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点养生之道

 蓝天白云星辰 2015-12-13

男人写给女人的十句掏心窝子的话                 过去我不大注意养生,生活没有规律,饮食没有理性。是我的一个朋友感染了我,我的养生启蒙就是从朋友那儿学来的,直到现在我还按朋友的建议:每天早喝蜂蜜,日常饮用菊花和枸杞,坚持瑜伽锻炼和体育运动。我很怀念那一段时光,天天早上和朋友打乒乓,按别人调侃的说法,天天“早恋(练)”,尽管我老输,朋友老赢。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来越感到养生的重要。前一段自己相信了“冬天主藏——冬天不藏,春夏不长”的养生古训,所以一个冬天基本没有户外锻炼。现春天来了,惊蛰一过,像开始萌动的冬眠动物,又恢复了户外运动。

今儿上午阳光灿烂,我去爬山。户外运动给人感觉很好,来到宁谧山涧,融入自然,观赏春花烂漫,聆听树木生长拔节声,享受和煦阳光,沉醉如画河山---户外运动蕴含着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返璞归真的自然情趣、对生活细节的品味和琢磨、以及对一切困难的主动和掌握。

归来路上,走累了在一棵大树下休憩,恰逢三个老人在那儿闲聊。他们精神矍铄,侃侃而谈,相互开着玩笑,时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我被他们“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情绪感染,加入了他们的谈话。问及他们的高龄,得知一个86岁,一个85 岁,另一个83 。我欣赏他们仙风道骨、闲云野鹤般的风貌,羡慕他们乐天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问到他们有什么养生之道时,他们共同的感受是要有好的心态,要适当的运动,要注意饮食。受他们感染,回家后就想利用自己的博客空间,搭建一个学习养生知识的平台,在此积累些养生知识——

 

对于养生来说,个人的良好习性和习惯非常重要。养生是为了健康,健康第一是要活得长,第二是要活得好。活得长不长、活得质量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对健康的看法,以及你自己生活的方式。决定人们健康和长寿的,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内在的、先天的基因,二是外在的、后天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据世界卫生组织论证,个人的健康和寿命,15%决定于遗传,10%决定于社会因素,8%决定于医疗条件,7%决定于气候影响,而60%决定于自己。所以在养生这个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还有一点,现在人们重视养生,有的追求吃各种营养药。真正的药物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每天吃的饭、每天喝的水、每天接触的空气和阳光——自然提供给人一切真正的药物。也就是说,在养生这个问题上,自然比药物管用。

现代人总结了养生的十个秘诀:一个目的:围绕身体健康;两个要点:烦恼时糊涂点,得意时潇洒点;三个忘记: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怨恨;四季不懒;五谷皆食;六欲不张;七分忍让;八方交往;九(酒)少烟除;十分坦荡。

也有人总结病有“五来”:吃出来,喝出来,吸出来,懒出来,气出来。于是,有人总结了养生长寿的5个秘诀:1、运动——要想活得好,天天练慢跑;2、睡眠——要想白天不累,晚上子时前入睡;3、用脑——要想长生不老,越老越要会用脑;4、饮食——要想身轻松,营养均衡血气通;5、心理——要想成寿翁,一切要看空。

还有人制定了养生的“黄金分割律”或者叫作“养生的六四开”:六分饱,四分饿;六分粗粮,四分精粮;六分熟食,四分生食;六分素食,四分葷食;六分忍耐,四分宣泄;六分养心,四分养生。

还有人主张要做到五常:心情常乐,身体常练,饮食常调,书报常读,环境常清。这些都是养生的宝贵经验。

古人也有许多关于养生的论述,可归纳为“九诀”:

“一德”。明代吕坤曰:“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第一要也。”

“二安、和”。“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宋代苏东坡曰:“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忘了是哪个古人说的了,“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守时,四曰却疾。”

“五知”。宋代周守忠曰:“知喜怒之损性,故欲情以宽心;知思虑之消魂,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节。” 明代江绮石云:“节耆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这大概是根据中国古代养生学提出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而制订的养生法则。还有种说法,抑欲火以养气,窒怒火生颜。

“七食”。清代石成金云:“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会极净。”

“八乐。”还是清代石成金所言:“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乐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殷,疑思问,忿思维,见德思义。”

《皇帝内经》是我国一部有关养生的重要论著中,其中有一段话给我印象至深:“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求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元年,度百岁而去。” 

     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还讲究五行,认为将自然界、五行和人体相结合,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养生高境界。

     五行之木,是与肝脏相对应,与胆互为表里。若木行过旺或过衰,易患肝、胆、眼睛等部位的疾病。肝在志为怒,也就是说,怒伤肝。木属春天,色青,味酸。所以,春季养肝宜常吃绿色蔬菜。酸生肝,所以可吃些酸的食物。但酸走筋,如果发现有肝病了,就要少吃酸东西,因为酸主收敛,可使肝气不能生发。

     五行之火,是与心相对应,与小肠互为表里。若火行过旺或过衰,易患心脏、血液、腹部、舌等部位的疾病。心在志为喜,也就是说,喜伤心。火属夏天,色赤,味苦。所以,夏天养心可多吃红色食物。苦走心,夏天可多吃有苦味的食物,可去心火。

     五行之土,是与脾脏相对应,与胃互为里表。若土气过旺或过衰,易患脾、胃等部位的疾病。脾在志为思,也就是说,思伤脾。土属长夏,色黄,味甘。所以,长夏时节,可多吃黄色食物。甘入脾,可多吃些甘味食物。

    五行之金,是与肺脏相对应,与大肠互为里表。若金气过旺或过衰,易患肺、鼻、大肠等部位的疾病,肺在志为忧,也就是说,忧伤肺。金属秋天,色白,味辛。所以,秋天养肺可多吃些白色食物。辛走气,肺主气,如果病在肺部,就要少吃辛辣食物。

    五行之水,与肾脏相对应,与膀胱互为里表。若水气过旺或过衰,易患肾脏、膀胱、耳、腰部等部位的疾病。肾在志为恐,也就是说,恐伤肾。水属冬天,色黑,味咸。所以,冬天养肾可多吃黑色食物。咸走肾,如果病在肾,就不要吃太咸的食物。

 

不管是现代人的总结,还是古代人论著,我们发现养生归纳起来不外乎四点:1、要有好的心态;2、要适当运动;3、要注意饮食;4、要节欲。也有人归纳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还有人说,我们需要四个保健医生,即:心态(理)、运动、营养、节制。

对于养生,心理养生最重要。养生,分为生理养生和心理养生,而只有首先把心理养生做好了,才能保证生理养生乃至做好真正的养生。各国长寿地区的人种、气候、食物、习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长寿者都乐观开朗、心地善良、为人随和。《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所以医病先医“心”。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我们知道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科学家又告诉我们“性格还能决定健康”。心情好坏影响一个人的一天,性格好坏决定人的一生。人的性格只有平和,才能使身体保持平衡。那些以积极乐观、认真进取的心态憧憬生活的人,才能更健康。没有快乐,谁也别想留住健康。生理是心理的镜子,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朋友和杀手,许多人的疾病其实是自身心理攻击生理造成的。人的健康状况,主要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起辅助作用。就拿人有病了吃药来说吧,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而不是治本。健康的根本在心,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但要向外求,更重要的是向内求,靠自己的自身修复系统,就像许多动物就是如此。

明代养生家吕坤就曾经说过:“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第一要也。” 一个人如果不做好心理养生,只求生理养生,便是舍本求末 ,即使吃仙丹、喝神水,也难以奏效。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最关键。一个人如果心态不好,或终日惶惶不安,或邪念接踵而来,或大喜过望,或鬼迷心窍等等,恐怕不仅心理而且生理都要出毛病。这大概就是恶人、龌龊小人很少有长寿的症结所在。人的情绪对身体影响很大,人是感情动物,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很丰富。但千万不能过度。《皇帝内经》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所以,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而要当情绪的主人,一定要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身体,心情是身体的雕刻师。愤怒的人容易头疼;悲伤的人容易胸闷;害怕的人容易胃痛;压力大的人容易肩背部疼痛。心情长期不好,疼痛就变成疾病。心神不定,性情躁急,为致病首因。所以“安心法”为养生的第一要诀: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而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就强。

心理养生有四个要素:“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古人有许多关于养心的论述,都是值得我们要好好借鉴。庄子说:“抱神必静,形将身正,神将守形。”这话的意思是养神有助于强身。庄子还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意思是说,精神放松、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养生之道。荀子说:“治气,养心之术也。”意思是说,气顺,心神则宁。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也就是说,除去私心,可以清净养心。药王孙思邈则讲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

对于养心,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几点要特别注意:一、要减少心理压抑感。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发怒、紧张、贪婪、做坏事等,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心血管系统也会由于长期过劳而变得格外脆弱。如果人是快乐的,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产生快感,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健康。

二、建立一定的生活目标。“目标”能激发生命活力。新的研究表明,“目标感很强”对健康有益,因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进而决定其生理状况。科学家在40~90岁的人群里做了一个7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比有明确生活目标的,病死或自杀的人数,足足高了1倍;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也多了一倍。再则,医学早就发现,人退休后,因人生目标突然消失,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均会急剧下降。为何如此?原因是,如果你没有目标,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标”,那么隐藏在你潜意识里的自毁机制就会悄然启动,让你的身体每况愈下。如果生活有一定的目标,就会有积极的心态,努力去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就会勤于用脑。科学家发现,勤于思考的人的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从而保养了脑细胞,使大脑不过早衰老。而目标实现了,会让人非常快乐。要注意的是:“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否则会起副作用。

三、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有治疗作用。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心中常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了压力激素水平,促进了“有益激素”的分泌。精神病流行病学专家甚至说: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

四、搞好人际关系和家庭和睦。有心理学专家积研究发现: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好,令其心里充满着愤怒、怨恨、敌对和不满情绪,会致使交感神经时常处于亢奋状态,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分泌得过多。

    养生的第二要素是要适当运动。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运动不健康。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元素:足够的气血,畅通的经络。为此,就离不开运动。人不能老一个姿态,久视伤血,久卧伤气,就坐伤肉,就立伤骨,久行伤筋----所以要运动。人的身体要达到好的状态,必须要注意在6个方面努力,即:气血、穴位、经络、骨骼、肌肉,器官----要保证这六个方面的完好状态,就离不开运动。但运动要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心跳达到一分钟120次,就达到了锻炼心脏的目的,多了反而给心脏加压,不锻炼不好,过度锻炼也会降低免疫力,所以,要适当运动,动静结合,掌握平衡。运动贵在坚持,体育锻炼就相当于储蓄,日储几分钟几小时,积年累月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等到老了便可有利息消费了。

 养生的第三要素是营养。营养最重要的原则是:既条理又讲究质量。营养包括饮食和睡眠。以上说了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元素:足够的气血,畅通的经络。而要达到足够的气血,就需要依靠:食物、胆汁、睡眠、良好的生活习惯。

睡眠对于养生非常重要,一定要保证睡眠。人不吃饭,能活20天;人不喝水,能活7天;人不睡觉,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所以说睡眠是通向健康的道路。睡眠是一种节支,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气血的消耗)。我们白天是放电,晚上睡觉是充电,晚上只冲了50%的电,白天还要释放100%,那50%哪来的,就是从五脏借。五脏在古书中为五藏,是藏的意思,藏的就是人体的精华。睡眠专家指出,如果每天睡眠时间比8小时的标准时长少20%,即少约1.6小时,相当于每年减少6.2天寿命。而且良好的睡眠可以美容,忽视深夜保养,很容易就会让你的肌肤年龄=实际年龄x1.2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美妆界重推“分时保养、深夜美容”理念的原因,有效的睡眠让你每天比别人多保养整整8小时。关于睡觉,总结起来可坚持四个守则:子时之前一定要睡觉,每天的夜间11点到凌晨1点成为子时,也就是说夜里11点之前一定要睡觉;睡时一切不思;中午要小睡或静坐养神,“睡好子午觉,胜过吃补药”,有条件的人们,中午小睡十分钟,精神一下午,有益身心健康哟;睡眠一定要早起。

足够的气血离不开食物的补充,但饮食一定要合理、要理性。用肚子吃饭求温饱,用嘴巴吃饭讲享受,用脑子吃饭保健康。人的疾病大多数是吃出来的,一般来说,疾病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小部分取决于先天基因,大部分取决于后天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中最重要的就是饮食习惯。

能吃能喝不健康,会吃会喝才健康,胡吃乱喝要遭殃。比如,有些日出而作的忙碌人不重视早餐,其实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一定要吃营养早餐。一天三顿饭要搭配好,有人总结为“皇帝的早餐,大臣的午餐,叫花子的晚餐”。吃东西要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粗纤维的摄入,必须保质保量。但吃东西要有节制,七分饱足矣,营养过剩一样中毒。这就像花草一样,几天不浇水,再浇上水,花草照常生长;可你浇水多了,花草就会烂根、甚至死亡。病理学研究表明:经常饮食过饱,不仅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重,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过剩的热量还会引起体内脂肪沉积,引发一系列的“富贵病”。所以,要“管住嘴”、“迈开腿”,你基本就是自己生命的主宰了。人就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气血,而且会成为身体中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气血把它们排除掉。五脏六腑是气血的加工厂,食物是原料,原料太多而加工能力有限,不利于健康。而且饮食不健康,还容易使血管出现毛病。身上的血管是道道水渠,以前水渠是清的,不影响流动,而现在水渠里起了淤泥,就把血管淤住了。人要想健康就要做到: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另外,要远离污染和有害物质。

养生的第四要素就是要节制。这里指的是各种欲望,比如烟瘾酒瘾等各种嗜好,乃至对一切食色名利的欲望,一定要节制,有的要杜绝。有些习惯对身体没好处,比如抽烟,据说抽一次烟就少活11分钟,比如喝酒,喝醉一次酒就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人没有一点欲望也不行,因为有些欲望不仅是健康的体现,也有利于健康。有些欲望要适当的发泄,不发泄出来不利于健康,而适当的发泄还可以起一种激活的作用。但不管什么欲望都有节制,过度了就对身心不利,成瘾了就变成了病。有些欲望是要坚决杜绝的,它们对身心有百害而无一利。健康欲求长寿无病,常强肉身;欲强肉身,当调精气神;欲调精气神,当拒绝扰乱;欲拒扰乱,当先摄心;欲求摄心,当化贪嗔痴之毒。

在这里我必须强调,还应该加上很重要的一条,即谨防或者躲避污染。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曾经指出,“雾霾天气比香烟更易致癌。”他还说:“不少病人常常问我一个问题:我不抽烟不喝酒,注意饮食,为什么也会得肝癌胃癌或者肠癌?我家很干净,为什么孩子得白血病?这使我越来越感觉到,假如我们生活在空气污浊、饮水有害、食物有毒的世界,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得病。”

讲了养生的各种道理、各种方式,无论多么神,要素只有两个:理性和坚持。理性就是有规律地科学地生活,坚持就是要严格去做。

学点养生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