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水陶历史简述

 lee杂玩者 2014-05-15

建水陶历史简述


     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云南建水;古之滇南重镇,旧时临安府地,境内出现陶迹时间最早的当数两地:其一,1988年对燕子洞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穴遗址中出土的陶饰品和陶片,距今3500多年;其二,1982年对龙岔河考古发现的西汉古墓中,伴随青铜器出土的陶器残片,距今2000多年。两地出土的残片多为碗、盘一类。这表明,建水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原始的制陶工艺。早在1980年,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杨大申等教授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联合对城北两公里的碗窑村古窑址进行考查,对古陶器残片作了研究后认为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在收集到的青花陶碗盘和玉壶春瓶残底上,书写有“元”字朱砂款。且与是年云南禄丰县元代古墓出土的玉壶春瓶从青花发色到形制,都极其相似。建水文庙内棂星门柱头上各镶有青花蟠龙瓷罩一件,罩顶有蟠曲的青龙,下绘云纹、海水纹和花卉。据碑刻所载,该门重修于明景泰五年(1454),是500多年前建水陶瓷的代表和精品。建水陶的集中产地碗窑村,是一个有千户居民的古村落。清康熙《重修五显庙碑记》载:“五显庙肇建于皇明正统……其祠之下,居人数百户,名曰碗窑”。据村民口述,其祖先是明洪武间来自南京的烧窑工匠。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沐英等三人率军征云南,命金朝兴平定临安,革宣慰司,立临安府,设府地于建水城。为加强城防,洪武二十五年在原有土城基上“拓地改建砖城”,完工后,所派工匠和士兵于北城门外定居,为“谋食以自给”,移民们多迁居碗窑村,烧制碗盘等陶器。明时,该村落已是居民数百户繁荣兴旺的陶乡。到清康熙时,碗窑村已发展成“名虽一窑,内分上下;烧造器皿,两不相同。上窑烧造者缸盆瓶瓮,下窑烧造者碗碟盅盘……”(碗窑小学碑记述)。一片相连的上下窑,就是现在的分上中下窑布于两公里长地段上的“碗窑古村落”。 

        随着鸦片的进入,清道光年间(1821-1850),碗窑开始烧制吸大烟用的陶烟斗,至光绪间(1875-1908)陶工潘金怀将往日的粗陶烟斗制作工艺改进为先以陶土泡水虑浆,取泥制作烧成不上釉,以石料磨光。从而开创了制作细陶的新工艺,其流程主要有“取泥制坯、书写绘画、刊刻填泥、烧造成磨光”等八道工序,因当时分由八家陶户完成,故称“八家斗”。光绪二十年,江西人卢咸顼到任建水知事,带来陶瓷工匠数名,对建水陶工艺作了大量的改进,并制作出了瓶、壶、文具等物件,所制陶器“体质坚实、形式古雅、书画生颖、色泽光润,见者无不悦目赏心”(旧志载述)。宣统年间,碗窑人张桂生开办“玉堂记”作坊专制烟斗。直到宣统,建水县知事郑光照推行禁烟,虽“潘、张”二人改制花瓶、文具等物,但直至民国时期陶烟斗的制作依然不绝。虽然,“烟斗”是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而出现的一种畸形的手工艺品,但它以其“书画之精,刊刻之细,磨光之镜”的美感,成为当时朱门大户、豪绅乡士手中炫耀和把玩的艺术品。时年,叶子香、谷润等人就以其制作烟斗的工艺之精而名噪一时。

     1914年,碗窑人张好(字尽美,生于清同治八年,卒于民国17年),始制粗陶“杨林锅”,型如瓦瓯(即汽锅的初型),以釉绘花鸟鱼虫等纹饰,再施釉烧成,使得除烟斗、瓶、文具等物件外的又出现了一种实用器。后经制陶艺人向逢春在原有粗陶“杨林锅”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研究和改进,采用细腻的红泥制作,把原有的直锥型改为扁圆型,造型以曲线为主,变圈足为卧足,上饰以书画,刊刻填泥,烧成后以石料磨光。提升了“杨林锅“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并定名“汽锅”。

    民国22年,选送汽锅一件,参加“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民国27年,私营永兴瓷厂开办,随后于江外开办分厂永乐瓷厂。1950年,永兴瓷厂资金枯竭。1951年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地方国营瓷厂。1953年,在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碗窑村制陶的37户人家组成“陶器生产合作社”。同年,由艺人向逢春领头制作的各类工艺品共计80余件,选送参加“北京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工艺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1956年,在与粗陶生产为主的情况下,设立单独的美术陶车间,专制紫陶产品。1958年“大跃进”中,陶器生产合作社由集体所有升级为地方国营企业。1962年,恢复陶器生产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另分出一个专制粗陶的瓦货社。1963年,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同志出访阿尔巴尼亚,带去建水紫陶工艺品数件作为馈赠礼品。1965年,建水紫陶工艺品因生产成本过高,处于停产状态,但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由云南省手工业管理局调拨专款于2月成立集体性质的“建水县美术陶合作工厂”,因连年亏损,被迫于1969年9月关闭。“文化大革命”中,汽锅被当作“供资产阶级享受的黑货”停产。1972年,于陶器社内新建一座长近百米的隧道窑,1974年9月建成,恢复汽锅生产。1977年,“建水县美术陶合作工厂”更名为“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    

     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一直以粗陶(生活用陶)供给美术陶(紫陶)或美术陶供给粗陶的态势发展。2000年后,逐渐转为以红泥细路陶为主体,形成现今的“百花齐发、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