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业观察】电影行业盈利模式及产业链探析

 恶魔传说 2015-12-14
 

一、电影行业主要产品

电影业务形成的主要产品是电影作品及其衍生产品,衍生产品包括植入性广告、贴片广告、电影图书出版等。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电影产业步入上升通道,电影产品供给持续增长。

二、电影行业盈利模式

我国电影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以院票房收入为主。利润在产业核心环节(制片方、发行放映等)的分配以票房分账的形式进行。分账前须从影院票房收入中扣除5%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3.3%的营业税。

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现行对国产片与进口批片的分账比例原则规定如下:扣除上述资金和税收,制片和发行方共同分得票房规模的43%,院线分得7%,影院分得50%;对进口分账片,制片方分得35%,发行方17%,院线和影院共分得48%。其中进口分账片只能由中国电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发行。当国产片是由制方通过专门的发行公司发行时,制片方和发行发之间分账比例根据双方的发行协议商而定。一般来说,一部影片如果票房潜力高,发行方实力强,发行方在和院线的谈判中就会得到较高的分账比例;反之则比例较低。院线和影院之间的分账比例也是如此,当多家院线都在争取某优质影院加盟自己,院线往会向影院让利,征收较低的分账比例以吸引影院。 

三、产业链

目前,电影产业在整个传媒行业中发展最快,投资最大,市场化最好,涉及的上下游行业最广,表现形式最多样化,与互联网的结合最明确。从电影运营产业链来看,电影行业大致可分为剧本、主创、投资、制作、宣传发行与播出6个基本环节。在传统模式下,涉及的主体主要可分为:编剧、导演和演员等主创、影视公司、宣传机构与媒体、院线与影院五大主体。其中,影视公司控制了部分编剧、绝大多数的导演与演员、部分其他主创人员、近乎全部的投资、制作与发行(除几家大型影视公司外,大多数中小型影视公司不同时具备独立的制作与发行能力),以及占重要环节的宣传工作;主流的影片上映则由影院实行,部分由电影频道播出。影视公司与院线/影院几乎垄断了该行业的权利与义务,在传统模式下,全世界的电影行业都基本按照此方式运行。 

从大的分类来看,电影行业上下游行业可大致分为四个环节:制作方、发行方、院线及影院。

1.上游

电影上游行业主要包括电视剧剧本提供方、主创人员劳务提供方以及场地、器材提供方。

剧本在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拥有优秀的剧本已经成为制作高质量电影的前提。目前电视剧创作在我国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因此,除专业剧作家外,导演和少数影视制作企业的研发机构也能提供优秀的剧本,并且,影视制作企业自身的剧本研发能力也可有效防范剧本质量不稳定及剧本价格上升带来的风险。

电影主创人员包括导演、制片人、主要演员及其他剧组核心成员。其中,导演能综合电视剧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创作元素,制片人能贯彻制作企业的理念,因此在主创人员中占据核心地位,对电视剧的整体质量构成重要影响。此外,知名电视剧演员亦对电视剧收视率形成一定影响。为避免形成对单个导演或演员的依赖,同时保证电视剧的整体质量,有经验、有实力的制作机构会有效组合导演、制片人、演员等主创人员。

电影制作过程中,还需要租赁场地与器材等。这部分资源通常通过与专业团队或个人签订协议的方式获得,采购价格主要受社会总体物价水平变动与人工成本变动影响,整体较为稳定。

2.中游

电影行业的中游机构以影视制作公司为主。影视制作公司是指制片商,负责电影的融资、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主要包括制片公司、后期制作公司。一般来说,制片公司拥有电影的版权,将电影某一期限内的版权出售给发行公司或其他的影视渠道发行商。目前,我国制片机构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国有制片单位、大型综合制片商以及中小型民营制片公司。国有制片单位制作影片多为红色电影、革命电影、儿童电影、农村电影等特定题材影片,以舆论宣传价值为主,商业价值有限。大型综合制片商由于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起步较早,控制了大多数的电影制作及发行资源,能够出品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高质量大制作影片,也是目前主流商业电影的主要供给者。中小型民营制片公司数量众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均无明显优势,一般年产仅1~2部小制作影片,单部影片的投资额及票房收入大多维持在几百万元的规模,但运作机制较为灵活。

发行环节是决定电影营收的关键一环。电影发行商负责影片的营销推广策略的制定、实施及与院线合作。电影发行商从制作公司购买或代理电影发行权,然后以票房买断、按照既定比例获得营收分成等模式,将电影在合作院线推广向受众。目前,我国电影产业中的制片商与发行商一般都同属于一家公司。

3.下游

电影行业的下游机构以院线和电影院为主,也包括新媒体公司和音像出版社等媒体机构。电影通过影院直接销售给观众,因此电影行业受影院及屏幕数量影响较大。我国院线和影院的地域分布较不平衡,其与各地区经济实力和电影消费能力正相关,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省份的院线及影院数量多于内陆省份。电影行业利润的最主要来源是票房分成收入。近年来,我国电影票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根据广电总局数据显示,中国电影票房连续8年保持了25%以上的增长率,2014年国内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

四、电影行业影响因素

1.与GDP的相关性

电影行业属于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均GDP密切相关。经济增长将带动电影行业的发展;当经济不景气时,虽然人们购买力降低,物质需求紧缩,但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要,又符合消费者承受能力。因此,行业受经济负面影响较低。

2.与季节的相关性

我国电影档期的运作模式是从学习和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成熟电影市场的运作惯例逐渐发展而来的。目前,我国电影的档期概念日渐成熟,形成以春节档、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和贺岁档这五大档期为主,以情人节、清明节和端午节等几个小档期为辅的格局。由于电影行业存在档期现象,所以电影业的票房收入根据档期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即夏季(暑期档)和冬季(贺岁档及春节档)是国内电影票房收入的两个波峰。

3.与地区的相关性

我国的电视剧制作企业超过一半分布在北京、浙江、陕西、上海等省市。上述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电视剧制作力量,是我国电视剧的重点生产地区。

由院线和影院所构成的放映市场是电影业票房收入的直接来源,院线和影院的地域分布就决定了电影业收入的地域分布。院线和影院的地域分布较不平衡,与各地区经济实力和电影消费能力正相关,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省份的院线及影院数量明显多于内陆省份。

五、行业特征

传媒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电影行业作为传媒行业的重要子行业,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

1.高投入、高利润和高风险

电影业作为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前期的创意和制作投入需求大,高成本大制作的作品往往能带来大的市场影响力。这些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市场占有率,并获得高额利润;反之就会丧失市场,前期投入功亏一篑,导致巨大的经营风险。

2.人才需求大

电影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知识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均发挥着关键作用。首先,电影在生产过程中首先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向社会采集新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生产、加工与创新,最终形成新的知识产品,即电影。

电影行业的知识资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结构化资本和关系资本。人力资本即包括演职人员在内员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结构化资本,体现于公司中不依附与人力资源而存在的有形和无形的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等能给公司带来价值增值的技术性资产;关系资本,体现于市场方面的品牌、信誉、客户忠诚度、影响渠道、关系网等。

3.广告收入占行业收入比重大

电影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各大院线。电影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告,两者相互依存。不论是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的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广告收入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

4.无形性

电影行业产品价值存在所依赖的终极品质是无形的,他们只是借助物质载体来表达意向。观众看电影是一种信息的消费,是精神上、文化上、无形的消费,很难去判断文化产品的价值高低,只能以市场受众的反应来间接判断商品的价值。而且由于文化商品的无形性,并不因为消费行为而有所损坏,一些优秀的文化产品价值并不随着时间推移而减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