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好书法,一定要搞懂这三个词!

 醉古齋 2015-12-15


当我们在学习书法或研习古人书法的时,总会遇到这三个术语:屋漏痕、锥画沙、折股。许多人看到之后这些词之后,脑瓜仁儿都疼,越看越琢磨越糊涂:到底啥意思呢?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而应当从书法线条所呈现的艺术形态去感悟和理解。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析分析这三个词的来龙去脉!




古代房屋墙壁皆为砖砌

错落有致,凹凸不平

若墙壁漏水

其下行痕迹必然是顺墙壁之势

蜿蜒顿挫而下而非一贯直下

壁坼路也同理

墙壁的裂纹必然是顺砖砌的缝隙参差错落而行

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

其形凝重自然


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

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文字归文字

有图才直观




雨水顺墙下流

不会一泻而下

必将顺凹凸不平的墙面蜿蜒下注

形成极为顿挫有力的痕迹

书法作品当中每行的字与字之间

从上至下要自然生动

顺势而行,而无排算子之弊

行与行之间的字也有错落感

↓↓↓



若屋漏痕真如竖画垂露之态,颜、素二公又何须讨论?二公岂自喜于得此基本笔画乎?或有人认为屋漏痕是指某些顿挫枯涩的笔画,亦非。颜、素二公所论语境,是指整体笔势(主要指行草,怀素专擅草书)包括章法而言,若专指垂露或枯涩笔画,显然与语境不合,也过于低级。当然,不论屋漏痕还是折叉股,皆须自然而非刻意造作。为何晋人(主要指二王)不论屋漏痕?盖晋人崇尚超逸自然,不论屋漏痕而屋漏痕自在其中也。




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

具有“藏锋”的效果

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

痕迹中正,形似“中锋”

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


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宋代黄庭坚称:“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文字归文字

有图才直观



在平坦的细沙地上

用尖锐的锥子划动写字

自然出现道道细深的划痕

而沙子在划痕的两侧隆起

形容善用中锋

笔毫虽软但运使如锥

虽笔画细瘦但劲健爽利如用锥子画沙

 锥画沙是高层次中锋笔法

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中锋运笔

主要运用笔毫前端部分

疾、涩二法精熟

古代擅长此笔法的大家有

张芝、钟繇、二王、褚遂良、怀素

其中王羲之为最顶尖高手

↓↓↓



书法上的锥画沙,既有从效果上说的,也有从技法上说的。从效果上说,是说用锥子在沙中划过,划痕两边有突起的沙,其大意与屋漏痕差不多,也是讲的要中锋行笔;还有的认为,锥画沙是指感觉,划沙时明显感到沙砾的阻力,这就不但要中锋行笔,而且要逆锋行笔了。从技法上说,就是只用笔锋,不用笔肚,小字用小笔,大字用大笔。只用笔锋,比较容易做到中锋行笔,从形态上来看,也与锥画沙最象。




钗是古代妇女用的首饰

是用金属所制

一般用两股簪子合成

很有韧性不易折断

将钗用力弯折而不断

其弯折处略呈圆弧状

由于力的作用

弯折内角处较金属的其它部分变得扁薄


“折钗股”的出典:

马宗霍《书林记事》载:“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彤),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鲁公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捉公手曰:老贼得之矣!”


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中说: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文字归文字

有图才直观



笔画在转折时笔毫平铺

锋正圆而不扭曲

如钗股一样

虽经弯曲而其体仍圆

在书法的用笔效果上

大致有如下要求

书法用笔在转折处

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是中锋浑圆

行笔时笔锋虽经转折

却要一气贯穿,毫无滞碍

写出的线条形质,要遒劲有力

↓↓↓


综上所述

书法线条的三种境界


屋漏痕

自然之美


锥画沙

率意之美


折叉股

力度之美


根据以上三段的论述,通过这几种用笔方法得到的线条,才是古人认为最纯粹、最纯净、最美感、最品味的线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