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滥打“吊瓶”的危害

 西域居士008 2015-12-14
        吊瓶族,是指那些本不需要打吊针却非坚持打吊针的患者人所共知,感冒发烧打针吃药能尽快恢复健康,但是打针您可别变成“吊瓶族”。什么叫“吊瓶族”呢?《新民晚报》解释说,就是那些本不需要打吊针却非坚持打吊针的患者。报道提示说,一些患者往往因为嫌味苦不愿意吃药片,稍微有些感冒发烧就要吊瓶。但是,这种选择其实是个冒险。因为吊水直接接触血液,虽然起效快,作用直接,但是身体对于这些药物是不设防的,一旦发生过敏和药物反应,将致死或者致残。因此医生建议说,不要迷信吊瓶,还是要遵医嘱,实事求是地用药打针。
目前,滥打“吊瓶”之风在我国城乡各地兴起。
         国内外一些“知名的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途径时,要遵循“可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的原则。有些时候生病了,不想打针但医生逼着打,十个有九个半都会打吊针,医生的财产丰厚了,人们的身体垮了,慢慢地变成吊瓶族。
         滥打“吊瓶”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其“罪魁祸首”是药液中的微粒。据研究:1毫升青霉素加5%葡萄糖药液中有粒径2~16微米的颗粒542个。1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的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含20多万个有害微粒。可想而知,如果滥打“吊瓶”就会使补液中的有害微粒大量进入人体。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肝、肺、脑、肾、肌肉、皮肤等的毛细血管中。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内肉芽肿、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堆积造成小血管栓塞,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及炎症。“吊瓶”中的大量微粒与制药工艺、药瓶清洗、药塞质量,临床操作环境及操作污染、合并药物及输液器污染有关。打“吊瓶”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当时不引人注意的。希望医生不要为病人滥打“吊瓶”。病人更不要要求医生为其打“吊瓶”。

相关报道

       时下高温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延长了工作时间,记者到几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发现,门诊量确实有所增加,尤其是挂吊针的人数惊人,几乎家家医院和卫生中心都是人满为患。而一些稍微有点发烧的居民也要求挂吊针。医学专家告诫人们,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稍微有点感冒发烧或者不舒服就送去医院挂上吊针、静脉补液治疗,不但不是首选,相反却是一个冒险。
阿婆双手布满针眼
昨天早上6时不到,就有170多位市民来到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大厅挂吊针。记者在与病人的交谈中得知,80%的求诊者是这里的“常客”,有些老人已经形成每天挂吊针的习惯。他们觉得吊针不但是一种治疗,也是在补充营养。一位80岁的阿婆对记者说,她每天都要来吊一瓶药水,吊了就舒服,不吊一天都熬不过去。由于长期吊水,阿婆的双手布满针眼,血管几乎看不到。两个护士都没能将针头扎进去,最后还是由护士长出面,才“一针见血”。
护士长对记者说,来吊针的病人都非常有主张,不给吊有的还发脾气,他们都认为吊针了就好得快。
药苦难咽拒绝吃药
在儿童诊疗室里,同样也是人满为患。一位身体不舒服有些咳嗽的孩子因为怕吃药、嫌药苦难咽拒绝吃药。而孩子母亲想孩子快点好转,也在恳求医生吊瓶。在场的医生告诉她,9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因此应该对症吃药。咳嗽就吃一些咳嗽药,不主张“吊抗生素”作为常规用药。但是这位母亲根本听不进,还是缠住医生,直到医生不得已开了吊水单才满意。
长桥社区卫生中心副主任医生俞群告诉记者,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吊水由于直接接触血液,更会有一定比例的输液反应。所以能够不挂水治疗的,尽量采取口服或者肌肉注射的方式。那种吊水能够增快疗效的习惯性的观念应该抛弃。
她还建议病人在暑期的时候服用中药,对防治疾病也是很有效的。记者为此还采访了医学专家,他们也都认为静脉补液等抗生素治疗方式虽然起效快、作用直接,但身体对这些药物是不设防的,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和药物反应,将致死或致残。针对现在许多病人都在给自己“看病”,自做主张,医生们还叮咛,不要过分相信自己,也不要迷信“吊瓶”,有病还是多听听医生的,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用药打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