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夏洛特》作者大卫·冯金诺斯与夏洛特自画像 一位作家跨越八年的追寻, 以梦幻般的诗小说重现女画家的惊人才华。 一个女人以血作墨的传奇, 虽然生时已死,她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11月底的时候,微信君给大家推送了一篇关于新书《夏洛特》的文章《虽生时已死,她却是真正的获救者》(点击粗体字标题可阅读)。当时很多读者给微信君发来留言说,要不是看了那篇文章,还真不知道这本书是讲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位传奇的女画家。 正如法国《读书》杂志所点评的: 《夏洛特》再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她曾是内敛寡言的女孩、才华横溢的少女、激情澎湃的情人、饱受折磨却笔耕不辍的艺术家… 作者大卫·冯金诺斯则通过“宛如在钢索上表演”一般的散文诗化的文体尝试,在长达八年实地重访的基础上,再现了早夭于纳粹集中营的夏洛特的惊人才华。 冯金诺斯在书中有描述看到夏洛特画作那一瞬间的感受: 在我身旁的朋友问我:怎么样,你喜欢吗? 我无法回答。 我沉浸在自己的情绪,说不了话来。 她大概会以为我不感兴趣。 但实际上。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对读者来说,要被一位原本籍籍无名的陌生画家的作品打动,进而去了解画作背后的画家,除了更多、反复地去看她的作品,去阅读相关的文字,还能怎样呢? 今天,我们准备了一篇评论,几段书摘,几幅画作,希望能帮助您更多了解画家夏洛特,了解小说《夏洛特》,了解那一段历史阴影下普通人的无常命运。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戳文末“阅读原文”到译文的微店购买本书,本期将附赠精美夏洛特画作明信片一套。 不是所有悲剧都有原因 文|姚瑶 原发于豆瓣,作者豆瓣id:yaoyaovagrancy - 声明:感谢授权刊发,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 说实话,在翻开大卫·冯金诺斯的《夏洛特》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曾有这样一位女画家的存在。我没有看过她风格强烈的画作,也没有听闻过她的传奇,甚至在我一口气读完这部诗体小说时,依旧怀疑这一切或许是作者有意混淆真假的杜撰。 作者在行文中曾不止一次突如其来变换叙述视角,将时空从阴霾密布的二战拉回现代,将自己放诸读者眼前,成为向导,领着进到字里行间的每一个人前去回溯夏洛特这个女人的生平。多么可疑,不是么?
所以,在阅读完毕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求证史实。我把搜索页面刷刷地翻过去,找到了,又没找到。我找到了这位被称作“艺术界安妮”的女画家,但除了几篇有关其生平的枯燥论文和寥寥画作之外,我无法得到更多。网络上看到的那些个人风格浓烈、充满了扭曲与狂热的画作,正是冯金诺斯这本《夏洛特》的插图。 有时,越是简洁,越是留白,就越是有力,越是勾人。像《左传》里一句话就记录了一场淋漓尽致的杀伐决断,夏洛特的生平,纵然只有骨干,没有任何多余的血肉,也足够在作家的心里幻化成一段跌宕起伏的个人史诗。
所以,冯金诺斯干脆选择了诗歌的形式作为载体,来撰写这位传奇女画家的生平。如果说,真能有一种文字的表达能够与绘画艺术高度契合,能够将所有的激情与压抑表达到极致,那么恐怕就只有诗歌能够做到。一行一行毫无废话的叙述,像电影胶片般一帧一帧飞速推进的命运,让我在打开这故事之后,就无法中途退场,必须一口气奔向终点,而这飞奔向宿命的过程,像是头上压着千斤积雨云,暴风雨迟迟不落,空气黏稠,潮湿而闷热。 这喘不过气的紧迫感,是文字本身带来的阅读体验,也是夏洛特一幅幅画作所携带的气质,更是夏洛特短暂人生的全部底色。 敏感的,神经质的,呼吸困难的,最后,自然是悲剧的。
然而,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女人的传奇人生与旷世悲歌呢?我们能够找到的研究资料,无外乎是将夏洛特的个人遭遇同纳粹横行的时代背景紧紧贴合在一起,是种族灭绝迫使犹太人远离故土、流离失所,是战争导致骨肉分离、天人永隔,是罪恶的熔炉集中营用毒气结果了这本可能成为画坛天才的女人,这些悲剧人物的生后事,也和《安妮日记》差不多,作品被发现,被打上二战的标签,被展览,被祭奠,被遗忘在历史尘埃里。可是,一个人的命运悲剧,我们真的能够为此找到如此合理而冠冕堂皇的解释吗?是否把夏洛特放到太平盛世,她就能够名利双收,安度天年? 显然,冯金诺斯并不这么想。
虽然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贯穿夏洛特的一生,但冯金诺斯没有回避,也没有刻意强化,时代只是时代,夏洛特只是恰好出生在了那个时代而已。那么他强调的是什么呢?是“自杀”。这大概是全书里唯一被大写的两个字。笼罩夏洛特一生的乌云,就是自杀。 她的家族里,几乎人人都自杀,她的母亲,她的姨妈,她的外婆,甚至数不完的远亲,他们投水,他们跳楼,他们以各种各样纵身一跃的方式离开世界,他们厌弃这个世界,毫无留恋,血液里流淌无法被理解的冷漠。
在夏洛特看来,自杀仿佛就是人生的必然归宿,她相信自己也会自杀,虽然她从未动过这念头,但她决心要在自杀之前完成自己的作品。她没日没夜的画,没日没夜的写,用毫无章法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人生。最终,她在与命运的争分夺秒中完成了自己的活着的使命,从容走进了集中营。 我们必须注意到,在她没有完成作品前,差点被抓进集中营,她根本不畏惧战争所带来的一切毁灭,或者说是想都没有想过,她只是担心完不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当陌生士兵放了她时,她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感激,她庆幸的也并非苟活下来,她唯一具有的,只是快点再快一点去工作的紧迫感。 虽然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夏洛特在那一刻到底在想些什么,但冯金诺斯写下了他所理解的夏洛特。这个让他感兴趣的夏洛特,这个让他遍寻她走过的每一寸土地的夏洛特,身上没有犹太人与纳粹的标签,她只是个不快乐、神经质、自我封闭、纯粹又脆弱的少女,到死,都是少女。
就像俄狄浦斯躲不开”弑父娶母“的诅咒,夏洛特也同样躲不开自己的命运。死亡像一首悲壮的交响曲,从她还未出生就奏响了前奏,她孤僻,她不快乐,她不满足,她无法喜欢上这个世界,即使她在那么多人都向往的南法度过了那么多别人眼中的好时光。冯金诺斯听懂了这段交响,才写下了这段传奇。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生来就是不快乐的,有些人生来就是要去完成某些事情的,就像梵高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海明威打飞了自己的半个脑袋,没有必要去为他们的不幸寻找原因,那个原因,就是他们自身。 或许正因如此,我才喜欢上了冯金诺斯笔下的夏洛特,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只因她眼中的世界,与别人都不同。读完小说,再仔细看看她的画,就懂了。
(完) 姚瑶: 作家、翻译、独立摄影师。《ONE·一个》APP人气作者,最金句作者。 著有《天冷就回来》《末日之前没有想念》等。译有《初恋那些事儿》《我和狗狗一起活下来》《像本这样的朋友》。 微博:@姚瑶vagrancy 《夏洛特》 冯金诺斯以梦幻般的诗小说书写了夏洛特惊人的艺术才能和不幸的一生。 主线记录夏洛特沉湎幻想的童年、醉心艺术的少女时代、燃尽激情的爱情、灵感迸发的创作和在纳粹阴影下注定走向悲剧的命运; 副线则是作者本人对女画家生命轨迹的追寻,柏林--南法--阿姆斯特丹。 他重新站上夏洛特人生的每一个中途站,与见证者的后代交谈,他仿佛夏洛特的兄长、情人、儿子,将她从死亡与遗忘里拖出,重新来到我们中间…… 我们在上海译文的微店 为大家奉上大卫·冯金诺斯的新书 《夏洛特》 [法] 大卫·冯金诺斯 著 吕如羽 译 2015年11月出版 定价:38元 生活给她甜蜜,有如刀割的甜蜜。 她可以讲话,做梦,歌唱, 写作,创作,死亡。 但只有这一刻,所有痛苦都值得。 & 夏洛特画作明信片一套(4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