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请准备上课了哈。 今天 我们接着学习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这3个方证。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少阴病,刚得几天,还没传变或者也没合并其他证,就服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出一点点小汗即可。麻黄 附子 都是温热药,治疗寒邪为主,炙甘草是养胃的。所以可以推知 这里的少阴病是指的 少阴伤寒证。 我们看看少阴伤寒的症状表述:“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但欲寐,脉微细,或微浮细紧。” 恶寒无汗 头痛项强 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咽痛,咳喘,----这一组症状都是表有寒邪。但欲寐,脉微细,或微浮细紧。”无热。或无大热----------这一组症状,提示表的阳气不足。也是少阴病的特征,是和太阳伤寒的鉴别之处。 再来分析一下方子 君药:麻黄2两 辛 苦 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10克)---这个附子按古法炮制后,毒性会明显降低的。因为伤寒论中很多地方都有附子约15g左右服用1天的记载。但是目前临床上,因为附子炮制不得古法,白附片 黑顺片等临床使用疗效不满意。故而用生附子替代使用。 生附子 是有毒的,因为每个人个体差异,对附子的敏感程度不一,所以保守起见 都是1天生附子吃5g 这样慢慢加量。 切记不可第一次开方就一次10克这样服用,一些人没事 一些人吃了会不适。 生附子是毒药,使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江油生附子 最好,偏性小,而汉中附子 偏性比较大 服后易出现不适。2.附子煎煮时最好打碎,先煎煮30分钟,然后余药一起煎煮60分钟。 附子的煎煮时间60-90分钟后,服用比较安全。3.提前告知患者 附子服用后会排寒气,可能出现流鼻涕 大便稀 出汗,或者口唇手脚微麻等,是正常现象。 另外插一句:很多人对附子 半夏 细辛等毒药有畏惧心理,担心服用不适等。只要按照汉传中医理论辩证施治,药物纯正,煎煮时间够长 服用后是没事的。打个比方, 炖猪蹄,猪蹄只炖一小会儿,没炖熟,服用猪蹄汤后也可能产生不适。 所以中药,都尽量要煮透煮熟。 我们回到正题: 既然现在用生附子代替了古代的炮附子,那么这个君药也要随之变化了。因为,附子的毒性作用大,是大热类驱寒药物,虽然用量小,但是它应该作为君药。而且对治少阴伤寒的麻黄附子甘草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中风桂枝附子汤的方证都是加了麻黄或桂枝加上了附子。所以修改如下: 君药:附子1枚(江油生附子5g起用) 辛苦 热 有毒 麻黄 炙甘草 前面几节课已经讲述。我们来接着看看附子的药症: 附子,辛苦、热,有毒。 《神农本草经》: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总结一下: 麻黄附子甘草汤 君药:附子1枚(江油生附子5g起用) 辛苦 热 有毒 六纲:少阴伤寒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看方子药物组成,还是可知讲的是少阴伤寒,但是出现了发热,脉沉。这个发热,应当是少阴伤寒的“无大热”,是寒邪重,侵袭肌表,尽管表的阳气不足,不能调动卫气津液来抵御寒邪,但是还是会有少量卫气和寒邪交争于肌表。 所以才会有无大热。只是不像太阳伤寒那样剧烈。 脉沉---一个是指 相对于上条的脉浮细或者细,这个脉沉提示寒邪侵袭更深。另外也表明 阳气更加不足,以至于不能鼓动气血充盈脉管。均是提示寒邪更重。 这也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差别之处。那么病机上有这个差别,方子上就体现在了细辛这味药上面。 细辛,辛温。《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辛,发散, 温,去寒。 发散寒邪。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专对治表的寒邪。散寒通闭。细辛这个药,服用后口很麻,如花椒一样。他温通血脉,去寒邪闭住的力量强。当归四逆汤,脉微细,手足厥。也有用它来温通血脉。 西医研究表明这味药能加速血液循环,加速动静脉毛细血管网的流通。俗话说细辛不过钱,这个是指散剂而言。凡是服用含有细辛 附子 乌头 半夏等药物的散剂,都应当严格准许方后给出的服用法度。而汤剂中,没有细辛不过钱这个要求,细辛15--60g 服用1天,辩证正确,煎煮60分钟以上,都是没问题的。 因为熬的时间长,毒性都挥发掉了。 我们知道薄荷煮久了,都没多大味了,不是吗。 留二个课后作业: 请大家把作业完成。我待会,会在汉传中医师承论坛中发一篇帖子,大家把作业回复在帖子里面就可以了。我会在周一或者其他晚上和大家互动的。望大家积极参与! 219、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宋262) 恩师明确指出:这个方子药物 连翘替代连轺 败酱草替代生梓白皮。临床验证疗效明显。感谢恩师无私传授。 伤寒----该指太阳伤寒。1.里有阳明热,并且身黄。这个提示阳气不虚。2.方中只有麻黄、生姜、杏仁等药物,都是多见于太阳伤寒方证。没有附子、细辛等少阴方证多用的药物。 这条就是说外有太阳伤寒,内有阳明里热,汗不得出,内有里热郁结,湿热就结在肌表,成了黄疸。---病机。 连翘、赤小豆、败酱草都是寒凉药物,总药量大。麻黄、生姜 、杏仁温热类药物,药量小。炙甘草 、大枣 补津液 养胃气的平性药。所以 这个方子是以寒凉药多,温热药少 辅佐以甘滋类药物。故而对治热多寒少的病证。 那么君药就是连翘 赤小豆 败酱草中的一味,,那么是哪一位呢?我们再来看看病机,条文诉瘀热在里,身必黄---那么这个关键点就在于淤热。 连翘,辛苦凉。《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漏,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结热蛊毒。”,去阳明结热。瘰疬痈肿,恶疮瘿瘤--这提示散淤结的力量强。 赤小豆,酸苦而凉。《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治疗湿热,去瘀血脓毒的。 败酱,辛苦寒。《神农本草经》: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清阳明热 这三个药 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 排痈肿脓血 疥瘙疽痔---药症分析对比,可确定 连翘是君药,专门对治淤热 按照刘氏经方解析法分析如下: 君药:连翘2两 这只是如何来分析君臣佐使的初级分析方法,更多详尽的分析方法,请期待刘云舟老师等几位汉传嫡传弟子讲述的《汉传经方辨治学》。 六纲:太阳阳明 这个方不但能解决湿热黄疸,还能治疗肌肤疮疡和一些皮肤病。很多太阳阳明合病的疮疡,皮肤病,都可以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好在解表清里不攻下。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 主讲老师简介: 李明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执业医师,师从汉传中医创始人刘志杰先生。毕业于四川省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士学位。先后在重庆新桥医院、重庆格林医院、重庆城南医院临床工作。现就职于重庆渝中区张医生诊所、重庆南岸区全顺诊所。善用汉传经方诊治妇科、男科、儿科以及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以及风湿、类风湿等骨关节病、皮肤疾病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