来缉拿是问,仙女挥泪告别亲人之际,从脖子上解下用七彩彩虹编织而成的纱巾,含着泪水说:“郎啊,我走后你就搬到这纱巾飘落的地方去吧,哪有你取之不尽的财富。”说完就消失在茫茫云海之中去了。阿郎随着仙女飘荡的纱巾追啊追,当他追到建水临安坝西北时,纱巾已变成一座五彩缤纷的大山,是为五彩山。阿郎从此定居于此,采泥制陶,砍柴烧窑,烧制了出神话般的紫陶。五彩山分布有七种颜色的泥土,这些彩泥土质细腻,呈胶泥状,奇怪的是,这些泥土一量离开山体就会变得坚硬如石。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彩泥都是上好的陶土,只有那些颜色纯正自然,土质细腻,纯净无杂质的优质、纯正的彩泥,才能适应建水紫陶特殊的工艺流程,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建水紫陶。将取回的五彩陶土分颜色堆放晒干,然后敲碎成粉末状,以便于更好地溶于水,再经过筛,筛弃粗砂杂质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经过搅拌淘洗,待含砂泥浆沉落缸底,便用勺盛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作再次淘洗,滤去砂质。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已经是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的泥浆静置于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每次制陶之前,工匠们都要很仔细地配制不同颜色的陶土,因为建水陶的色彩完全用天然泥料的颜色配制而成的,而不同颜色的陶土配制比例完全取决于工匠们的经验。

 
水紫陶制作工艺之醒泥

(2) 建水紫陶传统制泥方法是:将不同的制陶粘土分别捣成粉末,筛弃粗砂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作再次淘洗。将经过反复五六次淘洗后的陶土静置于石膏缸中一周左右的时间,让其变得更加润滑,俗称醒泥。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熟泥

(3) 将醒好的陶泥从陶缸中取出,置于坑内,用脚踩踏搅拌以增加陶泥的粘性,否则是无法拉制成所需的器型。踩踏完好的陶泥被称为熟泥。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揉泥

(4) 揉泥是制料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拉坯前必不可少的功夫,因为在熟泥过程中,会有不少气泡杂揉于陶泥之中,这些气泡一旦夹杂在陶坯中不被消除,在烧制过程中就会受热澎胀,致使整件的陶器报废。因此,拉坏前工匠得用一种独特的手法来揉搓陶泥,以便于把整块陶泥中的气泡赶出来。而这种独特的手法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拉坯

(5)时至今日,建水制陶仍固执地沿用着数千年前发明的制陶工具,在简陋的陶车(建水人称“车盘”)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拉坯是整个制陶过程大师级地位的环节,因为同一种器型的典雅与媚俗、雄浑与小气,都是源于拉坯时的微厘之差。拉坯时首先须对器形所需坯料量估算得分毫不差,整个拉坯过程在不经意间一气呵成,任何的迟疑或者停顿都会使器型报废。所以工匠们总结,拉坯时心要正、眼要准、手要稳,才能造就一件“正品”的紫陶作品。在碗窑村,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手工拉坏技艺的工匠还不到百人,他们是建水紫陶生产的中坚力量。每个制陶的工匠都有自己拉坯的绝活,对各种器型的弧度、薄厚和拉坯过程中的诀窍都烂熟于心,秘不示人,即使在家族中也遵循着传男不传女,传单不传双的规矩,不得随意传授。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字画装饰

(6)文人的字画移位于紫陶之上,是将古老的建水陶艺点化为一种经典的表现,同时也是建水紫陶在四大名陶中独树一帜的原因。将传统的书画艺术运用于紫陶身上,使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成为一种典雅的艺术品,登上了艺术大雅之堂。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须由厚实的悬肘运笔功底。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角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或写唐诗宋词行楷隶篆,或画梅兰竹菊山水人物,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足刀

(7)紫陶刻刀十分简陋,用伞骨打扁磨利制成,但一到刻工艺人的手中起落间便犹如游龙走凤般利落起来,方寸之间顿时妙趣横生。因为在整个雕刻过程中要求坯体始终保持一定的湿度,但有湿度的坯体却很容易变形,这便要求刻刀在整个过程中,刀尖不能离开坯体,在旁人看来,刀就像脚一般在坯体上不断地跳动,“足刀”之名也因此而得。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阴刻

(8)建水紫陶的魅力,其富有激情的雕刻是必不可少的,其雕刻填泥工艺所构成的陶制泐痕与纤毫圆劲之美是世人所追崇的。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立即将陶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沿图案的边缘进行镂刻,并将图案中的坯体挖去,称为阴刻),整个过程要求坯体始终保持一定的湿度,而有湿度的坯体却很容易变形,因此在这个步骤中,既要完成雕刻装饰,又要保证坯体不变形,下刀的力量完全凭感觉,整个器型薄厚并不一致,刻深了会穿透坯体,而刻浅了将无法填泥。刻工艺人多为女工,且大多不谙字画之理,但她们对泥性和刀技却十分熟悉,可以将画者的运笔走势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为提高阴刻的效率,工匠们还琢磨出来了空心刀,使大面积的阴刻图案能够尽快完成。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彩泥

(9)紫陶一般直接采用彩泥原来的颜色,不加调色,而进行填泥。彩泥的调制需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太干会压坏坯体,太稀又会造成填充不实,导致烧制过程中的脱落,这看似简单的填泥工艺是工匠们经历过无数次失败而逐渐成熟起来的。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填彩

(10)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元素的红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则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绿的、浅绛的、橙黄的天然彩泥被奇妙的敷上了紫色的陶坯,这种人为的创新和发挥,极大地彰显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 “残贴”便是将施泥为彩的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残贴的做法是:将坯上的字画分别以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则五六块,少则两三贴,让观者心随神移,浮想联翩。在整个填泥过程中需用泥刀小心地均匀涂抹彩泥,待彩泥料有几分干燥后,再用泥刀反复的抹平和挤压,使彩泥和坯体融为一体。在长期的实践中,建水陶艺师借鉴了中国传统板画的套色原理,发明了彩泥“淡艳”装饰手法。他们通过调整彩泥颜色的深浅变化,采用3到5种色调,有的多达8 种色调,从浅淡到浓艳逐步过度,以达到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的神奇效果,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修坯

(11) 修坯可以将陶坯填泥后多余的彩泥刮去,一般要经过粗修、细修定型、修补表面以及刮除底部多余的部分等工序,这要求工匠具有精准的手法以及十分的耐心,来不得半点差错和疏忽,否则前功尽弃。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印章

(12) 陶器底部上的印纹,是一种品牌的象征,既表明该陶器的作者或制作厂家,也为日后鉴定收藏提供依据。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风干

(13) 陶坯经过几天的自然风干,等待它的将是烈火的考验。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烧制

(14)烧窑是制作建水紫陶最重要和关键的一步。建水人习惯上将烧制紫陶的土窑称为龙窑,俗称鸡窝窑。在建水县碗窑村,依山势沿山坡由低向高逐台搭建,呈卧状的龙窑随处可见,这种窑具有使用最少的柴禾取得最高的窑温,烧成量很大的特点。装窑工作是在小心翼翼中开始的,每一个陶器都要装在专用的匣钵中烧制。工匠们要用陶土将待烧的器物固定在陶盆中,匣钵是不能完全密闭的,必须要留有一定的空隙,否则就达不到烧制建水紫陶的温度要求。 俗话说“千度成陶”,建水紫陶的烧制过程中,由于陶土的独特性,要求的窑火温度需要在1000到1150摄氏度之间,“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则土气”。所以陶器在窑里摆放的位置致关重要关键,因为窑内的温度并不是均匀的,为充分利用窑温,工艺师们总结出了根据器形大小及对温度的不同要求摆放陶器,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窑温的装窑方法 ,每个工匠在窑内摆放陶器时都有自己的诀窍,并且从不轻易告诉别人。放好待烧的陶器后,封闭窑门,点火燃烧,经过七天由大到小的烈火洗礼,才脱胎换骨,成一代名陶。龙窑点火燃烧后,窑膛内形成了一个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烧成气氛,陶坯内所含的各种成份在不同的窑温和窑气下会呈现不同的还原结构和还原色彩,高温下的窑气变化异常,紫陶在不同的窑气内会呈现或红或紫或黑的奇异变化,形成建水紫陶有别于其它陶瓷的窑变特色。而陶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艺师对火候的把握与调控,故有七分人工三分火成之说。由于陶坯在烈火烧制过程中,整个体积将缩小近五分之一,加上胎体和胎体上面的阴刻彩绘图案致使胎体脆弱,器物容易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致使建水陶的烧成率一般不超过20%。窑工们不仅能根据器物的需要,通过控制温度等手段,烧制出红、紫、黑三种不同质感的陶器,有时还能的获得令人惊喜的窑烃产品。由于建水紫陶是不施釉的,胎体在烈火中发生了性质的改变和颜色的变化,从而产生出色彩斑斓的变化,即窑变。 产生窑变的建水陶,像云彩一样神秘而又捉摸不定,是建水窑烧制过程中可遇不可求的精品。近年来,建水碗窑村艺人研制出"梭式窑”,采用液化汽为燃料,不但节约了能源,还减少了污染,窑内温度可由窑底部的多个开关来控制,紫砂陶颜色的深浅由摆放在窑内的位置来决定,这些变化使烧炼陶器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出精品、极品紫砂陶的概率明显增加。"梭式窑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建水紫陶生产的水平,使紫陶烧成率达到95%以上。至今已成功烧制紫陶10多万件。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磨石

(15) 紫陶初出窖炉表皮粗糙一身火气,无金玉之光,需用粗砂轮打去陶器外面烧结的痕迹,工匠们管这个步骤叫去火皮。由于高温的焙烧,陶质坚硬若铁,人工打磨异常艰难,打磨一件上好的紫陶作品,要通过七八道工序,使用不同的工具。打火皮是第一道工序,用粗砂去糙,力道不宜过重,稍有不慎就会划伤陶器的表面,使前面的一切努力成为泡影。第二道工序称为磨光,工匠们要用厚布蘸上村边河里的细沙来打磨,要把取火皮过程中的划痕全部打磨掉。此时,建水陶器的陶体的本色以及装饰图案逐渐清晰起来。经过这个步骤后,陶器从刚出窑时的粗笨已经显现出温润的质感,但这还没有结束,下一步将是抛光。抛光的材料产自建水的一种独特的白色细腻鹅卵石(光石),此类石料均为磨工各自珍藏,靠人工一点点打磨出光洁如镜的效果,最后用油脂对陶器进行周身擦拭让其浸透,以除却表皮上细微的灰蚀,经过这些细致繁褥的过程,粗糙无神的陶器,才会显露出诱人的绰约丰姿,闪烁着金玉之光芒。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之磨光

(16)无釉磨光大体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去火皮。陶器烧制完成后,先将陶器置于慢轮之上,用河砂填充压实,转动轮车盘以打磨去陶器外面烧结的痕迹,这道工艺看似简单,但是也要求精心操作,恰到好处,稍有不慎就会划伤陶器的表面,使前面的一切努力成为泡影。直到摸上去很平滑以后才可以进入磨光工艺。 二是打磨。即用厚布蘸水,加上村边河里的细沙来打磨,目的是将去火皮过程中的划痕全部打磨掉。经过打磨,建水陶器的陶体的本色以及装饰图案逐渐清晰起来,一改刚出窑时的粗粗,显现出温润的质感,为下一步的抛光作好准备。 三是抛光。抛光材料是产自建水的白色细腻的鹅卵石,将鹅卵石紧压制在坚硬的陶体表面,靠人工一点点打磨出光洁如镜的效果。而出现这样的效果,在中国其他陶瓷产地是用釉料来实现的。整个打磨抛光工艺费时费力,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
超过前面所有工序。特别是在磨制茶壶、三角形笔筒等异型器物时,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多。要打磨一件上好的紫陶工艺品,需要艺师们付出“铁棒磨成针”的意志和耐力,使用不同的工具,经过七八道工序,才能完成。经过这些细致繁褥的加工过程,粗糙无神的陶器,才会显露出诱人的绰约丰姿,闪烁着金玉之光芒。建水紫陶是用艺师的智慧和双手,加上时间和汗水,点化出来的神奇、瑰丽的艺术精品。一百多年来,在建水碗窑村静静的夜空,到处都飘荡着磨陶器的“叽叽”声,这种声音一直伴随着神秘的建水紫陶一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