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机看病”须先诊实“医患信任”

 刘坚韧 2015-12-14

  作者:司马童

  当许多市民还新鲜于通过手机上网预约挂号,以缓解去医院看病的排队难、缴费难时,“互联网+医疗”的探索似乎又掀起了“手机看病”的新潮。近日,一款最新的“手机看病”app登陆福州并开始推广。通过这款app,患者能够实时在线与医生沟通,医生开出电子处方后,还可在网上药店下单,不久,药品就会速递到家中。(10月30日《福建日报》)

  求医不上医院,问药一键下单。如果说过去有些人还对“互联网+医疗”的崭新模式抱有疑虑,那么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的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则使人们愈加坚信,包括“手机看病”等的各种时新医疗服务形态,可能将日新月异地发展壮大、改变社会和介入生活。

  应该说,“手机看病”的软件设计与服务配套,或许还有诸多亟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但在政策认可层面,则完全符合国家有关部门“将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作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既定目标。一些企业获取相应资质后,通过“手机看病”这个平台,就能让医生利用空闲时间开展多点执业,合法合规地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等服务,实现医患双方的共同受益。

  从媒体报道来看,升级优化的“手机看病”服务平台,已经突破了“自查+轻问诊”的简单模式,开始着力于实现“问诊-处方-购药-报销”的全服务闭环模式。也就是说,患者辛苦麻烦地上医院能做到的事,今后凭借“手机看病”也基本可以实现。那么,为今之计,我看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政策对接,而更需要努力铺垫的,则还是一度缺失的“医患信任”。

  这些年来,人们都在谈论“看病贵”。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医生的价值其实不应被视作开药上;但事实上,患者看病的费用,大部分却花在了各项检查和药物上,而医生的价值似乎仅仅体现在几块钱的挂号费上。这当中,许多患者不论大病小病,总是热衷盲目扎堆大医院,不只奔波劳苦,且多冤枉付出;而医生在上班时间往往疲于接诊,反而大大降低了医疗服务的真实疗效。

  “手机看病”须先诊实“医患信任”——这种基础“诊治”给了社会公众什么样的诚信认定和评价,其实也决定了“互联网+医疗”各种服务平台的生存与发展。“手机看病”只有迅速有效地做到了医患之间的“以诚换信”,它就不会给人一种“医生浮在天上”的虚幻感觉,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深信不疑,这种新的服务模式,既明显节省了患者的支出,也让医生由于获得了价值体现,而更加牢记和注重优质服务。

  我以为,就“手机看病”软件的设计初衷来看,的确可称是最大程度地尊重了每一位医生的时间和专业,使之在保证有效医患交流和正确诊断处方的基础上,能将名医院、名医生等的优质资源,不再仅仅是大城市居民的特权,让基层群众也能方便享受到名医专家的全天候服务。所以,人们不难相信于“手机看病”的神奇之处,而在宣传引导中,能否细细分析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坚持把搭好医患之间的“信任之桥”放在第一位,这一点无疑尤为重要和必要。(司马童)

[责任编辑:陈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