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渔猎习俗

 梦泽赤子 2015-12-14


渔猎习俗

    来源:网络         2014-12-10 16:04:55浏览 14次      评论0条     字体: 大   中   小

  下卡,与下钩逮鱼基本相同。卡,也属饵延绳钩。用毛竹做成卡棒,下时卡棒被弯成弓形夹入诱饵,再用芦苇套套住其端部,当鱼吞食时,卡棒弹开,撑住鱼嘴而被捕获。

         三至六月间,傍晚,撑小舟载7筐卡,向稀草或草地与明水交界处,一人划船徐行,一人将装好饵的卡依次投入水中。卡中装饵,大卡、中卡用熟玉米、大麦和萝卜螺(薄皮螺蛳),小卡一般装虾、大麦和面团。翌晨,收卡起鱼。所逮为鲤、鲫、鳊和赤眼鳟(俗称马郎鱼)等。

  猎鸭猎雁。“八月十五雁门开”,中秋之后,候鸟陆续从北方飞来。旧时,枪帮渔民打猎开始了,而且见啥打啥。猎鸭,主要是枪打和网捕。网捕野鸭,所用的网网眼是有松紧性的,大小刚好钻进鸭头,上有浮子,下有坠子,一般宽约1.5米,长30至50米。下网为初冬封湖时,白天看好地方,在西北风吹开薄凌有稀拉的絋的湖面张网,网下在离水皮儿60公分处,呈桥拱形。野鸭觅食,喜扎猛子,发现爱吃的菱子絋、麦黄絋,极贪口,一猛子扎下去,狠吃一气,实在憋不住才急急凫上来,于是头就钻进网眼里,想退,脖子上的毛卡住;想上,越窜逮得越牢。若逮得多,群鸭扑楞乱窜,将网拧成绳状,远看一道黑杠。打鸭打雁,所用工具一只鸭镏和一杆或两杆鸭枪。鸭镏,又称枪镏,又小又矮又轻,离水皮儿一扎高。镏的后一横梁是活的,下推时横木卡上,在船上摇棹时,横梁木移前,好趴着。后艄边上有小木轴,用以扣上弯形似胳膊样儿的棹,摇橹似地摇行。后艄还挖成弧形状,以便封湖时,镏下绑篙,在冰上推行。鸭枪,俗称“大抬杆”,枪长3米左右,枪管或为八棱形,或为圆形。八棱形为旧式,上细下粗,铁匠打制的;圆形的为无缝钢管。筒径五六厘米。如果管上“都噜坠”药弹,射程为8里,3里内指哪儿打哪儿。射出的铁沙子呈扇形扫盖过去。抗战时期,游击队曾用大抬杆打击敌人,日本侵略军惊骇地称为“新式武器”。另外,还有用牛皮做的火药葫芦,点火用的五月端五前打下的蒲棒,以及从肩到脚粘合一块不透水的胶皮水衩。打鸭,十几只鸭镏组成鸭场,有一人负责,称“火头”,由他选定破凌猎鸭的地点,猎鸭时由他发布 “夹火”、“打”的号令。打鸭,一般为过午和晚上。中午12点前打鸭,会把鸭打散;过午打,散了还会成群且再来。打雁,则必须在晚上。因为白天湖里尽人,雁只有到别处休息,晚上来湖里吃食睡觉。有时是在陆上吃麦苗,到水库饮水。猎人熟悉这些飞禽,哪些是爱吃絋的水毛鸭子,哪些是在涯上吃麦苗草种来湖里“涮嘴”的干毛鸭子;知道它们喜欢落那块水面絋窝儿;知道有动静时,干毛鸭跳起就飞,水毛鸭要先钻入水中一会儿再飞。从头年阴历的八月末到第二年的二月里,在无月或新月星光稀寥的夜,因水在夜里是亮亮的,渔民全身裹上白布,给小船也披上白布,便可与湖水融为一色了。棹扣要上油,怕有声。猎人还要俯下身,半侧卧在小船上一只手棹着,枪口离开水皮儿尺许。天黑,全靠耳朵听,悄悄接近飞禽栖息之地。因为野鸭子睡时都把脖子别在翅膀下,所以猎鸭点枪时不必罩着,火光一照,鸭群中老鸭,警觉性高,叫一声,其他鸭子才惊惶地从翅下伸出头逃跑。就在它们刚飞离水皮之际,渔民再开枪。这时机正好,若不飞半隐水中,中弹率小,若飞太高,命中亦少。打雁亦如此。但因为雁有站岗的,所以不能有亮,点枪时必须用手罩住不漏出光亮才行。雁发觉有动静,叨小雁,邻走时“哼……”拉长秧叫一声,就走。在“哼”完就走时,猎人开枪正是时机,此时是能打就打,够不上打就算。老鹳,要走时,头向腿间一磕,就开了。天鹅,则一伸头便是要走。旧时,猎鸭渔民一枪最多能打三四十只雁,或一百多只孤鸭,或七八只天鹅。

  罱帮,旧时家底子薄,捕鱼工具简陋。一把罱一把叉,一只小舟七八尺长,便是一个家。因此捕鱼多是集体协力劳作,也多是小打小闹,旧时鱼又便宜,七八斤乌鳢换不得一斤高粱,仅糊口而已。罱帮,一般冬、春、秋罱鱼;三四月里用叉和大罩逮鱼;六至九月,采莲、打鸡头、摘菱角、抹草种子;冰雪封湖后,砸凌起草、破凌逮鱼。

  罱鱼,有多种。最好时机为冬秋和早春时节,此时水冷,鱼儿不欢,蛰伏水下,好罱。罱帮人棹了小船,男人船头张罱,女人在后棹船,中舱前放一梭布板,板面向前倾斜,罱来的鱼虾松抖其上,鱼虾一跳便滑入舱内。这样的数十只或百余只罱鱼船,在湖面上排成雁阵般弯弯长队,渐渐拢为圈围形式的罱捕,称“围罱”。“砰星”,亦称罱星。摇船湖中,先用扁叉在水中乱扔,惊鱼,并注意观察鱼星(鱼呼吸冒出水面的水泡),然后再用罱逮。砰星一般在春秋季里。罱签子,为冬季的捕捞。先选择比较安静的深水湖面,每隔约10米插一根苇杆,共插百余根。苇杆,便是“签子”。然后,每日在签子的一侧罱一网,久之,罱网处便形成一个坑凹,鱼怕冷常躲在坑内,所以每次罱捕都有收获。罱闸子,需选在河道或水域的交汇处,用箔拦截,留出一个口门,渔民在口门处张罱,逮那些企图越过闸口的鱼。罱网的主要捕捞对象是鲫鱼,其次为鲤鱼、鲂鱼、鳜鱼、黄颡等。

  叉鱼,用叉,叉又分为两种,一种扁叉,一种圆叉。圆叉,叉静止不动的鱼;扁叉,叉游动的鱼。立夏十几天后,是倒活头窝。活头,即乌鳢的俗称,又俗称黑鱼、乌鱼等。此时,是利用乌鳢繁殖期有以水草营巢并护卵护幼之本能,乘它“洒籽儿”(即下卵)后看窝子的机会,看准它守窝子的地方,用圆叉逮。五至八月间,叉鱼则称“敲星”,在船头放一木板用脚乱踩,发生“沓沓”声响,鱼多,一听响,在湖底乱钻。此时水面便“起星”(冒小水泡)。看着“星”起的方向,摔出鱼叉,便可十拿九稳地逮住鱼。

  砸凌起草和破凌逮鱼,是在十一月至一月间。涯上人出本钱制箔、敬大王,渔民出力起草逮鱼。所获鱼、草之利,渔民得百分之四十。起草逮鱼之前,要敬大王。领着起草逮鱼的叫“草头”,因起草逮鱼需用箔围起箔塘子,故又称“箔头”。箔头领着众人在供有“大王”的案前,捻香,磕头,烧黄元金帛,放鞭炮。敬过“大王”,起草逮鱼开始,用篙量着,或30篙、或40 篙见方,四四方方插箔于这块草。然后逐渐插成“回”字套“回”字的箔塘子,插箔后,“推皮根”,即起菰蒋草,用“个”字形的钐推割。此时的草,软而韧,故称“皮根”。然后,“搭皮根”,把割好的草,一搭儿一搭儿搭起来,搭如竹筏子样儿,撑着出箔塘。起草后,在箔塘各角上,下上逮鱼的“旋子”。“回”字套 “回”的箔塘所围的圈,越来越小,最后把鱼赶到小圈中,进行捕捞。逮鱼,除倒“旋子”,主要用罱和叉。如果把黄丈鱼赶到小圈中,鱼就起疯了。还有一种朱红鱼,头尖,半个尾巴红,形如海中的小鲭鱼,此鱼渔民称“神鱼”,言其会飞;若遇此种鱼,便兆有大风将临。所逮鱼,上层水里逮鲢、鳊、鳙、黄丈,下层絋窝儿里逮鲫、鲤、鳢等。起草,40篙见方的一块约起六七万斤。


湖南渔猎农牧习俗:打 猎

    来源:网络         2014-12-10 16:07:13浏览 3次      评论0条     字体: 大   中   小

   湖南省内,除了洞庭湖区以外,丘陵区,尤其是山区,山岭甚多,诸如骑岭山、五盖山、八面山,山峦重叠,山林密处,野生动物很多。因而,自古以来,打猎之风很浓。打猎,一般分群体打猎与个人打猎。群体打猎有明显的分工固定的分配方式。打猎队伍一般分为 “跟脚印”、“起山”和“守堂口”。

    “跟脚印”的猎人,往往是有经验的猎人或铳手,根据脚印能识别鸟兽等野生动物的类别、隐藏地点与距离,跟着脚印寻觅驱赶或用鸟铳击毙之:“赶山”的猎人往往是一些体质好而打猎技术尚不精的青壮年,其职责是在困野兽的山上漫山呐喊,以胁迫野兽从“堂口”中出来;“守堂口”的铳手则手持铳,凭着丰富经验,选准并隐藏在“堂口”附近,俟野兽过“堂口”时迅速而准确地击毙之。猎人对猎物的分配是友善的且基本上是固定的。

  开铳毙兽者,得兽头及一条“糜肉”;跟脚印”者得一条“糜肉”;猎狗得全部内脏;余下部分按人头点数,每人一份,即使是打死兽才赶到,或在路上遇到打猎队伍的人也可分得一份,谓之“和睦肉”。此俗沿袭至今。个体打猎以“打鸟”、“放侠”、“放吊”为主。“打鸟”是用鸟铳击毙较大的鸟类;“放铗”、“发吊” 是将“铁铗”或“吊”放在堂口上,或放在山中猎人选中的任何一处。野兽踩上“铗”或“吊”,叫“发铗”,“发吊”。所获猎物,一般独得,也有分给同行者,但不能将获得的野兽肉送给传授技术给自己的师傅。没有放铗、放吊者,不能起早去收取猎物,否则收取“不义之物”,既遭谴责,也不吉利。所以,不放铗、放吊者去私取猎物者甚少。此俗也沿袭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