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有客人来广州,我常会陪他们去陈家祠民俗博物馆看看,因为那里集中展示了广州的传统民间工艺——“三雕一彩”(玉雕,牙雕,木雕,广彩)和较典型的民居建筑,可以使外地人在短时间里对岭南文化,广府风俗有个大概的了解。



不过,我最欣赏和乐意向客人推荐的却是馆内的万兆泉“广州百年风情”雕塑展。“三雕一彩”属于“过去的艺术”,这些传统技艺如今后继乏人,创新的东西很少,看来看去内容没啥变化了。而万兆泉的“广州风情”雕塑作品,却是在传统的广东“石湾公仔”艺术上融入了现代雕塑的理念,技巧,有所发展,创新。在创作内容上也选择一个很合适的切入点——几十年前老广州人的生活。这在五十多岁以上的人群中很能引起儿时的记忆和共鸣,在没有过这些生活经历的年轻人中有好奇感,在外地游客中有不同风俗习惯的新鲜感。

现在这组“广州风情”雕塑许多已经成为了广州市雕塑公园和上下九步行街、和各景区等处的大型景点雕塑,外地游客更是喜欢与这些有着浓郁老广州气息的雕塑合影留念,作为“广州一游”的最佳标志。现在这组雕塑还被做成了礼品和旅游纪念品,深受欢迎。


人们大多不知道,这些作品竟都出自一名从未上过专业院校的民间雕塑家万兆泉之手。作者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广州西关,那里是老广州传统民俗积淀最浓厚的地方。切身的生活经历,使他创作的“广州百年风情”系列雕塑有了厚实的根基与丰富的源泉。
陈家祠内展出的作品是一组镶嵌在木板上的泥塑,极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最典型的广州传统民俗风情。每件作品还配有一首用广州方言写的诗歌,这些诗歌出自著名漫画家廖冰兄的儿子廖陵思先生之手,写的风趣幽默,所用方言与雕塑相配,堪称“珠联璧合”之绝配,看后令人忍俊不禁。不过,这些方言诗一定得用广州话念,才能读得通,理解得了,外地人就只能半猜半解了。

我的少年时代在市一中上学,附近就是老西关区域,是经常路过,嬉戏的地方。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民俗风情,车夫、小贩、顽童等人物形象,印象仍旧很深。
记得直到七十年代前,西关市民的许多生活习惯还和民国时期差不多。很多人仍住在古老的西关大屋,家门装着既通风又防盗的“趟栊”,小孩子喜欢在上攀爬嬉戏。街上也有人叫“鸡公榄”、炒田螺,老人家喜欢穿宽松,刚过膝的牛头裤,跨拉着木屐穿街过巷。码头,车站旁拉板车,扛大包的
“咕哩”(苦力),往往是大人们教训小孩的话由;“不好好读书,长大就去当“咕哩”吧!”。“剃头匠”和老顾客的关系往往是一辈子的……。


如今看到这组夸张、诙谐、俏皮又生动活泼的雕塑,仿佛觉得时光倒流,又回到消失已久的那些旧街小巷,再闻挑担叫卖,木屐声声……。亲切!感叹!赞赏!……这种感觉是发自内心的。

说实话,以前我对雕塑艺术并不太喜欢,因为从小在寺庙里看到过太多的菩萨观音,金刚罗汉……不是千篇一律,表情呆板就是凶神恶煞,怪异费解,很难让人有亲切感。后来街头上有了许多现代雕塑,许多也是莫名的抽象,往往成为百姓们调侃的话由。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离现实生活太远了吧。
后来见了佛山的“石湾公仔”才改变了我的看法,原来,中国的雕塑艺术还有许多精华东西在民间而不是在庙堂。
“石湾公仔”在中国的陶瓷雕塑史上一直是属于比较另类的,与景德镇为代表的,以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观音佛陀为主的“正统”雕塑不同,它反映的多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题材,难登帝王京畿的殿堂,因此在北方多不为人所识。但也正是因为历史上岭南远离京城,长期属于蛮荒之地,所以石湾陶瓷的艺术创作也少了中原文化和皇家喜好的影响与约束,其风格独树一帜。石湾公仔的特点在于人物造型的夸张,变形,谐趣,重于传神,题材广泛,贴近生活,手法多样,不拘一格。他只是用本地的泥土烧制,质地不像景德镇陶瓷那样洁白细腻,但更能给人一种泥土草根的自然气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万兆泉雕塑正是继承和发展了石湾陶瓷的技艺与风格,使得作品有着强烈的泥土气息和民族风格,特别适合做反映百姓生活的特色题材。像“隔篱饭香”、“倒泻箩蟹”、“肥水不流别人田”等广州人至今仍喜欢使用的地方成语,都被抓住它最细节最有代表性最幽默的那部分表现出来,在万兆泉的捏拿之间成了凝固而传神的雕塑。所以看展览时,不妨深呼吸一下,嘿,空气中果然有泥土的清香!

前两年浙江鲁镇在全国竞选一组鲁迅作品人物雕塑,也选了万兆泉的创作。

“广州百年风情”展览我看过多次,也试图拍过一些照片留作欣赏,但由于室内光线原因,效果并不好。可幸的是,一次偶尔在馆里见到了一本《万兆泉雕塑作品集》,是漫画家廖冰兄题写的书名,印刷装帧都不错,立刻买下。闲时翻看一下,常常不禁哑然失笑,是一种心灵的愉悦。

这组形象生动的雕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岭南文化,广府民俗,感受老广州人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他们乐观,开放,包容的美好天性。可以提示现代“富裕人”从以前“贫穷人”的生活,劳作,处事中得到一些启示,物质并不是幸福的全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幸福不竭的源泉!。因此我将翻拍,摘录一些书中的作品发上博客,以让更多的朋友分享。
1.《吮田螺》
一汉子蹲在一桥凳上,右手正捏着颗田螺噘着嘴猛吮,双眼满意地眯起,左手还紧握一竹杠。
“炒熟田螺两三斤,螺味传来香喷喷。吮几碗唔知饱,食完又去做搬运。”

2《肥水不留外人田》。
“童子三急出如箭,快将粪桶奉上前。勤积肥料禾苗壮,肥水不流别人田。”
3《和味龙虱桂花蝉》。
老广的美食家称号早已驰名全国,娇媚的西关小姐用纤纤玉指挑起龙虱放入樱桃小嘴,轻轻一抿,作千娇百媚状。北方人此时大都会不解,“这带翅膀的小虫有这么好吃吗?”
龙虱游水蝉飞空,潜水飞天个不同。一镬煮熟沿街卖,滋阴补肾显奇功。
4《苦口良药》。
良药苦口能治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因苦口怕良药,不为逆耳拒忠言。
5《牛杂》。
新颖衣装扮娇妍,街市闲逛好逍遥。时髦女郎何所好?美味牛杂醉心田。
6《将军》。
五岁少儿是奇才,车马齐驱杀上来。初生之犊诚可畏,将帅被擒汗满颜。
7《不求人》。
好痕好痕实在痕,背脊呢度最难忍。左抓右抓抓不着,好在有个不求人。
8《落雨大》。
落雨大,水侵街,小姐担伞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衣裙,落车逛街小心行。
9《骨落,骨落》。
将碗放在哽骨孩子的头上,一边用手舂筷子,一边叫喊“骨落,骨落”,以医治骨卡在喉的旧风俗也成了雕塑作品,观者有如在看一出民间喜剧。
从前啃骨唔使医,放碗头上舂筷子。骨落骨落叫不停,落与唔落自己知。
10《走甩屐》。
调皮嬉戏的三个顽童简直就要飞奔起来了,但因跑得太快木屐掉了又一脸狼狈相。
少时开心不知愁,走甩木屐跑前头。呱哒屐声犹在耳,老来追忆乐悠悠。
11《格外留神》。
上课了,私塾先生严肃地闭目诵经,猫儿却在先生的背后追玩其辫,学生无心读书偷偷瞧猫的情景,太有生活情趣和惟妙惟肖了。
之乎者也神倾注,摇头晃脑诵诗书。辫子背后随身荡,猫儿贪玩来回追。
12《千金难买少年穷》
表现的是以前西关黄沙一带有很多米仓,搬运工人拖米入仓时,会有些米撒落在地下。穷人家的小孩子就跟在其后扫些米回家做顿晚饭。
千金难买少年穷,穷则思变志气宏。胯下受辱何所惧,奋跃龙门鱼化龙。

13《量衣》
开风气之先的广州人讲美爱靓也是出了名的,西关的大姑娘们最爱逛的地方便是上下九路、十八甫等地,因为那里的裁缝师傅手艺好,布料花样多。瞧瞧,老裁缝正聚精会神地给这位女子量腰长,女子手执一袭旗袍,可能是选中了这种样式吧。
容貌标致好身材,做件新衫搵人裁。尺寸一定要量准,衣着唔靓无人爱。

14《提神烟》。
剃头师傅好手艺,刀下头颅无不低。嘴上叼口提神烟,跌了落来满头灰。

15《猫猫》。
猫咪咪,猫咪咪,到处搵你知不知。今回只猫走甩绳,下次一定绑紧地。

16《卖荔枝》。
岭南佳果靓荔枝,要数正宗糯米糍。阿姨张口试一试,爽甜肉滑又多汁。

待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