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新课标课文《金黄的稻束》(郑敏)赏析

 百城主人 2015-12-14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1943

 

【作者作品及背景】

作者作品:郑敏,女,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入哲学系。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八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

背景: 20世纪40年代,郑敏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师从兼修德国文学与哲学的冯至先生,也师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冯友兰、汤用彤先生。同时,郑敏喜爱中西文学、绘画等艺术。她崇尚海德格尔名言“诗歌是哲学的近邻”。

有关《金色的稻束》的写作,郑敏回忆说:“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边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

课文赏析

《金黄的稻束》之所以成为现代诗名作,是因为其中既富于灵感,也富于哲思。

本诗的第一个灵感是:诗人傍晚漫步,看到秋日黄昏中,一个个金黄色的稻束静立田里,忽然联想到“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或许,能产生这个联想的,必须是像郑敏这样把哲学当作诗、把诗当作哲学的人。她理解生命品格,是了超越人与物间的界限的——诗人所说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当然包括人类的母亲,但应该是泛指所有生命的母亲。每一种生命的每一位母亲,无不是曾有青春姿容,但也无不是在对新生命的孕怀、生育、哺养、呵护、守望中,渐渐耗尽了蓬勃的活力;当新生命终于脱离母亲而独立,“疲倦”就成了母亲们的共同神情。因而,身形疲惫立于田间的稻束,是天地间所有母亲的代表,是承担、坚忍、关爱、奉献等母亲品格的写照。

诗人的感知不仅仅限于稻束,她还感知了稻束站立的整个背景——空落的田畦,月华,树影,沉沉暮色,远山环抱。于是,诗人产生出第二个灵感:正是由于天地间这一切的映衬,站立于田间的稻束们,犹如一组低头沉思的静默的母亲雕像。

正因为能把稻束当作母亲的雕像来观照,诗人收获了丰富而深刻的感悟。她感悟到,这组雕像,凝固了母亲们辛劳一生、耗尽生命光华的疲倦,也凝固了母亲们献出大爱之后的静默。她感悟到,这组雕像最鲜明的神态特征,是母亲们的疲倦和低头沉思;这样的姿态,体现了她们生命历程的厚重,也体现了她们生命归程的庄严肃穆。

诗人还感悟到,这组雕像是超越历史的。雕像所表达出来的母亲的生命品格——承担、坚忍、关爱、奉献等等,在生命的历史中,是始终如一的,是时间长河无法湮没的。在母亲永不退色的生命品格面前,历史,只不过是一条涓涓小河。

诗人进一步感悟到,这组雕像,是足以生成人类思想的。当我们凝视生命之母质朴、沉静的雕像,品读她的从容、缄默和疲倦,我们就能理解生命为何生生不息,理解我们来自哪里;从而,我们就会构建起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懂得爱、承担、坚忍、给予、忘我、感恩和珍惜。

                                               (柳州高中  韩建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