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娴熟和优雅的交易:为什么是 0.684 ?

 昵称4844119 2015-12-13



最近李嘉诚的商业帝国重组为长和及长地,李氏团队在这一“分水岭”中呈现了精明优雅之财技,而更耐人寻思的是这位大举投资欧洲的“李先知”脑中的远景…


源自:周末画报/财富版

文:布浩,编辑:林梓芳,画:宋赤兴


1863年英国商人约翰·杜弗隆·哈奇森(John Duflon Hutchison)建立香港和黄埔船坞,到2015年初86岁的李嘉诚重组其商业帝国,并用长和与长地两家新企业,取代原本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下简称长实与和黄),152年的时光已流逝。


或许“长和”之名,“ Cheung Kong Hutchison Holdings ”,听起来就像一种轮回,当年哈奇森踏上香港及黄埔海岸,于是有了“和记黄埔”之名,而如今——滚滚“长江”之水竟已西流至英国人脚畔嘴边了吗?


当一个普通英国人拧开水龙头时,淌出的虽不是长江水,而水花飞溅时他的脑海里可能也不会浮现“ Cheung Kong ”字样,但实际上数百万英国人的水费单背后,站着一个人,正是李嘉诚。


其实不但是水费单,连众多英国人的燃气费单、电费单,甚至火车票和手机账单……背后都有李嘉诚的影子。除了英国5%的供水外,迄今他已掌控了当地1/3天然气、1/4电力分销市场,28%的客运列车及40%的移动市场(若O2收购案成功完结的话)。




算起来自1995年他在英国的第一宗收购至今,他在英国的投资总额目前累计已达500亿美元以上。


假如我们把时间线拉长点,会发现这世界并没有“日不落”这回事,英国早已不是1763年它睥睨自雄时自夸的日不落帝国,而当英国米字旗上那个“米”字,竟影影绰绰地让你错觉恍惚透着一个汉字“李”之时,似乎也没啥值得过分大惊小怪。


只是,他毕竟是李嘉诚。 “李”元素如何渗透进英国人的生活,大家尽可津津乐道,但当李嘉诚于今年1月9日将一道“分水岭”骤然呈现于世人眼前时,却着实是让不少人惊诧了一场—— 这道“ Watershed ”将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合二为一变为长和,但同时将两家公司的房地产业务全部归至新成立的长地旗下,而且将长和与长地的注册地均自香港迁至英属开曼群岛。


香港已太“窄”


狮子座的李嘉诚生于1928年7月29日,1940年12岁时他自遭受侵华日军炮火轰炸的故乡潮州逃难而踏上香港的土地,1950年未满22岁时他创立了长江塑料厂,而60多年后的今天他已是身家335亿美元的全球No.15富豪、亚洲首富。


有时,你会寻思耄耋之年的“李超人”目前是何种心境?51岁的李泽钜与48岁的李泽楷的“富爸爸”,自3岁到18岁不等的七个孙女孙儿们的“富爷爷”(长子李泽钜与长媳王富信育有3女1子,次子李泽楷与明星梁洛施育有3子),以及54岁的周凯旋小姐的“蓝颜知己”……不知在商海奋战数十年之后,“李超人”在人生的夕照余晖当中是否心已“闲”?


身家722亿美元的巴菲特潇洒地决定将全部财富净捐行善(迄今已捐出200多亿美元),落得一身轻亦最自由;身家798亿美元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欢喜接得巴菲特及其他富豪豪捐,而其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据悉自2000年以来已累计捐出300亿美元,但想必要比巴菲特操劳得多。




已将1/3财富捐给自己的基金会的李嘉诚也堪称乐施好善,只是近两年来他似乎也难以避开“仇富”之箭,可见香港贫富悬殊问题之尖利,而关于“富”与“仁”的问题,也早已从慈善活动的层面,深化为对香港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更深层次争议。


在这个3大地产公司垄断了72%住宅市场,房价过去10年间翻番但工薪阶层薪水增长却停滞不前的720万人口城市,当穷人们的怨气冲击着寥寥几位巨头的金银堆时,只能说香港已太“窄”。


李嘉诚无疑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香港是他发家的福地,但实际上如今总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李嘉诚商业帝国,业务已遍布全球52个国家,中国香港业务从收入来讲不过占其15%,中国内陆11%,而欧洲占比却已高达43%(包含英国的18%)。


也就是说,此次重组虽因长实与和黄这两家市值分别高达3000多亿港元及4000多亿港元的香港重量级企业,摇身变为“外国公司长和”而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实际上它们的脚步早就已迈出了香港这弹丸之地,“向宽处行”了(李嘉诚信奉清代名将左宗棠之箴言“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放眼天地宽,具备全球化野心的企业家却不在多数,当李氏商业帝国之足迹及触角遍布全球已成事实之际,其“迁册”开曼群岛其实在一些人眼中也应是意料中事。再说为税收优惠及律法灵活等“方便”,75%的香港上市企业其实注册地都赫然是开曼群岛。


李嘉诚此次称不上“标新立异”的“迁册”,之所以引发新一轮热议和猜想,只因众人都想借由他的举措,窥测他到底有何深谋远虑。




李嘉诚曾在7年多以前的一次演讲中,用十六个字来总结其经营之道——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这不禁让人寻思,2015年他的这次看起来是“加速度”的大重组,到底“谋”始自何时,而又是否称得上是其不疾而速风格的又一次体现呢?


若就近而言的话,去年夏季关于李氏商业帝国重组,就传出了“钻石计划”的风声,而一个人物——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李氏商业帝国的大管家及参与该计划的其余四位智囊,在李嘉诚拍板断定了重组时机之后,就开始着手进行长达6个多月的相关各方谈判并理清重组的步骤及细节。


自36年前那个向李嘉诚毛遂自荐的安达信会计师,到36年后年薪1.88亿港元(日进56万港元)的打工皇帝,1993年接替马世民出任和黄董事总经理的霍建宁,可以说是李氏商业帝国这部交易大机器的核心人物,他为人低调隐秘平易,但极善于聆听,是一个冷静而且高效的谈判博弈高手和交易快枪手。


钻石计划为何起名钻石,外界不得而知,只能猜想晶莹透彻的钻石,大概有“透明化”的寓意在内吧?


精打细算“三步曲”


头发已灰白但一张脸仍透着几分爱玩刺激游戏的聪明小子神气的霍建宁,可想而知必定须与其背后的智囊团殚精竭虑,才最终得以推出一个被外界慨叹精明得接近优雅的重组方案。


首先一个亮丽数字是它推出后可能释放的控股公司折让价值—— 870亿港元(约合180亿美元)。


当一家控股公司旗下业务五花八门时,有时会出现其市值比起其账面资产权益来被“打折扣”的情况,而控制着和黄49.97%的股权的长实,这“折扣”就高达23%。而重组方案推出两天后的1月12日开市后,长实与和黄的股价当日涨幅即高达14.7%与12.5%,马上让折让幅度自23%缩小至13%。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数字则是0.684 ——按照重组方案议定的换股比例,1股和黄股票=0.684股长和股票。


为什么是0.684?


于开曼群岛设立长和,有如先在李氏商业帝国顶层离岸做好一个框架,然后再用此框架来吸纳长实与和黄。


以前李家先控制长实43.32%股权,再由长实控制和黄49.97%股权,另外加上李家信托基金直接持有和黄2.52%股权,加起来达52.49%,牢牢地抓稳了和黄这艘“巨舰”。


要知道,和黄虽是长实子公司,但实际却是“子”远大于“母”——长实2013年收入不过375亿港元,而和黄可是它的11倍,高达4130多亿港元,再说长实除了控股资产外,其本身业务主要以房地产为主,而和黄可是长和系中真正国际化的“角色”,其来自香港与中国内陆以外地区的收入占比高达73%以上。




拿和黄旗下我们熟悉的屈臣氏来说,其1.1万多家药妆零售连锁分店就遍布欧洲、大中华区及东南亚等地区的27个市场,而药妆店品牌如英国的Superdrug、荷兰的Kruidvat和Trekpleister及连锁药房Drix,其实都已是A.S.Watson集团旗下业务。


港口方面和黄拥有包括英国三大港口哈里奇(Harwich)、费利克斯托(Felixstowe)、伦敦泰晤士在内的全球52个港口,2013财年全年吞吐量约相当于7830万个20英尺货柜。


电信方面和黄则在欧亚12个国家总计有7700万名活跃用户,涉及“ 3 ”、“ O2 ”等移动品牌。 基建方面除英国外,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的电网和电厂、荷兰与新西兰的废弃物处理等行业均有和黄的足迹。


能源方面,和黄持有加拿大油砂巨头赫斯基股三成多股权,该公司有高达31亿桶石油当量以上的探明及推断储藏量。


可想而知,要在此次重组中成功将如斯庞大的和黄“吸”进长和这个框架,但又不致让李家以前钳制它的铁掌松开,李嘉诚的智囊团必须确保李家对长和的持股比例不低于30%这个门槛。


因为按照香港资本市场规定,若收购一家上市公司股比超过30%时,将触发要约收购。也就是说只有当持股高出30%,李家才能防范未来长和可能遭遇恶意收购的风险。李嘉诚必须将重组的时机拿捏得精准至极,才能避免在吸纳和黄时,让和黄的少数股东们在长和中分得高过于李家的股权之“饼”。


如果将重组的时机提前3个月,那么换股比率可能至少得是0.73股和黄股票=1股长和股票,但李嘉诚等了3个月,待到和黄股价因受能源及欧洲增长放缓因素影响下跌了足够幅度,才断然决定以1月7日之前5个交易日的平均股价来换股重组。


另一个体现重组时机把握之精准的动作,则关系到加拿大油砂公司赫斯基。如果你稍加留意,会发现赫斯基的股价在重组前几个月一度升至其5年来的新高,但几个月后却因油价下跌让其股价也随之削减了约1/4。


赫斯基在这场重组中是一个重要“棋子” ——李嘉诚家族信托原本直接持有赫斯基35.57%股份,而和黄持有其33.97%,但重组时李嘉诚却决定从其自己家族“私人腰包”掏出赫斯基约价值13亿美元的6.24%股份,让和黄来收购,但收购代价是长和新发行的8400多万股股票,也就是说这部分赫斯基股份得以按1∶1.376的比例置换为长和股份。


而正是这注入的6.24%,让李嘉诚家族持有长和的股权比例,得以自28.59%攀升1.56个百分点至30.15%以上,顺利跨过30%持股的“安全门槛”。


可以想象,若是几个月前赫斯基股价过高时,和黄的少数股东可能会犹豫并抵触接受赫斯基股权,但当其股价平实下来后,虽意味着李嘉诚必须用更大比例的赫斯基股权,才能实现让李家对长和的持股比例迈过30%安全门槛的目的,但这样至少不会遭抵触并多生事端。


也就是说,李嘉诚及霍建宁的谈判团队,舍得更大一块肥肉,换取了更安全的持股地位,而若是几个月前和黄与赫斯基股价双高时,李嘉诚团队与和黄少数股东恐怕难以谈成0.684这个换股比例。


瞅准精准时机,才能谈成买卖并赢得有利地位,这也是外界用“ slick ”(娴熟)、“ elegant ”(优雅)来评价此次重组交易的原因。 (周末画报/财富版)


版权声明:「大公馆」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DGGKF4微信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