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合作学习中分组方法有效性的研究汇报会材料

 崇文楼 2015-12-13

合作学习中分组方法有效性的研究汇报会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泗阳双语实验学校来做客,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我们欢聚在这里,请让我代表我们双语学校的老师们向大家问一声“你们好!”

记得2006年的11月的一天,我们学校陈家梅主任对我说:“市里举办了一个个人课题申报活动,你赶紧准备准备,申报一个吧!”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接触了个人课题。在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曾有过困惑、迷茫、松懈、但是在我校各位领导的支持、帮助和鼓励下,我得到更多的还是通过课题对于自己学习和工作上的收获!我申报的市个人课题是《合作学习中分组方法有效性的研究》。下面就来谈一谈我在研究个人课题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   研究的背景。(为什么提出研究此课题?)

1、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所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有当今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有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小组合作学习”在目前各地的小学教学中已经开始被重视和应用,但是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不足,或者没有作深刻的探讨,常常只在一种比较浅显的表面上展开,所以存在许多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入课堂听课,我清楚地看到当前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⑴小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据调查,尽管四人一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组合,但逐步产生的不平等地位,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⑵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合作学习前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⑶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尤其是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反馈。

⑷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合作学习过程往往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对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讨论最后总喜欢以其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的不同的各种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谈话、听课情况的反馈分析,我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⑴师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明确。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仅仅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少数学生认为合作学习轻松好玩,而它真正的意义却在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⑵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合作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往往导致合作活动流于形式,对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感到不知所措;对讨论过程中结论、问题等缺少记录、比较、分析,造成合作成员讨论时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即草草了事,讨论很难深入,合作学习难以落到实处。

⑶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思考问题的程度不会缜密、深刻,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难以深化。

⑷小组合作时未能创设营造应有的情境。合作学习前没有创设应有的条件为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合作时又没有给予充裕的时间,急于完成教学任务,造成合作虎头蛇尾,

5)缺少评价激励机制。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掌握了一种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和技巧,能促进合作学习效果的提高。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评价的方式可以调节群体的成员学习性质和方式,从而改善、协调群体内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而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泛泛说一说某某小组表现不错,某某同学表现尤佳了事,没有针对性、有个性的评价。

面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了“合作学习中分组方法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研究。

2、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包括:时机、内容、有效性合作。

3、个案法。抓住好、中、差几个学生,跟踪调查,观察、研究与测试。

4、总结法。1)教案设计;2)活动记实。

三、研究的内容

《合作学习中分组方法有效性的研究》这个课题许多中外教育专家、学者和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在进行研究。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制定符合学校实际课题研究方案,让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我校取得成果,得到广泛推广运用。我课题组在学校领导、校教科室的领导下有效地开展了研究工作。研究的几种形式:

1、把握时机

心理学家们一再强调,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时机,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也要巧妙地捕捉学生的合作学习时机。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像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像知识密集的内容,需要教师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每一个合作内容的确定都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起步;其次,这个内容的表达易于学生通过言语来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的问题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改入合作学习。

2、合理安排合作学习时间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把一节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相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每次合作学习,教师一定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思考,发表意见,充分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深入其中,帮助部分有困难的学习小组,还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进行合作延伸。

3、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的进合作,培养学习能力。

                   0型组(异质组):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为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生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导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基本做法:将全班学生按成绩水平、个性特征、能力倾向、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使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立体能动性的发展。

                   V型组(同质组):由于我面临的教育对象年龄小,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又相对较弱。况且,能力强的同学对能力差的同学的帮助有限的,当他们之间差距超越了能力强的同学所能承受的范围时,两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就会变得很困难。因此,我们在进行异质小组合作活动时,经常会出现一两个能力较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能力差的同学默默无语,有的甚至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因此,在小组合作时,我们可以视呈现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类别,组织若干同质组进行学习。具体做法同样可按照学生的成绩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的相似性,由4人组成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优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差生在同质组内也会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这在异质组内也许无法体验到的。

                   Q型组(随机组会组):在合作学习中,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改变

呆板的组合形式,教师还可以随机组合。在课堂实施中我尝试了几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我很感兴趣:一副牌,去掉正、副王牌,剩52张牌。随机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然后教师要求手持相同数字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交流。这样的合作效果,远远超过了其它几种组合形式。由此还可以想到一些游戏活动的组合方式,比如按班内学生的学号编组,个位数同号的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然后按十位数同号的重新组合再合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又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信息交流。

                   R型组(自由组合):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还常常会发现,学生的

稳定性较差,对固定的合作伙伴或合作形式会产生厌怠之感,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有时应灵活改变合作小组的形式。如兴趣爱好相同的组成合作小组,或可以好伙伴组成一组等等。

这是我在研究这个课题中的一些收获,和大家共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