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合作学习中分组方法有效性的研究》实验报告

 崇文楼 2015-12-13

五、主要研究方法

(一)实验对象和时间

1.实验对象:双语学校二、三年级两个班学生计100人。为确保实验真实、自然,避免非实验班产生的负面情绪,本实验不设对照班。

2.实验时间:200612月—200711

(二)实验方法:实验法、观察记录法、调查法(问卷法)、测验法。

(三)实验材料: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四册和第六册。

(四)检测工具:

1.实验班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态度的调查表。从四个方面进行前后测查:①对小组学习兴趣的测查表。②在小组活动中主动学习、参与性与交流欲望的测查表。③实验班学生协作能力的前后测查表。

2.实验班20062007年学年期末数学检测成绩表。本实验以实验班上学期的期末检测成绩作为前测,以本学期的期末检测成绩作为后测。学生的成绩用优良中差等级制表示。

六、实验的具体步骤和实施

《合作学习中分组方法有效性的研究》这个课题许多中外教育专家、学者和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在进行研究。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制定符合学校实际课题研究方案,让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我校取得成果,得到广泛推广运用。我课题组在学校领导、校教科室的领导下有效地开展了研究工作。

1.把握时机

心理学家们一再强调,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时机,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也要巧妙地捕捉学生的合作学习时机。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像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像知识密集的内容,需要教师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每一个合作内容的确定都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起步;其次,这个内容的表达易于学生通过言语来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的问题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改入合作学习。

①导入时合作激趣

“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往往由教师一言概过,提示新知。但如果适时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则显得形式上较活泼,学习兴趣也容易被激发。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例如学习“平行线”时,首先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把学生带进这样的故事画面:一条前宽后窄的道路上飞驰着汽车,一会儿路就堵塞了。这时,提问:路为什么会堵,如果你是设计师如何设计道路?让学生小组讨论,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形式上较活泼。

②新授中启发心智

这一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步骤、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通过组内讨论、组际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评议,纠正错误。同时,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要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到收放结合,积极评价,质疑问题,开拓创新。

③解答“开放性”问题

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这时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结论根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以后讨论,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学生有的放矢,讨论中能把新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并进行了发散性的推广。

④小结中评价提高

一个环节或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的评价往往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班级人数多而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又是不现实的,或说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不仅让每一位学生回顾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概括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正确的评价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其素质之一。

教师应把每一次交流评价反馈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评价同伴在交流中提出的问题质量;评价同伴解决问题中思维的准确性、流畅性、独特性。如在教学“比的性质”中,教师提问:在相等的几个比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及交流中先后得出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经评价补充成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讨论评价后补充出“零除外”这一重点。这样一个讨论、评价与补充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良好品质,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体验成功的积极性。

2.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的进合作,培养学习能力。

0型组(异质组):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为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生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导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基本做法:将全班学生按成绩水平、个性特征、能力倾向、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使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立体能动性的发展。

V型组(同质组):由于我面临的教育对象年龄小,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又相对较弱。况且,能力强的同学对能力差的同学的帮助有限的,当他们之间差距超越了能力强的同学所能承受的范围时,两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就会变得很困难。因此,我们在进行异质小组合作活动时,经常会出现一两个能力较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能力差的同学默默无语,有的甚至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因此,在小组合作时,我们可以视呈现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类别,组织若干同质组进行学习。具体做法同样可按照学生的成绩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的相似性,由4人组成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优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差生在同质组内也会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这在异质组内也许无法体验到的。

Q型组(随机组会组):在合作学习中,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改变呆板的组合形式,教师还可以随机组合。在课堂实施中我尝试了几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我很感兴趣:一副牌,去掉正、副王牌,剩52张牌。随机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然后教师要求手持相同数字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交流。这样的合作效果,远远超过了其它几种组合形式。由此还可以想到一些游戏活动的组合方式,比如按班内学生的学号编组,个位数同号的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然后按十位数同号的重新组合再合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又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信息交流。

R型组(自由组合):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还常常会发现,学生的稳定性较差,对固定的合作伙伴或合作形式会产生厌怠之感,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有时应灵活改变合作小组的形式。如兴趣爱好相同的组成合作小组,或可以好伙伴组成一组等等。

以上列举的4种小组合作形式,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有利有弊。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灵活选择,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要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还要做好前期合作技能训练。a、在组内设这几个岗位。如组长、记录员、评分员(依据合作时组员的态度、交流的质量等给组员打分)、汇报员。当然视组员人数,还可灵活设岗。每人一岗,定时轮换。b、习惯的训练: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先做后说,想好后表达,作有准备发言;小组发言时音量要小,不影响其它小组学习;学会倾听别发人言,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3.合理安排合作学习时间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把一节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相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每次合作学习,教师一定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思考,发表意见,充分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深入其中,帮助部分有困难的学习小组,还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进行合作延伸。

4.构建模式

1)创设情景,呈现问题

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先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一起来呈出问题。教师加以具体化、系统化,明确学习的目标。

2)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根据所呈现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梳理出一些意见和有意义的问题,在见解上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派代表向全班作交流,组间再质疑。教师善于调控,对一些普遍问题可适当提供变式(或材料、或观点)帮助学生解疑。

4)引进竞争、巩固合作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巩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研讨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因此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最关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实际需要将模式灵活变化和优化组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组内、组际展开讨论、交流,使人人都贡献思维成果。

六、研究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生生间的网状立体交流,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

通过对比发现,没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往往把难题抛给老师,他们一般会单独去找教师,寻求帮助,而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中,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是同伴,他们常常会找好朋友一起讨论、研究,解决不了的问题,还会找来班级里的“小数学家”们一起商量,再解决不了才向老师救助,他们往往是三五个人一起找老师。课余,你会经常看到实验班的几个学生围在一起,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而赤。这就告诉我们合作学习,不能只限于课堂上那种比较狭小的教学空间中,而应该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在课堂和课外的学习中遇到问题都能想到利用与他们的合作进行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每个学生学会发表个人的见解,学习优秀学生养成了敢于质疑的习惯;学习中等、性格内向学生不再附和别人的意见,随大流了,而是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学习困难有时发言出乎大家的意料,比谁说得都要好。这样既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又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把学生的个别差异作有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学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道理,实验班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老师常说:“人多干劲足,柴多火焰高”,起初我不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现在我终于明白,只有大家同心协力、精诚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实验班的学生在各项活动和比赛中表现出良好团队精神,取得了可许的成绩,班级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集体。

4、发展了学生的社会知识性。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同伴的经验及同伴间的交流活动的规则学生容易接受,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初步培养社交技能。

5、转换了师生关系。教学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共同探索能够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或角色互换,既发挥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又提高了学生

参与度与责任心,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有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相的新形式,师生之间能平等学习、平等交流,真正体现教学中民主。

七、取得的成绩

经过一年时间的课题全程研究,我深深地体会到合作学习中分组方法有效性的研究的重要性。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分组方法安排教学。通过新颖、合理的分组,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小组合作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参与欲,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佳效果。

在这一年的实验过程中,我也取得一些小小的成绩,20081月论文《浅谈如何让合作学习更有效》发表于宿迁晚报;20084月《如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发表于宿迁日报;20083月论文《让合作学习更有效》获北京《教育前沿》杂志社评比一等奖;个人撰写的8篇数学小论文发表在江苏省《时代学习》报上;个人撰写的3篇数学小论文发表在《小学生数学报》上;指导学生撰写的2篇论文也同时发表《小学生数学报》上;我所辅导的班级学生多次在学校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同年5月我还有幸为参与市个人课题研究的老师们献上一节“个人课题”汇报课,课题为《认识人民币》,并在与会现场为参会的老师做了一节讲座,谈了自己一年来研究个人课题的体会。这些只是我在教科研的道路上迈出了小小的一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现,是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他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却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如只有形式上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

2、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课,大部分是6人一组,每个班46组。从我们了解到情况,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到70多人,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几乎所有学校都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对于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课,一个班级的桌椅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里重新布置是不现实的。

以上内容,是我课题组对《合作学习中分组方法有效性》课题进行的一点研究尝试,成绩谈不上多少,只是一点点想法和一些做法,离课题研究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我的个人课题研究结束了,但我的研究数学教学过程没有结束,我将继续沿着这一条路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高永芳 《让学生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  

3、孔企平 《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4、李  静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