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笔还真不是秘密,懂力即可。
实质是“三力”:借力,寻力,发力。
“屋漏痕笔法”实质是“凌空是方,落笔成圆,寸劲发力。多处多次借力寻力发力。
张旭的“蓬振惊沙笔法”,实质也是“凌空是方,落笔成圆,寸劲发力”。发力点是落笔点。
乒乓球直线出去,碰到障碍物,曲线反弹回来。
屋漏痕特殊,就像一个玻璃球在整体直线局部s道路上寻力借力发力,寻找弱点,突围而出。
屋漏痕,不是粗细变化,不是指“无垂不缩”的回锋(怀素懂万物万象,但不明白发力之道),而是路径变化。这种路径,方向向下,水流总在寻找阻力最弱处突围,节奏滞疾有度,蜿蜒而下。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
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
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
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
真卿曰:何如屋漏痕?”
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
王羲之的笔法是反过来的,他是鹅翅拨水笔法,“凌空是圆,落笔成方,寸劲发力”。米芾的“八面出锋笔法”、黄山谷的“荡桨笔法”也是此类。
褚遂良的“锥划沙”“印印泥”,没有借力,只有寻力发力。见象得象。
卫铄的“横如隐隐阵云笔法”,是静态笔法,属于下乘笔法。也是见象得象。
见象得象的笔法,见横写横,见竖写竖,很容易成为“画字”“写字”,没有借力,没有阴阳转换,导致不能成为“劲字”。所书之字,缺少“凌空是圆,落笔成方,寸劲发力”因“借力”而产生的精气神与内在的“遒劲”。
书法,懂了三力之窍门,就没有像钟繇墓被人偷掘的行径了,人死了,也不得安宁。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