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画苑掇英:李方膺(清)

 昵称18203252 2015-12-14
古画苑掇英:李方膺(清)
《兰竹图》
        李方膺(公元1697——1756),字虬仲,号晴江,南通州人。“扬州八怪”之一。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
《兰石图》
立轴纸本,墨笔,纵110.8厘米,横4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淡墨粗笔点写出大块山石坡地,几丛幽兰,花叶纷披,纠缠错结。以焦墨写兰叶,运笔如飞,纵横豪致,粗犷不羁之气充满画面。此画作于乾隆十八年十月,而李方膺于十六年被诬贪脏而被撤职查办。这画也许是他激愤心情的真实写照。

       李方膺刚满两岁时“五山画社”开始成立,由于李方膺的父亲李玉鋐,与“五山画社”创办者李堂关系亲密的缘故,少年时的李方膺,当受到画社诸成员的影响。耳濡目染,当有所获益。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
《菊石图》
立轴,纸本,墨笔,纵171.5厘米,横44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此画中以浓淡墨彩描绘出石柱的挺拔、坚实;淡墨勾写菊花,以石青略点叶面。笔力疾劲,不拘成法。写出菊花凌霜傲寒的高风亮节。笔法纵逸,简括传神。

《潇湘风竹图》
纸本,墨笔,纵:168.3,横:67.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以秃笔湿墨逆笔取势画风中之竹,通过竹叶的独特造型,表现出狂风大作的动态。作者成功地使不可见的风有了可视的形象,正如作者诗云“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丁东万玉空”。末识“乾隆十六年写于合肥五柳轩,李方膺”。钤“晴江”白文方印,“李生”朱文方印等。按乾隆十六年为公元一七五一年,作者时年五十七岁。

       李方膺是个多能的画家。花鸟、走兽、游鱼、人物,到了他的笔下都能饶有生意。但他画得最多,着力最多,影响最大的当属梅花。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 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百花呈瑞图》
立轴,绢本,设色,纵162.5厘米,横43.1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作者擅写梅、兰、竹菊及虫鱼,笔墨豪放,向以纵逸豪宕取胜。但在这幅画中,用笔、设色都较工整收敛,清新明快,秀丽雅致。从自题七言中推知此画也许是为长辈所作,所以画面祥和安逸。

《墨梅图》

       郑板桥看到李方膺的“墨梅长卷”,感慨万千,欣然题道:“兰竹画,人人所为,不易好。梅花,举世所不为之时,以难见工,……故云画梅,为天下先。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划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谓剪裁者,绝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谓刻划者,绝不刻划,乃真刻划也;宜止由行,不人尽天,复有莫知其然而然者,问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触告人也。愚来通州,得熟睹此卷,精神壑发,兴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夹杂飞舞,令人莫得寻其起落,吾欲坐卧天下作十日功课而后去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