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逸先生《古窑器论》谈之建水窑

 陶冶斋静逸先生 2020-04-18

文/朱思宇

        建水窑,古称临安窑,又曰碗窑,起源于新石器原始制陶,经汉唐灰陶、宋代汝青、元明青花、清民细陶等时期,至今仍繁荣兴盛的要算清民细陶,因其红泥细陶烧制出赤紫色,故而又称建水紫陶,现已成为中国当代四大名陶之一。

        五显庙里清康熙庚寅孟冬《重修五显庙碑记》载:“肇建于皇明正统中年,一修于天顺年,再修于天启年,迄今几三百禩。自有此祠,不唯迁人墨客藉以登览,舒畅心悜,即文人学士亦多潜养于兹,以为旧飞之地。其祠之下居人数百户,名曰'碗窑’。”由此得知,明朝天顺年,时任临安知府的王佐第一次主持修建了五显祠庙。自从有了该祠庙,无数文人墨客就登览潜养于兹了,从而得知王佐是建水陶瓷历史文化根基的缔造者与文人艺术陶瓷的开山鼻祖。

        圆通寺内清康熙四十一年的《奉本府清军明文告示》碑文记:“碗窑名虽一窑,内分上下,烧造器皿,各不相同。上窑烧造者缸、盆、瓶、瓮;下窑烧造者碗、碟、盅、盘。”后随着窑业的兴盛繁荣,形成了上窑、中窑、下窑,三窑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其烟斗、汽锅、茶器畅销全国。

         建水古窑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门、北门和碗窑村,以碗窑村古窑遗址群最为多广而又著名,在这个仅1.5平方公里的村落共有大小古窑遗址数百座,整个村子片区遍布着大量宋、元、明、清时期的各种青釉瓷、青花瓷、粗釉陶、精细陶等器物的残骸和碎片。

        碗窑村现还保存着时期最早的烧制无釉厚壁粗陶器的土窑遗址,因窑型很像盖鸡的笼子,故当地人俗称“鸡罩窑”,窑面积不大,上呈圆形状凸起,高约3米,直径2米,此类窑火温均匀,适宜烧成厚壁陶瓷,这种土窑在碗窑村分布甚广,数量极多。

        其次是龙窑,或称蛇窑和蜈蚣窑,这种古窑主要分布于碗窑村后山,依山势而建,从下至上,坡度约为10°~25°之间,宽度1.5~2.5米,高1.5米左右,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现在碗窑村后山仍分布有十多条大小龙窑遗址,短者十余米,长者则达百余米。窑以低端为头,窑头上层为方形火膛,下层为灰坑,中间用砖砌成笼子,以漏柴灰。火膛之后为窑室,火膛与窑室之间有火窗,窑室内分成2米宽的五级台阶,地面铺以白沙,上覆薪柴,以作燃料。窑室两侧墙上,相距1米左右各开有小口,用以观察窑火和投柴之用,并从头到尾由此口向室内投柴助燃至最后一孔。排烟道位于窑尾最高处后墙中上部。烧窑时先燃烧火膛薪柴,膛火经火窗进入窑室,点燃薪柴,窑工通过观察孔掌握窑室火候及火色,其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因徐家龙窑近毁,目前仅保存有五显庙龙窑、团坡龙窑、荒地龙窑、颜洞龙窑等。

        建水窑,主要以三座古窑为中心,组成了一个宠大的古窑遗址群。一是以洪家窑为中心的姜家窑、高家窑、大窑、小窑、大小兴窑、张家初窑、杨家窑等;二是以张家窑为中心的湖广窑、何家窑、陈家大窑、旧窑、老窑、向家窑、陈家双胞窑等;三是以老潘家窑为中心的大坝窑、潘家老窑、潘家新窑、安泰窑、土窑、袁家窑等。其中老窑和旧窑年代最久远,大约属于元代早期窑,其余应为元代中晚期及明清窑。

         旧窑位于建水土陶厂背后,遗有龙窑五条(均残破,现已毁),窑口堆积以青釉瓷、青花瓷为主,元至民国残器混合,关系复杂,以元、明堆积为多,应是元代早期窑址,以烧造青釉瓷和青花瓷为主。

        湖广窑相传为湖南、两广人创烧,位于旧窑后左北侧,窑被新建房屋所毁,窑室被房主顺势改为房屋台阶通道,房基下及原窑址两侧的青花瓷片仍清晰可见,时间为元末明初,主要烧造青花瓷。

       高堆窑,又名潘家窑,位于旧窑之北,湖广窑右侧山包上,已被开辟为山地,但部分窑墙尚可见,以青釉瓷为主,有印花、划花两类,混以部分青花瓷器,时间稍晚于旧窑,但早于湖广窑,可为元代中期窑。

        洪家窑位于湖广窑之后,窑室中部被辟开为路,由此断面可窥视龙窑内部结构,窑拱及窑壁尚存。此地发现较多垫圈、支钉等窑具,瓷片堆积丰富,以青釉瓷为主,可能是元代中晚期窑。

        袁家窑在高堆窑右侧,前半部已建盖房屋,后半部尚存。此处及周边发现较多青花玉壶春瓶残器,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是烧造青花瓷器,应为元代中晚期窑。

        当今的建水窑,除了上述的古窑外,其制陶人家还存有一些老旧小龙窑,土陶厂还存有隧道窑一座、鸡罩窑两座、锯木窑一座,工美陶厂的推板窑本存曼金湾紫陶街后因商业又毁掉了,各个作坊及工作室也搭建了不少现代柴烧窑,其田记窑、浪鬼柴烧、古鑫窑、铭窑昌泰、贝山陶庄、临祥寂、静逸、上窑、福生窑、璞窑、彦武柴烧、初凡柴烧、磐松手作、陶冶斋、灻窑、双龙窑、枯寂柴烧、上临柴烧、育松柴烧、欣雅柴烧、三羊柴烧、和光窑等比较有特色而知名,还有大量气窑及电窑等构成。

        总的看来,建水窑的窑口堆积层十分丰富,其横断面一至十米不等,古今陶瓷碎片遍布窑床四周及附近,历史文化层因人为打乱而使各个时期的青釉瓷、青花瓷片混杂,而以元明时期的瓷片最多,并出土有垫台、垫圈、印模、支钉、匣钵等窑具,这充分说明碗窑村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并在元明清达致兴盛时期。但是大多古窑已被破坏催毁,或已是残破不堪,杂草丛生,对建水古窑及遗址群的发掘修复及保护已经迫在眉捷,对各个时代的窑口及附属,非常有必要给予修复和保护,因为各个时期及年代的各式各样窑口及附属,是构成建水陶瓷历史文化艺术的核心根脉所在。

        而今的建水陶,以细泥红陶和细泥白陶(现称建水紫陶)为主,兼作有少量青花及粗釉陶。建水紫陶采用潘金怀老前辈发明的天然五色土原料配方,以镇浆制泥为泥料基础,采用手工拉坯为主要造型方式,萃取华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题材,运用独特的诗书画印帖雕刻塑等为装饰手法,使用刊刻镶嵌、高温烧成、打磨抛光为特征工艺的精细泥陶,因产于云南建水,传统产品呈现赤紫色故而又得名建水紫陶。

        云南省建水县临安镇碗窑村是唯一原产地。建水紫陶是在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基础上,吸收借鉴了书画、雕刻、堆塑、仿生、镶嵌、打磨等工艺,通过对泥料、装饰、烧成、打磨的创新改良,细料细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陶艺,其陶质和艺术表现力对各种文化形态具有广泛的兼容性,文化特征十分突出,被誉为是一部物化的陶瓷史,一种活着的文化。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温润如玉,光洁如镜,声清如磬、大多有金属质感、斑驳肌理和金石韵味,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质期,故而有“泡茶后忘记倒茶叶短时间不生霉变味、栽花不烂根、放置水果易保鲜、存米不易生虫、贮普洱茶能很好陈育转化而又不易串味受潮、放水能净化水质、盛饭菜隔夜不馊、泡普洱熟茶及老陈茶有很好的聚香和韵味”等产品特性。表象呈色因高温焙烧而丰富奇幻,可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和文玩雅藏;因文而雅,有艺而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载体,以刀代笔,以坯为纸,可根据不同器型对中国传统的诗文、字画、篆刻、雕塑等艺术或西方绘画装饰艺术等做再次创作而成的一种独特的陶艺传承于世。

        建水紫陶自清道光年间诞生之日起,就与华夏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采取五色土制作成的红泥湿坯和青白土制作成的白泥湿坯为创作载体,萃炼华夏优秀传统文化为生命根基,运用诗书画印帖为艺术形式;讲究线条、构图、章法、布局、情趣和意境之传统审美,主要表现为丁吉三老前辈的淡艳风格与王定一老前辈的断简残篇两大特色,现也有部分浓艳、极简、雕刻、堆塑及仿生等装饰风格。

        堪称建水紫陶一代宗师的向逢春老前辈,从小就跟父亲向汝生学习拉坯,还采用潘金怀老前辈发明的五色土泥料配方,后又跟王定一先生学习书画装饰,加之自己在雕刻镶嵌及打磨工艺上的钻研,其制作的作品有造型精美、书画精湛、刻填精妙、打磨精细,可堪称向氏四精之绝学,在装饰风格上既继承了王定一先生的断简残篇,又发扬了丁吉三老前辈的淡艳装饰,是建水紫陶的集大成者与卓越陶艺宗师。

        建水紫陶力争既要在造型美学上做到好看,又要在装饰内涵上做到耐看。工不拒细,艺不厌精,能做到既好看又耐看者,此乃建水陶之上上品也,遇之即可雅玩收藏焉!

        建水紫陶,有紫气东来,陶冶天下之大乘气象,定为贡品国陶,也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此刻此景,灵感涌现赞叹诗云:五色圣土筑社稷、泥如膏质制陶坯、诗书画印帖章艺、紫气东来成大器,陶冶天下福万世!

申明:本文知识产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采用,需经本人同意,否则视为侵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