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芈月传》你知道义渠君,却不知道义渠国就在宁县2015-12-12 宁县微生活
过去一些史学家常把祖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通称戎狄,所以也把义渠戎笼统地称为戎狄后裔。其实狄和戎是有区别的。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四章第一节云:“【狄族原是鬼方的分支】,他们活动在今陕西和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内蒙古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而【义渠戎】也是【西戎后裔】的一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见《中国上古史演义》)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归西王母国管辖。商代,他们与居住在陇东和北方的狄族后裔獯育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后来又同居住在豳地的商属先周部落(姬姓)经常发生冲突,不断蚕食其领土。那时,义渠已是一个有君主的部落方国,趁先周部落力弱,逐渐将部族从西北边远地区向陇东迁移。而其他羌戎则分散居住在今甘肃、青海等广大地区,尤以大夏河草原最为集中。后来——支成为党项羌,于唐代建立了西夏王朝,另一支发展成为吐蕃族,即现在的藏族。义渠戎由于接受中原文化较早较多,社会制度迅速由原始社会向奴制社会转变。他们在陇东地区同狄族和先周姬氏部落杂居,并各自建有方国,互相磨擦与争斗。文王末年,姜太公曾派使臣南宫适出使义渠,义渠国王送骇(难驯的马)、鸡和犀,文王又将这些东西献给纣王。由于义渠同周族相处关系较为和谐亲密,而猃狁(獯育之后)同商周对立,所以每次战争后,猃狁失败逃走,而义渠趁机内迁。这样,义渠部落就逐渐占据了大原地区(即今镇原、庆阳、宁县等地)。再加上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富,畜牧业得到空前发展,义渠人口也大量增加,由游牧开始定居。同时,他们在同周族的杂居中,不断学习周遗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学习周族文化,并效仿周人建立城堡和村落,从而发展成为区别于其他羌戎的义渠族。【义渠戎在未占据大原之前并不以义渠为名,只是在进入今董志原,将首府放在义渠(今为宁县焦村乡西沟村)后,人们才称为义渠戎,并将他们建立的国家称为义渠国。】
大约在夏末,义渠戎从固原草原进入陇东。周人南迁后,陇东地区全部被狄人占领。【义渠】、【彭卢】、【郁郅】等羌戎便成为狄人掠夺的对象。义渠诸戎为了生存,暂归服于狄人猃狁。商武乙时代,季历在商朝的支持下,于武乙三十五年大动干戈,“伐西落鬼戎,浮十二翟王”。这里所说的鬼戎、翟王,即指鬼方后裔猃狁。同时,季历又对义渠用兵。《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年,【季历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商文丁和武丁时期,季历和商朝继续向戎狄用兵,都取得了胜利,迫使【鬼方远移蒙古草原】,义渠等戎则臣服于商周。西周王朝建立后,武王命【西戎驻泾、洛二河北】。“穆王时,戎狄不贡”,穆王便亲率兵讨伐,并迁【戎于大原(即今庆阳、固原地区)】。这里所指之戎即包括义渠在内。懿王时,猃狁趁王室衰败,南下侵扰。此后,戎狄两族在庆阳交错居住,同西周王朝时战时和。孝王时,命申侯伐西戎,西戎兵败来献马求和。夷王时,命号公率六师伐大原之戎,获马千匹。厉王时,西戎杀周大夫秦仲。宣王五年尹吉甫伐猃狁于太原,猃狁大败北逃朔方。此后,太原只余西戎。宣王三十六年,王伐羌戎,兵败。宣王三十九至四十年,宣王料民于大原。他采取安抚的政策,将【五戎安置于大原地】,五戎之中唯义渠居今董志原中心及东南部泾水之北。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富,宜耕宜牧,所以力量也最强大。在它的【西边和北边是彭卢戎(今镇原彭阳和庆阳彭原)】,【再北是郁郅戎(今庆阳、环县、合水)】,【再北是朐衍戎(今宁夏盐池)】,【西南是乌氏戎(今泾川、灵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