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标准,不仅有甄别、监控、鉴定等功能,更有诊断、导向、激励等作用;故而,教学评价成为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效、促进师生发展、助推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所以,重建评价标准、搞好教学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评价客体的复杂性和评价主体所依据的价值的多元性,好课标准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带来课堂评价的众说纷纭、五花八门。但在差异中又有共性,抓住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制定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还是可能的、可行的。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笔者以为,审视课堂优劣,确立评价体系,应主要分析以下四项指标: 一、教学目标 1、科学:体现课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三维”有机整合,建立在学生努力可达成的高度。2、具体:采用外显行为目标或绩效表现目标,有可测性。3、明确:通过新课导入、课堂小结等途径加以说明。4、落实:整个教学过程紧扣目标,并达成这个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应为学生创设有效学习的条件与氛围,切实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情意的积极发展。 1、教学组织有序:从学生的准备状态出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的教学规律,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活动,推进教学发展进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 2、以“问题”为主线:把握学生固有知识、固有态度与新现象、新事物的矛盾,并精心设计追问,引导学生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真正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点点拨、讲解或演示、指导的,是带有普遍性且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难点,辅助学生跨越障碍,再激发出新的问题。 3、资源充足,利用适宜。 ⑴开发素材性资源。①陈述性知识以教材为主,恰当调整重组,呈现适切的学习内容:既适应学生基础又兼具挑战性,既适合学生需求又引起强烈兴趣,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贴近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特别是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生长点”;以结构性知识为主,重视知识网络化;②注重程序性知识,教学方式匹配合理,一法为主、兼具多样;恰到好处地融入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 ⑵利用条件性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技术与手段,而首先要选用最方便、最能发挥作用的;媒体的介入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意义。 4、因人施教:关键是能依据学生的种种差异,不断主动地把学生区分为若干或大或小的变化的群体,针对各个群体与个体即时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设计,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5、教学机智:出现意料之外的变数,因势利导,使教学处于一种新的流畅状态;善于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及时采取矫正性措施,实施补偿性教学,使教学进一步走向理性化;妥善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偶发事件),讲究批评艺术。 6、学习评价:采用积极的多样的方式;重在激励、重在引导、重在督促,重在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自主发展;在必要时,实施延迟反馈。 7、基本素质: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中,把关注点始终放在学生的学习上;专业素养过硬,尤其是教态亲切、自然,表达明晰、流畅,板书完整、精美。 应该指出,考察度量教师的作为要以是否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标尺,只要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一切作为不必要甚至无价值的。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的学习表现,即乐学、会学、善学,是观察考量的重点。 1、学生的参与状态 ⑴参与的广度:①参与的全员性,即大多数学生在投入学习活动。②参与的全程性,即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③参与的形式。在集体与个别学习中,感知途径多种,学习方式多样,配合默契。④参与的时空。有足够的自主支配时间和选择机会,参与学还参与教,不仅课内而且延伸到课外。 ⑵参与的深度:①提出、探究的问题,是本质的、深层次的,有意义、有价值的。②回答问题、发表意见、解题思路,有根据、有创意,切中要害、表述明晰;③善于搜集与整理信息、发现知识的规律与联系,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 ⑶参与的品质:①活动与计划的自主性。②参与的目的性,即对内容或问题感兴趣,而非对活动本身;对学习成果或现实意义感兴趣,而非对通过学习可以得到的奖罚。③参与的自觉性,即积极主动参与,而非被动应付;在碰到困难、障碍时,仍能保持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能抵抗干扰和诱惑。 2、学习的交往状态 ⑴师生、生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激励、情感交融,关系民主平等。⑵师生、生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保持多向互动交流,气氛和谐活跃。⑶积极互助,耐心倾听,善于合作(有明确的分工和愉快的协作)。⑷无论对错或如何选择,都能得到同样的关注与回应。 3、学习的思维状态 ⑴打开思想的闸门、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断引发新的思考。⑵善于争辩事实,思维碰撞冲击,迸发灵感火花。⑶敢于提出设想,进行有意的尝试,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多方法地解决问题。⑷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提出建议,共同分享见解,产生心灵共鸣。⑸把猜想和探索而发现的结论作为新的素材,努力寻求新的发现。 4、学习的情意状态 ⑴全神贯注,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⑵在思辨、操作、争论、探究中,跃跃欲试、各尽所能、兴致盎然,展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⑶活动节奏健康、安全,张弛有度、融严肃与活泼于一体。⑷能自我调控,自觉地遵守活动规则,较好地控制情绪状态、克服不良心理、调节不利的思维定势。 三、教学效能 1、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的彻底,得到解决的人数较多。 2、课堂效益。低投入高产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合理,以较少的时空、资源的占有,取得较多的收获。 3、促进或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与区别,能用自己的方式再现新的知识技能,对所学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梳理、归纳、表述,成功地“应用”这一学科知识于新的情境中。 4、引发了继续学习的意愿。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对进一步学习充满渴望和信心,出现了课已完,意未尽的感人场面;带来新的实际问题,启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活动。 四、教学特色 既允许例外也鼓励超越,只要体现出教师的个性特点与风格,有某些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与此时此刻实际密切结合,都应该给与鼓励和支持。 温馨提示:任何评价标准都不能全而统之,都不是唯一不变的;因而,应该允许不同的评价标准并存;同一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课堂应该有不同的解读;评价标准本身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另外,观课评课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包含多种随机变化,在相当程度上要依靠经验、依靠感悟与直觉的工作,只有深入实际,反复尝试,才会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