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椎骨特点 椎骨外形不规范 颈椎体小棘分叉 胸椎连肋关节面 腰椎承重体最大 【注释】各部椎骨的特点:(1)颈椎特点:①椎体较小。②横突有孔称横突孔。③棘突末端分叉。④特化颈椎有:第一颈椎,无椎体和棘突,呈环形,又称寰椎。第二颈椎,有齿突,又称枢椎。第七颈椎,棘突特长,又称隆椎。其棘突是计数椎骨的重要体表标志。(2)胸椎特点:①胸椎体上和横突上有与肋相连结的关节面。②棘突向后下斜伸呈叠瓦状。(3)腰椎特点:①椎体大。②棘突呈板状水平后伸。 6.椎间盘 椎体之间纤维环 后外薄弱易脱出 【注释】1)位置:位于相邻椎体之间。(2)构成: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纤维环为环形的纤维软骨,连于上下椎体之间,髓核为胶冻状,位于中央。(3)临床意义:纤维环后外侧较薄弱,用力过猛时可致髓核脱出而压迫脊神经。 7.脊柱韧带及意义 脊柱韧带,三长两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间 再透黄韧,进入椎管 【注释】脊柱的韧带,主要有五条,即三长两短。(1)三条长韧带:①前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前。②后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后。③棘上韧带,连接于棘突之后。(2)两条短韧带:①棘间韧带,连接于棘突之间。②黄韧带,连接于椎弓之间。(3)临床意义:腰椎穿刺时由外向内依次经过的韧带是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 8.脊柱的整体观 上细下粗尾部尖 后观棘突一条线 侧观生理四个弯 胸骶弯曲凸向后 【注释】(1)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依次增大,骶尾部又逐渐缩小,与承受体重压力密切相关。(2)后面观:棘突上下排列成一条直线。各部棘突方向有所不同,颈部棘突较短,胸部棘突向后下呈叠瓦状排列,腰部棘突近水平后伸。(3)侧面观:可见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主要起减缓震荡作用。其中,颈腰二曲凸向前,胸骶二曲凸向后。 9.胸骨形态意义 胸骨形似一匕首 柄体交界胸骨角 【注释】(1)形态分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胸骨柄上方凹陷为颈静脉切迹,柄、体交界处形成略微向前隆凸的胸骨角。(2)临床意义:胸骨角平对第二肋软骨,是记数肋的标志。 10.肋的连结 一肋连于胸骨柄 三至七肋与体连 十一十二称浮肋 【注释】(1)肋的后端连结:肋的后端连于胸椎。(2)肋的前端连结:肋的前端连结不尽相同。①第一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柄。②第二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角。③第3~7肋借肋软骨与胸骨体相连。④第8~10肋借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肋弓。⑤第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肌之中,称浮肋。 11.颅骨名称 脑颅八块颅前起 顶骨颞骨各两块 面颅总共有十五 形单影只下颌舌 其余都要成双对 【注释】颅骨共23块(不包括3对听小骨),分为脑颅和面颅。(1)脑颅:包括顶骨2、 12.颅顶观 颅顶借缝连结紧 婴颅骨化未完成 【注释】成人颅顶借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紧密连结,新生儿颅缝交界处由结缔组织膜封闭称颅囟。 13.翼点位置、意义 翼点位于太阳穴 内有脑膜中动脉 【注释】翼点,位于颞窝,是额、顶、颞、蝶四骨相交汇处。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通过,外力打击易引起骨折而发生颅内出血。 14.颞下颌关节构成及特点 下颌头,下颌窝 关节腔有关节盘 咀嚼语言做表情 【注释】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髁突(下颌头)与颞骨下颌窝及关节结节构成。特点为:①关节腔内含有关节盘。②关节囊松弛,易向前脱位。 15.肩胛骨形态特点 肩胛三角形 外侧关节盂 【注释】肩胛骨,呈三角形,分两面、三缘、三角。后面有肩胛冈,末端延为肩峰,是肩部最高点。外侧角形成关节盂,参与肩关节构成。上角、下角分别平对第二、第七肋,是计数肋骨的标志。 16.肱骨主要结构 上大下小两个头 解剖外科两个颈 尺桡两个神经沟 【注释】①二头:上端为膨大的半圆形肱骨头,参与肩关节的构成。下端有肱骨小头和滑车,参与肘关节的构成。②二颈:肱骨头外下缩细称解剖颈,肱骨上端与干交汇处为外科颈,因此处最易发生骨折需去外科治疗而得名。③二沟:肱骨干后方有桡神经沟,有桡神经通过。肱骨下端内上方后面有尺神经沟,有尺神经通过。 17.腕骨名称 舟月三角豆 【注释】腕骨,8块,排成远近两列。近侧列由外向内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列由外向内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18.肩关节构成特点 肩关节,很灵活 肱骨头大盂浅小 【注释】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特点:①肱骨头大、关节盂较浅小。②关节囊松弛、易向前下脱位。③运动灵活、稳固性较差。 19.髋骨主要结构 髂耻坐骨三合一 二窝二线二切迹 【注释】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三骨在髋臼处汇合而成。髋骨的结构可归纳为三个一、三个二、三个三。三个一:一面—耳状面;一孔—闭孔;一个嵴—髂嵴;三个二:二窝—髂窝、髋臼;二线—弓状线、耻骨梳;二切迹—坐骨大切迹、坐骨小切迹;三个三:三节—髂结节、耻骨结节、坐骨结节;三支—坐骨支、耻骨上支、耻骨下支;三个棘—髂前上嵴、髂后上嵴、坐骨棘。 20.12对脑神经连脑部位 一端脑,二间脑 五六七八在脑桥 21.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周围有节 节前纤维 节后纤维 立毛腺体 危及时刻 【注释】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T1~L3脊髓节段灰质的侧角。周围部分包括交感神经节和节前、节后纤维。交感神经节包括22~24对椎旁节和椎前节,节前纤维由低级中枢发出,较短。节后纤维由交感神经节发出,较长。交感神经分布广泛,一般认为除布于胸、腹、盆腔器官外,尚遍布头颈器官、全身的血管、皮肤的汗腺和竖毛肌。 22.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核是中枢 器管旁节壁内节 血管汗腺立毛肌 【注释】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S2~4脊髓节段的副交感神经核、脑干副交感神经核。周围部分包括副交感神经节和节前、节后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包括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节前纤维由低级中枢发出,较长。节后纤维由副交感神经节发出,较短。分布不及交感神经范围广,一般认为大部分血管、汗腺、竖毛肌、肾腺髓质无副交感神经分布 23.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路 浅感觉,传三级 首为节内假单极 三级藏在腹后核 【注释】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路,感受器位于皮肤内。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布于感受器内,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后角。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角。其纤维斜升1~2个脊髓节段交叉至对侧上行为脊髓丘脑束,经脑干终于背侧丘脑腹后核。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核,其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 24.皮质脊髓束 上元胞体在皮质 锥体下端多交叉 前脚换元不停息 【注释】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其纤维组成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脚下行至延髓形成锥体,大部分纤维交叉后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少部分未交叉纤维形成皮质脊髓前束。下运动神经元是位于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其纤维参与组成脊神经,支配骨骼肌。 25.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表现 上硬下软都是瘫 强直痉挛张力高 软瘫症状正相反 肌肉萎缩张力低 【注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为痉挛性(硬瘫),病理反射出现(阳性)、早期肌萎缩不明显、肌张力增高。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为驰缓性(软瘫),病理反射不出现(阴性)、早期肌萎缩明显、肌张力降低。 26.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辅锥体 肌群运动肌紧张 【注释】锥体外系主要是指锥体系以外的、控制骨骼肌运动的下行纤维束。主要功能是协调肌群运动,维持肌张力,协助锥体系完成精细的随意运动。 人体歌诀及注释 1.甲状腺 甲状腺,“H”形 后面紧贴气管喉 急救常选三至五 【注释】甲状腺,呈“H”形,分左、右侧叶和峡部。位于喉和气管的两侧,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方。吞咽时可随喉上下移动。 2.肾上腺 肾上腺,肾上方 左半月,右三角 【注释】肾上腺,左似半月形,右似三角形。位于左、右肾的上端,与肾一起包被在肾筋膜内。 3.垂体 垂体窝,蝶骨上 腺垂体,在前方 神经垂体不分泌 【注释】垂体,位于垂体窝内,椭圆形。分为腺垂体(位于垂体前部,包括远侧部、结节部、中间部)和神经垂体(位于垂体后部,包括神经部、漏斗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