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古人骗了上千年,无数美女心目中的男神居然是这种人

 快乐老年435 2015-12-14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剧本创作史上的一座丰碑,其描述的张生与崔莺莺的浪漫故事,让多少后人无限神往。伟大的艺术都是有群众生活基础的,《西厢记》正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并非凭空杜撰,但张生与莺莺的原型在现实中的结局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被古人骗了上千年,无数美女心目中的男神居然是这种人

张生的原型毫无疑问是唐代诗人元稹。

元稹,现在知名度应不是很高,但其为悼念亡妻所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却是名扬天下,流传程度比之苏东坡为亡妻所做的《江城子》,不知高出多少。单从诗句来看元稹似乎是个爱深似海、情比金坚的情种,但历史上真实的元稹却是个无情无义、贪恋权势的小人,因为小人做得光明磊落,毫不掩饰,所以被称为“磊落小人”。

被古人骗了上千年,无数美女心目中的男神居然是这种人

元稹是鲜卑族的后裔,原姓拓跋,祖上家世显赫,其远祖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建立北魏后,追谥拓跋什翼犍为昭成皇帝。到元稹六代祖后,家世逐渐没落,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的地位也越来越低,当时的少数民族纷纷去除自己民族特色明显的姓氏,改换汉姓,元稹的祖先也把姓氏由拓跋改为元,到其祖、父时,皆只任得朝廷的中下级官吏,和祖上曾为王、为帝的荣光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因北魏曾在洛阳建都,故元氏后人皆自称洛阳人氏,史书也多记载元稹为河南洛阳人氏,实际上元稹出生于陕西西安,说其是陕西人可能更准确一点。

元稹八岁时,父亲早亡,家中无靠,生活艰难,无钱供其读书,于是其母自己教授元稹。元稹天资聪颖,学业进步很快,十五岁时应科举考中明经科,可谓年少得志,但在士族门阀当天下的唐代,元稹寒微的家庭出身,使其在仕途很难有大的发展,而元稹却又偏偏不甘久居人下,在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之间,悲剧已经注定。

元稹在考取明经科后,曾在现山西永济市一带当差,也就是在这里,元稹上演了一幕毫无新意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情感悲剧。

元稹出游,夜宿普救寺,适有一大户人家男主人过世,其夫人带着一双儿女及丫鬟奴仆,金银细软,赶往西安,路经此地,一行人等也宿于寺内。偶遇元稹,说起家世来历,夫人说自己原是河南荥阳人氏,元稹母亲也是荥阳人,荥阳自汉朝后,也是闻名天下的地方,因为这里曾是古战场,当年刘邦项羽大军曾对峙于此,后世象棋中的楚河汉界,说的就是此地。夫人去往西安,元稹生在西安,也是西安人,因此从两边说来,两人都算是老乡,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元稹按照母亲的年龄辈分,认夫人为姨母,一时间似乎比真亲戚还要亲上几分。

安史之乱后,官军军纪极差,兵变迭起,但有风吹草动,便四处劫掠,形同匪寇。这样的事恰巧就被路过山西的夫人遇到了,夫人孤儿寡母,手无缚鸡之力,外带诸多家财,十分害怕被官军劫掠,轻则家财尽失,重则性命不保,危急之下遂求救于元稹。元稹凭借于官军将领相熟的交情,为其讲情,保护夫人一家老小平安,后来兵变平息,一切平安如昨。夫人一家对元稹感激涕零,令家人当面答谢元稹。夫人之女,推说身体不适,不愿出外见客,经不住其母再三催促,只好外出面谢元稹。因元稹已认夫人为姨母,故而夫人让其女与元稹兄妹相称。元稹一见此女,当即为其着迷,言语投足间,对其大献殷勤。

原来夫人家之小姐年方十七,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端庄贤淑,才学出众,姓名现已不可考。虽然此时二十刚出头的元稹也是才比子建、貌似潘安的翩翩佳公子,但那位小姐对元稹却是少言寡语,冷如冰霜,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态。元稹虽几番努力,却始终不得与之亲近。

被古人骗了上千年,无数美女心目中的男神居然是这种人

无奈之下,元稹找到小姐的丫鬟请其转达自己的爱慕之心,丫鬟闻听大惊,十分害羞随即转身跑掉。第二天,丫鬟与元稹相遇,对元稹说道:“你的话,我不敢转达,也不敢泄露,既然喜欢我家小姐,自当三媒九聘,何必私下相约”,元稹回答说:“若是说媒下聘迎娶,少说也要两三个月,我对小姐思念至深,两三个月不见,恐怕难耐相思之苦,早已不再人世了”。元稹此时的言语,已明显的表现出,其对小姐是一种只露水情缘式的游戏态度,所谓相思至深,等不得时日云云,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日后的事实也深切证明了这一点,只可惜当时这家小姐与丫鬟皆未意识到元稹的小人之心。

几天后,丫鬟找到元稹说:“她家小姐,温柔贤惠,知书达理,虽花容月貌却绝不是水性杨花之人,即便是她尊敬的人也不敢拿轻浮的言语去触犯她,是以恐不会做出有违礼数之事,不过其文采极好,十分喜欢书文写诗,若元公子能将自己的相思之意,写成一篇上好的诗文送与她,想必能动小姐之心”。元稹当时年纪尚轻,在诗作上却造诣极高,后来以写诗与白居易齐名,人称元白,元稹的诗风被称之为元和体,风行一时,连皇宫内院的皇帝嫔妃们知晓元稹的大名,亲切地称他为“元才子”,元稹才华之出众可见一斑。

元稹当即写下情诗由丫鬟代为转交,小姐见诗后,回诗一首,诗中颇有暧昧之意,似约他夜晚相见。元稹大喜,第二日晚间翻墙至小姐住处,果然见得小姐,未料小姐对元稹一番痛斥:“你救了我们全家,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我们全家都不敢忘记,母亲也让我与你兄妹相称,你又为何要让不懂事的丫鬟将一些轻薄放荡的言词转交于我。你救了我们一家,是行侠仗义,可救了人之后,又向我示以男女之情,是否觉得你于我家上下有大恩,我就不能也不敢推托,自应满口应允,若是如此,你这岂不是趁人之危、挟恩图报,和那些乱军有什么两样?如果我不把这件事情说出去,让你这个虚伪的人拥有一个侠义的名声,那我算不上真正明白义的道理;如果我把这件事对家人说了,又辜负了你对我们家的恩情,家人也会因此而忧心烦恼,这是我不愿意见到的。我本想让丫鬟将我的意思向你转达,又怕她说不清楚,因此写诗给你,又怕诗中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思,因而我写了一些隐语,约你至此,就是希望你明白,如果一个人做了不合乎礼教的事情,能不羞愧吗?我希望你能好好遵守国法礼数,不要做出一些不合礼数的事情,让自己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元稹被小姐一顿责骂,羞愧不已,悻悻而归。实际上元稹是没有真正理解小姐的意图。小姐若真对元稹无意,只需将自己的心思写明白转交给他,或是干脆不回答,时间一久,此事自然作罢,元稹一介书生,想必做不出强抢民女的事情来,又何须写出“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这样暗表情意、令人浮想翩翩的诗句来?既然对元稹有意,又为何在与其相见之时,痛加责骂,说其心怀不轨,不义不端。

其实这正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下,中国人对男女之情独有的既追求个人情感,又怕逾越礼教的一种矛盾、怯懦心态。

被古人骗了上千年,无数美女心目中的男神居然是这种人

小姐出身大户人家,家财丰厚,自身又容颜俏丽,才学上佳,自视甚高。一见元稹,实已芳心暗许,可封建礼教讲究,女子要矜持,不能轻易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外露。正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虽对贾宝玉颇有情意,却始终不肯对宝玉笑颜相对,宝玉与她说笑,黛玉说是宝玉取笑奚落她,使性子、发脾气、流眼泪,宝玉不来找她,又说宝玉是故意冷落她。内心希望宝玉来找她,对她献殷勤,外在却又表现出自己很讨厌别人这样对自己,以表明自己是良家女子,不是没有礼数之人,可以随随便便和男子往来。一面希望意中人始终围在自己身边,一面又不敢将自己的真情流露,故孔老二对此的总结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此家小姐正是这样的人,若是对元稹的示爱,自己立刻应允,岂不是自贬身价,让元稹看轻自己,用现在一些女子的经验之谈就是,不能轻易让男人得到自己,男人对轻易得到的都不会珍惜,只有得之愈难,方才爱之愈深。更主要的则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当时的社会,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唐朝的风气是诸王朝中最为宽松开放的,但个人背着父母与人私定终身,也是不能被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容忍的,因而虽然小姐已经对元稹暗生情意,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顾忌到家庭、社会的压力,仍然对元稹甚是冷落,做出了一个看似相互矛盾,其实却是十分合理的举动,当然她内心还是期望元稹能锲而不舍再来找她诉说衷肠。

果然,又数日后晚间,小姐信步至后园,“巧遇”苦候于此的元稹,如猜测不错,应是小姐故意为之。若非如此,估计小姐一见元稹,三言两语,便当回去,甚而一见即避开,免生尴尬。

但真实的情形却是,两人相见,一番长谈,对彼此的才学都甚为赞赏,才子佳人,惺惺相惜,天明方才分别。此后元稹又接连写诗给小姐,皆有丫鬟从中传递。十余日后,丫鬟先送来被子、枕头到元稹处,随后小姐毅然不顾世俗伦理的约束,悄悄潜入元稹房中。此时的小姐,再无早前大家闺秀的端庄与孤傲,软言细语、楚楚动人,与元稹双宿双栖,天明后,经丫鬟再三催促,方才娇声哭泣、恋恋不舍的离去。此后连日无小姐音讯,直至十多日后,丫鬟带来口信,小姐愿与元稹在西边的厢房中相会。

此后一月有余,小姐暮至朝归,与元稹相会于西厢房中。西厢记之来历便是为此。这段故事应该我们很熟悉,但我们真正熟悉的也应该只是故事的前半段。正如当今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我猜到了开头 却没有猜到结尾。

被古人骗了上千年,无数美女心目中的男神居然是这种人

元稹向小姐问起夫人的态度,小姐说:“我没敢告诉她我们之间的事情”。

不多时,元稹有事要回西安,即将离开山西。元稹将要去西安之事说与小姐,小姐没有为难的话,然而忧愁埋怨的表情令人心痛。将要走的前一天晚上,小姐也未来与元稹话别。

几个月后,元稹又回到山西,重新与小姐相约,在一起相聚了几个月。小姐字写得很好,还善于写文章,元稹再三向她索要,小姐始终未应允。元稹常常写些轻浮的文章挑逗小姐,小姐大多不看。小姐对元稹情深意厚,然而却始终未说出来,喜怒的表情,很少显现于外表。有一天夜晚,小姐心情忧愁,独自弹琴,弹奏的曲子很伤感。元稹偷偷地听到了,请求她再弹奏一次,她却始终没有弹奏,因此元稹更猜不透她的心事。这时的小姐经过与元稹一段时日的交往,对元稹的品行已有所了解,大约隐隐感觉到,她与元稹只能是所谓的情深缘浅的结局。

秋去冬来,年终将至,元稹第二年要到西安参加吏部的科考。行程一天天逼近。

被古人骗了上千年,无数美女心目中的男神居然是这种人

临走的晚上,元稹一语未发,在小姐面前神色忧愁,连连叹息。小姐已暗暗知道将要分别,仍然态度温和的对元稹说:“男女之情,始乱之,终弃之,可能结局都是这样吧,我不会因此而怨恨,我们有了男女之情,你愿意娶我,那是你对我的情意”。言下之意,就是你不愿意娶我,我也不会与你纠缠。虽然内心明知元稹此去,难以回头,但仍然不愿意将心中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依然维持着自己最后一点残存、可怜的尊严。接着小姐说道:“就算是山盟海誓,也有到头的时候,你又何必对这次的离去有这么多感触呢?只是你不高兴,我也没有什么安慰你的。你常说我擅长弹琴,我从前害羞,不敢独自为你弹奏。现在你就要走了,我就弹一曲,满足您一个小小的愿望吧。”于是为元稹弹奏《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李隆基所做,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小姐显然有以曲中之意比拟自己与元稹的遭遇,希望元稹不要抛弃他,然而元稹却始终一言不发,小姐未等弹完,早已伤心欲绝,泣不成声,掷琴转身而去,后世始乱终弃之成语也由此而来。

然而元稹的西安科考之路并不顺利。

唐代的科考无论是明经,还是进士科,考中后,皆不授予实职官位,只有通过吏部的再次科考,方才授予官职,而这一步对出身底层,朝中没有背景的寒门子弟来说无疑是极为艰难的,即便如元稹这般有才之人也是如此。

因朝中无人为元稹说话,在第二年的科考中元稹很自然的落第了。但因相貌出众,才华横溢,元稹被时任约相当于西安市长的韦夏卿看中,欲将女儿韦丛嫁于他,于是元稹留在了西安,并给远在山西的小姐写了一封信。

元稹在信中说希望她不要太看重他们之间的事,凡事要看开些,实际上就是委婉的告诉小姐,我们缘分到此已尽,今生怕是不能白头到老了。

被古人骗了上千年,无数美女心目中的男神居然是这种人

面对薄情寡义、攀龙附凤的元稹,小姐回了很长一封信,这封信乍看起来,好像是对元稹提出的分手,小姐已欣然应允,且表明自己与元稹私下相约,主要是婢女从中引诱,致使自己犯了错,自己对元稹并没什么放不下。还说我们以后还要保持情谊,你要好好对待自己,不用挂念我云云,然而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样。

小姐在信中说:“看了你的信,知道你对我感情很深,我感到悲喜交集。你送我的胭脂水粉,我很感谢,但是我打扮了又给谁看呢?看到这些东西只能使人更增加想念,更徒增悲伤叹息罢了。你既到都城参加科考,有了一条通往显贵的道路,就应在长安安下心来,求得功名。只是遗憾我性格怪癖、内心肤浅,因为路途遥远而被丢弃在这里。也许是我命该如此,我还能说什么呢?从去年秋天以来,我常常精神恍惚,感觉魂不守舍。在大家欢聚的时候,有时勉强说笑,而在清闲的夜晚自己独处时,难免不偷偷流泪。甚至在睡梦当中,也时常感到悲痛凄凉。想到离别常感到忧愁哀怨,真觉得我们相处的时间太短了,虽然很短却又难以忘怀,一直感觉我们的私下相会还没有结束,就好象昨天才分别一样。可是转眼就过去一年了,长安是个纸醉金迷的地方,不知是什么牵动了你的思绪,还使你能想着我这个微不足道的人,我不知道该如何答谢你。至于我们的山盟海誓,我从来没有改变。我从前跟你以表亲的关系相接触,是婢女引诱我,才会私下与你相约,那是因为年轻男女的心不能把持的缘故”。

小姐对元稹的情意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事已至此,元镇要抛弃自己,小姐自尊心难以承受,将自己与元稹的私情说成是自己是受了婢女诱惑的结果,以此继续保持自己那点虚伪的自尊,这不由得使我想起网络上那句分手名言,一方说,请忘了我吧,另一方说,对不起,我根本就没记住你。这样说来,这些网络语言也算是古人的翻版吧!

被古人骗了上千年,无数美女心目中的男神居然是这种人

在安抚了自己的自尊心后,小姐对自己的艰难处境做了描述:“你有时借听琴来挑逗我,我没有果断拒绝。等到与你有了肌肤之亲,情深意浓,我愚蠢浅薄的心,认为终身有了依靠。哪里想到如今却不能成婚!以致让我羞愧难当,无法再光明正大做别人的妻子,这是死了也会觉得遗憾的事情,但我只能自己心中叹息,还能说什么呢?如果有心底善良的人能体谅我的苦衷,而委屈地和我成婚,那么即使我死了,也会像活着的时候那样高兴。

或许豁达的人,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很透彻,忽略小的方面,而只看大的方面,把我婚前与人结合的丑行、曾经与他人一起许下的山盟海誓,看做是我因无知被人欺骗的缘故,那么即使我死了,感激的心也不会泯灭。借着风霜雨露,我的灵魂还会跟在他的身边。

这段话实际上这是在痛斥元稹的负心薄幸,并且表明因为和元稹有了私情,她以后再也不能像清白女子那样嫁人了,暗示元稹要为自己曾做过事的负起责任!在表达这层意思后,小姐又用借物寓志的写法,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含蓄的表达出来。

信上说:“我生死的诚心,全表达在这信上面了。对着信,我流泪不止,内心的情感也不知该如何来表达。只是希望你千万珍重,千万珍惜自己。这一枚玉环是我小时戴过的,寄给你希望你能戴在身上。‘玉’代表品质高洁始终不改,‘环’代表始终不断,并送上我的头发一缕,这几样东西并不贵重,我的意思只不过是说君子像玉一般洁白真诚,也表示我的志向如环那样不能解开。泪痕落到了竹子上,愁闷的情绪像缠绕的丝一样无法解开。借这些东西表达我的情意,希望我们的情谊能永远保持下去”。

这段话的意思就再明显不过了,古人说,玉可碎而不开改其白,故称赞一个人,我们会说他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显然小姐是希望元稹作为读书人,能像玉一样,品质始终如一,对自己的情感能一生不变。又说自己的情感像环一样,不会断绝,显然也是在借物明志,暗喻自己对元稹的情意一生不变。只不过以小姐的高傲,不肯明白的说出来,因而用送玉环,并阐述“玉”和“环”的寓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希望元稹能良心发现,重归于好。最后说我们的情意永存,实际上等同于现在说的,分手了还是朋友。

小姐虽未像寻常女子那样一哭二闹三上吊,但内心的伤心欲绝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小姐又在信中说:“心在咫尺身在天涯,相见没有机会了。内心的忧郁无法形容,也许心有灵犀一点通,能在千里之外感知彼此的心意。春天来了,起风的时候很多,你要注意饮食,好好照顾自己,言语举止要谨慎,出门在外要懂得好好保护自己,不要把我老放在心上。”

这些贴心的话,再一次寄托着小姐的希望,希望元稹能念着两人以往的情意,回心转意。至于最后那句不要把我放在心上,真实意思无非是你不要忘了我。

元稹此时已是高官家里的准东床,怎会顾惜小姐的几滴眼泪,只怕是她当时死在元稹面前,元稹也不会改变主意。

元稹接到信后,完全没有被书信中流露的真情所打动,而是洋洋得意,将此信给自己的朋友四下传阅,以致此事在当时就在世间四处传扬,元稹真可谓小人也。

元稹与韦丛成亲后,用裙带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大靠山,很快就在后来的科考中胜出,出任秘书省校书郎,大约相当于现在中央图书馆里面的科级图书管理员。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好不风光。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晓得旧人哭,不知意得志满的元稹此时是否想起被他抛弃,生不如死的那位女子?

做官后的元稹路过小姐所居之地,想起前时之事,感慨一番,又欲相见,此时小姐也已另嫁他人。元稹以小姐表哥的身份,托其丈夫传达自己相见之意,其丈夫不明就里,虽数次言语,小姐始终不愿见面,只写了一首诗给元稹,大意是说:我现在日渐消瘦,容貌变的不如以前了,心里面思来想去十分难过,每天连床都懒得下,但是自己心中的忧愁苦闷却又无法向别人提起,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我实在是没有脸来见你。元稹接到这首半是埋怨,半是讥讽的诗句,知道小姐不会再与其相见,只好作罢。元稹将走之时,小姐又写了一首诗说:你以前把我抛弃了,现在又回来做什么呢,当时你只想着你自己,还是把你这份以前的旧情意,好好对你现在的妻子吧。诗中依然隐含着小姐对元稹又爱又恨的情感。含蓄矜持的女子,是否永远都不会将自己的内心真正的说出来,也许只有举案齐眉中的孟光,是个敢于流露真性情的人。

孟光生在富人之家,成年后,久未嫁人,问其为何,孟光说,我要嫁就嫁梁鸿那样的人。梁鸿是太学生,后来回家务农。梁鸿知道孟光的事情后,就与孟光成了亲,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两人夫妻感情很好,后世称之为举案齐眉。多年前我也以为这是一段爱情佳话,后来才知道真相于此相距甚远。

梁鸿家境贫寒,才学颇好,当时的处境类似于现在毕业即失业的农二代大学生,窝在老家务农。孟光史书记载“肥丑而黑”,也就是说她又胖又黑,长得很丑,到底有多黑现在不好说,至于有多胖,史书记载说她可以举起舂米的石臼,一个石臼按现在的计量单位,怎么着也有一百来斤,以此可以大致推测孟光的体格很强壮,绝不是那种丰神绰约,婀娜多姿的女子,且嫁于梁鸿时,已年过30岁。孟姑娘打扮的花枝招展,带着一大笔嫁妆嫁给梁鸿后,梁梦连续七天,都不搭理她,不给她说一句话。后来孟光换上粗布衣服,亲自操持家务,两人才逐渐有了交流。知道了这些,对这段传奇爱情佳话不由得少了几分仰慕。

但是像小姐这样的女子,估计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像孟光那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此后,小姐与元稹二人终成陌路。难怪庄子他老人家早在几千年前就英明的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也许是为了泄愤,也许是心有不甘,元稹后来以张生代指自己,以崔莺莺代指那位小姐,以红娘代指那位丫鬟,将两人的往事写成了一篇长文,取名《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在文中元稹为自己辩白说,莺莺这么漂亮聪慧的女子,我配不上她啊,殷纣王、周幽王不是因为宠爱美女而亡国吗?我的德行福分不足,如果和她在一起,必定会因为她而为自己带来祸端。后来又干脆在诗作中直白的说,她既然能不管不顾礼教与我相好,怎么能保证她以后不会背叛我去与他人相好?以此证明自己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多么的理直气壮!

也许是为小姐鸣不平,也许是对当时轻浮男女之风的不满,白居易写了一首长诗《井底引银瓶》,诗中写道:“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最后又提醒后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元代的王实甫将《莺莺传》加以改编,写成剧本《西厢记》,为了使内容更具观赏性,王实甫将张生的始乱终弃,改为小姐他娘嫌贫爱富,横加刁难,只有张生考取功名,方准其与莺莺成婚,张生无奈,只好赴京赶考,考得状元,回来后莺莺终成眷属,来了一个大团圆式的完美结局。

以致于在后世人眼中,张生张君瑞成了多少女子的梦中之人,那位小丫鬟红娘也成了一个聪敏机智、为人牵线搭桥、成人之美的月下老人,后世称做媒的为红娘也由此而来。若是知道《西厢记》中的红娘,现实中牵线搭桥找来的却是元稹这般人物,不知后世还有几人愿意自称红娘,有几家女子敢把自己的终身交付这样的红娘之手。

如今的山西永济市,也搞起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套,年年举办“普救寺爱情文化节”,到今年已是第十六届了,据说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到此游玩上香,希望自己能在此遇到张生莺莺式的美满爱情。若那位小姐泉下有知,见此情形,不知心中会是何种滋味?

几百年后,有人评论明朝奸相严嵩说,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虽然这句话多数时候不太灵验,但用在元稹身上,还是灵验的,老天毕竟也有开眼的时候!元稹做了金龟婿,并没有换来自己理想中的富贵。

元稹与韦丛成亲七年后,韦丛病逝,元稹写了很多诗来纪念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许其中有元稹对韦丛的情意,但从元稹的为人来看,我宁可相信元稹真正更多怀念的是韦丛他爹的权势,而不是与韦丛七年间生活的点点滴滴。

若是真的怀念韦丛,那当年在山西偶遇的那位小姐又算什么?当初元稹可是说自己几个月见不到人家,是要连性命都要丢掉的!

元稹做官后,上任之初,就屡次向皇帝上书,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大意就是要皇帝亲贤臣,远小人,这原本没错,但元稹的真实目的,无非是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进而为自己加官进爵。自己的动机不纯,又因皇帝曾找他谈论国事,而元稹的意见又与朝中重臣意见不合,因此得罪了皇帝身边的权贵,掌权的人都十分讨厌他。

韦丛去世后,元稹的靠山已倒,但元稹强出头搏上位的作风依然不改。元稹在出任监察御史后,高调查办了一系列贪腐案件,惹得众人十分憎恨,被调往东都洛阳任职。在洛阳,元稹依然是接连上书,检举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因元稹接连上书,皇帝召元稹回西安,在回西安途中的驿站,因元稹不肯将自己居住的房间让与宦官仇士良,被仇士良的手下拿马鞭一顿暴打。仇士良权势倾天,朝中宰相又讨厌元稹,被暴打的元稹被贬官在外,十一年无法回朝。

十一年后因元稹诗文闻名天下,加上宰相令狐潮从中帮忙,元稹方才被召回朝。

鉴于得罪宦官被贬官的经历,元稹认识到宦官的重要性,回朝后很快与宦官沆瀣一气,狼狈为奸,联手攻击政敌宰相裴度。唐朝的宰相一般有数人担任,多时曾有十多人。一番努力后元稹终于也被皇帝突击任命为宰相,但消息传出,百官哄堂大笑,甚是鄙夷。

面对众人的嘲笑,元稹深知自己资历浅,名声差,因而急于立功,树立自己的地位。此时在河北一带官军被叛军围困,无法突围,有人向元稹献计说,在河北有几个江湖人物,交游甚广,可以使反间计救出官军,为了行事方便,希望朝廷能给提供20张空白委任状,以使他们能便宜行事,立功心切的元稹竟然答应了这个荒唐的要求。

因元稹品行人缘太差,有人以此为借口诬告元稹交结刺客,图谋刺杀裴度,虽然最后查无实据,但却被免去宰相职务,此时距元稹任宰相仅仅三个月。

再次被贬,元稹心灰意冷,再不像以前那样装出一副刚直不阿、不畏权贵、致君泽民的样子,而是在地方上大肆收受贿赂,追求奢靡的生活,声名愈加狼藉。7年后,被召回京,元稹四下活动,图谋再复相位,终因声名太差未能如愿,随即又被委任外官,2年后病死武昌。

唐史说元稹聪明机敏,遇事敢于发表意见,早年也确做出一些不惧权贵,惩奸除恶的好事来,颇有些为国为民的味道,可惜真实的原因,只是为了自己升官,当因得罪权贵被贬之后,贪财纳贿,沉溺于酒色,其无耻荒唐的真面目终于彻底暴露出来,虽文采绝佳,当世时与白居易齐名,后世却几至遗忘,恐怕与其人品太差不无缘故。

我们常说害人终害己,但我们看到的却往往是害人者活的更好,被害者无处伸冤,但有了元稹这样的负面典型,我们依然可以说声,害人者终害己,看元稹不就是这样吗?即便这样的善恶奸邪、天道有报的事情难得一见,也可稍稍慰藉一下弱者伤痛的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