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古陶瓷脫玻化鉴定的理论和实践

 瓷海一粟 2015-12-15

一、引子

       春節期間一位收藏界的朋友,從客厅吧台上拿起这幅照片(图一),转过身对着在座的朋友們說:“喔,趙無極的神來之筆”,结果闹了个大红脸。照片僅僅是一件洪武釉里紅瓷器(图一)釉层的顯微圖片。在六百年漫長的歲月中,釉面(玻璃體)中的二氧化硅分子联手氧化銅分子,在爭取自由的鬥爭中,朝着它們的自然形態——晶體,掙扎回歸,取得了輝煌成就。這一微觀世界的場景,暴露在200倍鏡頭下,呈現出五彩斑斕的晶花。這與趙無極沒關係,是古陶瓷脫玻化帶給我们的美好享受。  

  [转载]古陶瓷脫玻化鉴定的理论和实践 

                                                                                           
(圖一)洪武釉里紅龍紋盤口瓶釉層的脫玻化晶花

[转载]古陶瓷脫玻化鉴定的理论和实践
(图一)洪武釉里紅龍紋盤口瓶
[转载]古陶瓷脫玻化鉴定的理论和实践
(圖二)永樂青花大盤釉層中的脫玻化晶花


 二、給陶瓷老化分分類

         為了對陶瓷老化有個全面了解,我們有必要給陶瓷老化分分類:

         1、由微生物對古陶瓷整體或局部的侵蝕形成的生物化學老化(筆者

已有專文論述);

         2、由釉面(玻璃體)二氧化硅分子脫玻化形成的物理化學老化;  

         3、由原子衰變形成的原子化學老化,這涉及原子結構,週期過長,應忽略不計。                                              

         4、由人工做舊造成的破壞性老化,不在本文研究範圍。

[转载]古陶瓷脫玻化鉴定的理论和实践
 (圖三)元釉里紅梅瓶釉層的团絮狀脫玻化棉

 

三、陶瓷脫玻化老化的原理

        大家都知道“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這句話。那麼物質是怎樣變化的呢?有沒有規律呢?其實很簡單。這裡舉一個最普通的例子:人們把鐵礦石(氧化鐵)冶煉成鋼鐵(原子鐵),鐵礦石的物質結構發生了變化。但是,鋼鐵會生銹(老化),而锈是什麼呢?是氧化鐵,從物質結構上講,它又回歸到了鐵礦石原有的結構。這是因為氧化鐵是鐵的穩定結構(自然形態),而原子鐵(鋼鐵)是鐵的不穩定結構(非自然形態)。物質從非自然形態回歸到自然形態的變化是必然的。你可以設法延緩它,而無法阻止它。

        陶瓷釉面的老化和鐵必然要生銹是同一個道理。釉面是石英砂(晶體)等物質碾碎加水調製後,施予陶胎上,又經高溫燒製形成的(玻璃體),請注意,這時二氧化硅已由晶體變成玻璃體。玻璃體是二氧化硅的亞穩定形態,分子間存在多餘化學价鍵的應力,它必然要掙脫束縛朝著它的自然形態回歸(就像把人關進監牢裡,他要想盡辦法出來一樣),物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作玻璃體內部的脫玻化反應。

        將釉層燒製成玻璃體只需要幾天到幾個小時,但是脫玻化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據推算一件宋代的瓷器,經過一千年的變化,其脫玻化也只完成10%左右。

[转载]古陶瓷脫玻化鉴定的理论和实践
(圖四)定窯紫金釉鏤空碗釉面脫玻化晶花


 

[转载]古陶瓷脫玻化鉴定的理论和实践
(圖五)宣德青花執壺釉面脫玻化瀰漫形棉


四、脫玻化存在形式和偉大意義

         玻璃态的“硅”脫玻化後形成的是晶體态的“硅”,而這些硅晶體在釉層中是怎樣存在的呢?也就是說,我們如何尋覓這些已脫離玻璃态的硅晶體的踪跡呢?你用100—200放大鏡去觀察瓷器的釉面,你可以發現脫玻化的硅晶體,主要以三種形式存在於釉層之中:

         1、脫玻化晶花。圖一、圖二、圖四所示的即為脫玻化晶花,晶花往往形成在釉面最薄弱的地方,最可能生長的地方是從大的氣泡開始。

         2、脫玻化團絮棉。圖三、圖六、圖八所示的為脫玻化团絮棉,圖六為官窯器有千年之久,其團絮已連綿成片,遍布全身。

         3、脫玻化瀰漫形棉。為圖五、圖七所示。這種形式在永宣、成化器上多有存在,可能与釉面緻密的質量有關。

          當然,同一釉層也存在一種以上的混合狀態。

[转载]古陶瓷脫玻化鉴定的理论和实践
(圖六)官窯粉青釉花觚釉層脫玻化團絮狀棉


      脫玻化棉對古陶瓷具有絕對性意義,因為它改變了釉面的光學性能。光學研究告訴我們,觀察任何物體,我們看到的並不是物體的本身,而是物體反射(日光或燈光)光在我們瞳孔中的成像。常識告訴我們,玻璃反射光是直射光,晶體反射光是散射光和漫射光。好了,剩下的就簡單了。瓷器釉層中的脫玻化棉將來自釉面的光線中的一部分,由直射光變成了散射光和漫射光,俟饩妥兂闪溯峁猓妒牵谖覀兊难壑锌匆姷氖且浑b葆光內斂、浩氣永駐的永樂青花梅瓶。馬未都說過:“家具有包漿,瓷器沒有包漿”,這話看似武斷,其實是正確的。我們在一件漂亮的瓷器上看到的“包漿”,實際上是由漫射光形成的一層誘人的虛幻的葆光。我們稱它為“寶光”吧。以上是脫玻化的偉大作用。時空給古代瓷器帶來的美和價值,脫玻化功不可沒。

[转载]古陶瓷脫玻化鉴定的理论和实践
(图一乙)洪武釉里紅龍紋盤口瓶釉層的脫玻化晶花

[转载]古陶瓷脫玻化鉴定的理论和实践

(图七)成化青花內梵文外番石榴紋盌釉層瀰漫形脫玻化棉
 

(五)脫玻化鑑定

        利用脫玻化晶體指標作為鑑定因子,進行陶瓷新老的定性鑑定,及粗略斷代是可行的,筆者一直在實踐。然而要進行定量計年鑑定則困難很大。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鑑定物的生存環境對樣本脫玻化速度的影響。玻璃體中的硅和晶體中的硅含有的氧原子數量是不同的,因此脫玻化過程一定要有水和空氣的存在,而環境濕度的不同,脫玻化的速度會有很大差別。同樣,環境的溫度、PH值等都會影響脫玻化速率。由於脫玻化存在樣本環境條件差異化問題,這與計算r射線累積量的熱釋光計年法區別很大。但是脫玻化鑑定簡易、直接、無損的優勢,也是熱釋光所不可及的,相信通過科學儀器的進步和廣大古陶瓷收藏、鑑定愛好者的不斷努力,脫玻化鑑定在不久以後,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黃厚坤 2015年5月23日)

 

 [转载]古陶瓷脫玻化鉴定的理论和实践
(圖八)元龍泉香爐釉層脫玻化團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