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塔遗韵

 老刘tdrhg 2015-12-14
         唐塔遗韵

                     唐塔遗韵

                              金 锦

    郓城是个古老的县城,那座矗立在水塘中的砖塔,就是其古老历史和文明的象征。

    古塔多为宗教图腾的标识,这座始建于五代后唐的砖塔,正是当年观音寺的一个主体建筑。此塔原高七级,现地表仅存级。塔体为八棱四门楼阁式,塔檐由精美的砖雕斗拱组成,东西南北四面设有精致的券顶乾坤门,其余四面均为.精巧的砖雕假窗。塔心室和佛龛顶部,由层层砖斗洪环砌成拱顶,斗拱制作精良,层层内收,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大有鬼斧神工之妙。就连塔内回廊顶部,也是由砖斗拱精砌而成。

    塔的精致巧妙,可以想见当时佛寺的规模之宏伟,香火之隆盛。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当初繁华兴盛的观音寺不知何时已烟消云散,庄严肃穆的佛堂也许已沉埋地下,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泓清澈的碧水。残塔默默地兀立水塘中,带着经世的风霜和历难的落寞。

    本来,这座黄河岸边的小城刚解放的时候,还有一个古老的建筑与砖塔毗邻而居,那就是石柱木梁琉璃瓦的文庙,是祭祀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地方。亭亭玉立的荒塔与古色古香的文庙咫尺相对,形影相照。站在塔上,既可鸟瞰文庙那碧绿生辉的琉璃瓦,亦可闻到那沁人心脾的香火味。多少年来,荒塔与古庙相互依傍,珠联璧合,成为古老县城标志性的人文景观。乡下人进城办事,再忙也要到这两个地方看看,不这样似乎就觉得白进了一次城,回去对家乡父老无话可说。记得我十一岁那年,随着同村的小伙伴第一次进城,步行往返六十多里路,累得腰酸腿疼脚打泡,究其缘由就是为了看一看古塔和文庙的风景。那种精疲力竭犹兴致不减的童真,至今回想起来还饶有情趣。

    华丽典雅的孔子庙宇幸免于一次次战火和自然灾害,却没有逃脱20世纪60年代中期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长期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塑像连同其栖身的殿堂,竟被红卫兵的革命行动顷刻间荡涤殆尽,仅余几根雕龙石柱流落僻处,精湛的浮雕残留着累累伤痕,昭示着古代文明的演进和劫难。

千年唐塔焕新彩

    失去良伴的古塔依然孤独地昂首挺立着,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独自承受着丧偶的痛苦。终日默默无语,却分明透着冷峻和悲凉。与寂寞荒塔相伴的,是数千只与众不同的燕子。这种鸟翅膀像燕子,头及脚却类似蝙蝠,常年寄居砖缝中,以塔为家,从不落地。春天出窝靠滑翔起飞,冬天秋天则蛰眠塔体内,与塔长相厮守。初夏时节,古塔四周碧水环绕,波光潋滟,沿岸绿柳成荫,风舞婆娑,水中片片青荷,朵朵芙蓉,翔集成群的燕子,上下翻舞,绕塔飞鸣,蔚为壮观。"荒塔云燕"也就成为古城一大奇观。

    燕子伴塔而生,环塔而翔,倚塔而眠,既不落地,也不远徙,多年来与古塔相依相靠,形影不离。这种天下仅有的奇特现象,就连许多鸟类专家也难以探究其中奥妙。于是,当地民间便流传出一个美丽凄婉的传说。出生于郓城古廪丘的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孙膑,因眷恋故土,死后化为云燕,飞回故里,萦绕在古塔周围。选择全城制高点落脚,亦不失为军事家的眼光。荒塔燕子"严冬不南迁,有足不成行",俄有坠地,则不能起飞,是孙膑生前曾遭"膑刑",不能站立的缘故。怪不得好奇的游人无数次登塔搜寻,却只闻燕语声声,始终不见燕巢踪迹,也许是古代武圣的"遁身术"派上了用场。伴随着这个传说,还有一个相关的佐证,那就是春夏之交的早晨,若登上塔顶向西眺望,便可以看到廪丘古战场孙庞大战的刀光剑影。这种海市蜃楼式的雾市幻影,在县志中多有记载,大概是一种自然光化作用的云光霞影。正如清代郓城知县陈良谟所述:"无蜃如何有海市,遥瞻疑是彩云蒸"。

    独特的云燕不仅为古塔消解了寂寞,也给古塔蒙上了一层浓郁的神秘色彩。清代著名诗人陈法,曾留下一首专咏荒塔燕子的律诗,诗日:

    巍巍不记何年起,半入云霄半插水。岫色黑斑映古雪,苍茫未知其所以。幽洞恍惚若有物,霎时飞飞来燕子。振翮环绕蔽塔尖,冷落荒凉相顾喜。随风轧轧互作声,羞向朱门绣户里。

    好一个"冷落荒凉相顾喜""羞向朱门绣户里",把区区燕子不避荒凉、不慕富贵,终生依塔而居的禀性和塔燕之间相互依恋、相互呵护的亲密关系描摹得惟妙惟肖。

    游塔时若有兴趣,可从北门进入,穿过塔心室直达南壁,沿南壁拾级而上,通过塔心柱辗转攀升,即可直接登临塔顶。站在顶端俯察,楼宇街巷一览无余,村舍原野尽收眼底。

    登高远望自会生发无穷联想和诸多感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唐塔与这里的百姓甘苦同尝,患难与共,一起经历了战火的洗礼,风雨的冲刷,地震的威胁,洪水的袭击。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躲避兵祸和天灾,不止一次的携儿带女,远走他乡,闯关东、下南洋。惟有唐塔,始终不渝地坚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雷击不动,炮震不惊。任凭岁月浸润消融,风雨剥蚀,不失质朴坚定的操守。人民当家作主以后,唐塔像一位洞察世事的历史老人,以敏锐的目光,俯察了这块土地上风风火火的争斗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黄河之滨的土地,拓宽了农民致富的门路,加速了古老县城的繁荣,也让冷峻的古塔绽开了笑颜。

    唐塔与这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共生共长,一起走进新的世纪,与人们同享太平盛世的荣华,共渡世事风雨的沧桑。唐塔作为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成为这座小城古老历史和现代文明的见证,也成为一方百姓心目中的图腾,成为一方文化中闪闪发光的风景。

    唐塔曾经是我童年时代的梦影。近年来远离家乡,更成为思乡时魂牵梦萦的憧憬。1991年塔顶修复,我倾心响应家乡政府的号召,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更使游子对故乡的那份痴情紧紧系于塔中。据说政府拟将此处辟为公园,让唐塔的魅力最大限度地为人们造福,让唐塔的遗韵成为人们共享的精神财富,这确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明智之举。   

    荒塔无语人有情。每次返乡,我总喜欢到塔边逗留,仿佛塔中蕴藏着永远探究不尽的奥秘。

山东郓城唐塔简介
  【附】
                  重缮观音寺塔碑记   

    水浒南岸,旧有观音寺塔,原高七级相传建于后唐,考期形制,当为宋时遗物,塔雄居北城,倚梁山泊之阴,衔大野泽之阳,东邻本杜旧地,西毗陈王故乡,巍然屹立,为武圣故里之胜景,水浒遗风之象征,列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其旷久失修,屡遭兵害洪荒,风雨剥蚀,坍塌淤吞,地面之上,仅存四级,故有荒塔之名,过往游客哀其颓败,异哉洲子叹其荒刻,更有无安适志士仁人,奔走呼吁,谋救浮屠之将倾,图星复古塔之盛状,怎奈资财不逮,终未遂愿。
    
值此改革开放之时,歌舞升平之日,复起维修之事。上下一心。致力修缮。政府率先支持,企业群起赞助,富贾平民,争相捐赠。六旬老翁,以杖代步:稚子顽童。扑满以倾,郓籍游子,遥寄爱心。鸿雁翔集,汇款纷至,数月捐款达四十万元之巨。塔周居民,顾全大局,泣别祖屋,忍痛迁居。一时间,鲁班之后,萃集八方,能工七匠,咸聚塔下,规划蓝图,榷商方案,于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三年二月,破土动工。工匠指挥。结庐而居,塔前飨年饭,檐下观龙灯,抗严寒战酷暑,展女娲补天之技。施起死回生之术,固腐朽之根基。补疮夷之塔体,易残破之檐龛,添塔顶之凉亭,巧镶妙饰,精雕细琢,大有造化之妙,堪为鬼斧神工。用工七千余,期年而工竣。复昔日之雄姿。增檐亭之辉煌,犹千年之古朴。真天成之胜景,朝晕夕阴,绿树燕影。辉映于
儿洼碧水之中,爱晚亭榭,玉树楼台,环绕于千年古塔之下,春和景明之时,秋高气爽之日,登塔远眺,左观西郓古城,右赏雾市方丘,前瞻永丰之塔刹,后顾梁山之巅,思古幽情,潜滋于心,豪情壮志,顿感于怀,胸怀韬略,孙膑肇其始,仗义疏财,宋公明发其初,勤劳善良,为先古之遗训。故郓城之民,谋修缮之计,发筹措之举,一呼而百应,水到而渠成。昔者残坦败迹,孑孓滋生之儿洼,变为博物之所,所怡情之处,人心所向,诸事咸备,同德戳力,无往不胜丘之遗风,古郓之美德,水浒之魂魄,民族之精神,皆系于此举,勒石铭金,以志不朽。            
                      
黄波撰文      
                      
郓城县维修唐塔领导小组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立

 

 

千年唐塔焕新彩

 

 

 
千年唐塔焕新彩  

唐塔近景

唐塔近景

唐塔夜景

唐塔夕照

 千年唐塔焕新彩

 

 

高考古诗词鉴赏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路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高考古诗词鉴赏路刘眘虚的《阙题》

博文中图片2

我的更多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