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史上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园”海昏侯墓的发掘中,出土一副漆器的“孔子屏风”。其表面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对于中国艺术而言,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巨大,无论是佛教造像、敦煌莫高窟,还是山水、文人画之于道家的深远影响,都使得佛道艺术在今天成为显学,而儒 家艺术却很少有人提起。正如巫鸿教授所说: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对儒家美术兴趣的缺乏实在令人吃惊,对艺术中的儒家思想观念的讨论非常罕见,以至使人怀疑儒 家美术是否存在。“
孔子及其创立儒家思想的学说至今依旧影响着中国,犹如基督教之于西方文明一般,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也是思想史、美术史研究上极为特殊的个 案。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不断推崇,使得孔子像即天然带着“圣像”属性,或者说,带有过强的政治目的性。除了尊孔,历朝历代出于不同的目的,反对或攻击儒学者 也不乏其人。由此,孔子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也是两极化的,或是“至圣神明”或是“封建恶魔”。由此也带来了近三千年历史中,孔子像饶有意味的变化。 (现代孔子像) 已知最早的孔子像,是孔子的弟子子贡为表达思念之情,而作有楷木雕刻《孔子夫妇像》,楷木是 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孔林中一种特有的树种,由服丧的子贡带来。孔子于73岁去世后,弟子皆来服丧三年,唯子贡服丧六年,为孔子结庐守墓,《孔子夫妇像》便雕 刻于服丧之时,并在此后成为孔子嫡系后裔传家之宝。但可惜的是子贡所刻原件早已遗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目前存于曲阜孔庙的《孔子夫妇像》为南宋仿制。 (《孔子夫妇楷木像》 像高60厘米 南宋 现藏于曲阜孔庙) 而在绘画上,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鲁国东南东西厢画图”有《孔子弟子图》。因无实物,目前尚不知这是否是最早的孔子像绘画。如果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则基本可以断定为最早的孔子绘画像。 自子贡的孔子夫妇像后,汉代至唐代,石刻、壁画和塑像成为孔子像的主要造像形式。而这其中,大量的汉朝画像石成为已知最早的孔子像实物资料。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封圣,厚葬的风气也为孔子像的留存提供了帮助。 根据以往的记载,孔子的形象基本被定格在高大、慈祥、谦逊这些特征,所有故事题材皆为衬托其“温良恭俭让”的精神气质,而这也是现代所见的孔子像源头,其后的孔子像皆继承了这一精神气质,只是根据不同朝代、场合,在尊崇程度和服饰、礼仪上有所差别。 孔子见老子 东汉 画像石(局部) 武氏祠 孔子见老子 东汉 画像石(局部) 武氏祠 (孔子见老子 东汉 画像石 武氏祠 ) "孔子见老子"是东汉时期画像石最常出现的题材,其中最为著名则是山东嘉祥武梁祠中出土的画像石。在上图的画像石中,老子孔子皆戴高冠,互相躬身,两人之间有一推车小儿,一般认为是项囊。而在其上的飞鸟,据清代学者阮元考据认为,所执之鸟必为斑鸿。因为孔子拜访老子时的身份是史,而据周礼,官吏在正式会晤时需执一只相应的鸟以示身份。 同期东汉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也可以看到这种两个老头一个孩子一只鸟的程式化形象,但是处理的更为随意。显然对于当时的工匠而言,无需刻板的遵循文献,也无需繁复的描述,只要让大家认出这个典故即可。 (和林格尔汉墓 孔子见老子 东汉 壁画) 魏晋南北朝,既是中国分裂动荡时期,同时也是文化艺术最为发达的时代之一。绘画艺术的进步促进了孔子像变革,包括顾恺之在内,诸多画家都曾以孔子像 为题材进行创作,可惜至今并未有实物留存。佛道玄学的崛起,让儒家文化进入短暂低潮期,画像石亦难觅踪影,绘画题材也以佛道、竹林七贤等内容为主。不过, 好处是,这也让儒家绘画作品在不知不觉中汲取借鉴了佛教造像与道教神像的特色。 到隋唐之际,隋朝由于皇帝的自身经历,虽然在治国上推崇儒教,但骨子里还是以“我兴佛法”的态度为主,隋朝名士士谦在回答三教优劣时说:“佛,日 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基本可以代表当时统治阶级对三者的地位排序,所以此时既没有任何对孔子的祭祀,更谈不上孔子及其弟子的图像创作。 而后,唐朝对儒学、孔子的尊崇则达到了新的高峰,唐玄宗时期更是封孔子为“文宣王”,冕服孔子像的形制正式诞生。儒学虽然达不到汉朝时独大的地位,但毕竟也是社会文化的主导,正是在此时诞生了孔子的“标准像”。 根据文献,东晋的顾恺之和唐代的吴道子都有孔子题材的作品创作,这些创作为后世的再创作提供了蓝本,并成为后世认知孔子形象依据。传为吴道子所绘的“先师孔子行教像”,是历代引用和模仿最多的、影响最大的孔子图像之一。此块“先师孔子行教像”现藏于孔府,上刻“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师表万世”并于左下题“唐吴道子笔”。画面中的孔子宽衣博带,腰配长剑,神态恭谦,成为后世孔子像创作的蓝本,直至今人所绘孔的子像都可以从这张画中找到影子。 先师孔子行教像(拓片) 传 唐 吴道子 原碑藏于孔府 宋元之际,中国绘画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巅峰时期,在继“文宣王”之后,宋真宗先后册封孔子为“宣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及至需继承汉文化以巩固 统治地位的元朝,更是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社会濒于崩溃,此时的儒家思想成为支配整个社会的文化规范,在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推 动下,越来越多的画家加入孔子像这一题材的绘制。 同时,民间关于孔子相貌的“七陋”说也逐渐形成,成为后世肖像类孔子像的标准之一。所谓“七陋”即“七窍之陋”:眼露白,耳露轮,口露齿,鼻露孔。 七窍豁露,不甚美观,所以七露又写作七陋 。自晋唐以来,以绢、纸作为画布直接手绘的孔子像增多,但因材料本身不易于保存,流传到现代的少之又少。今天能见到最早的手绘孔子像, 即马远的《孔子像》,作为南宋画院画家,马远向以山水为人称道,与夏圭并称“马夏”,创水墨苍劲一派,花鸟人物亦是其擅长。此件画像中,孔子依旧沿用了长 袍垂手,神情肃穆这一标准,并带有宋画重神韵而写意的整体风格,突破前任范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随后,随着版画技术的普及,孔子圣迹图等一系列反映孔子言行的连环画开始流传。 (马远 《孔子像》 宋 绢本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清时,孔子重回“圣人”、“先师”,不再是文宣王,自唐朝始的冕服孔子像被官方取消,并在太庙中重新以牌位的形式祭拜。然而这并不代表儒家式微, 明清时对孔子的崇拜和信仰已经深深扎根于社会,并成为道德与伦理的典范。神话神仙似得孔子在官方语境下消失,只在民间还保留着供奉的习俗。 孔子像的形式亦继承前朝形制,并没有任何大的发展突破,依旧按照“七陋”的特征进行创作。此时,更多的艺术家开始以“三教像”为题材创作出诸多佳 作,并形成释、道、儒的排位方式。出于中国画对道教的天然亲和,艺术家往往对老子较为侧重,孔子更多以慈眉善目的老人形象出现,神态衣着更似现实中人,而 佛道则如神仙中人般。 (《三教图》 明 丁云鹏 纸本设色 京故宫博物院藏) 距离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千年,我们没法探寻那个犹如“丧家之犬”而郁郁不得志的教师的具体面容,但在时空交会中,这副面容在不同朝代以不同面貌跟帝王、神灵、圣人的身份交织在一起,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个复杂的视觉图像。 (曲阜孔庙大成殿 孔子像) (作者:秦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