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音乐,再现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征途

 真友书屋 2015-12-15


文 | Mark Benedetti

编译 | 九歌

(图片来自网络)


1492 - 1502 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有如神助一般发现了新大陆——从此,人类的视界拓展到了美洲,而音乐家的素材库中也多了一部冒险家的史诗。从瓦格纳到多尼采蒂,米约到格拉斯,一辈又一辈的作曲家尝试用他们的音乐还原、再现哥伦布的海上征途。


19 世纪的歌剧中,哥伦布往往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式的男主角;近代以来的音乐作品对于人性的刻画则更为深刻,音乐家们尽力将哥伦布的角色塑造得饱满鲜活


本期“靠谱”以时间轴为序,为大家整理一系列以哥伦布和他的航海之旅为主题的古典音乐。

1835 年

理查德·瓦格纳《哥伦布序曲》

Richard Wagner "Columbus Overture"


Columbus Overture Jeffrey Tate;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 Wagner: Overtures - Marches - Symphony in E - Siegfried Idyll Columbus Overture Jeffrey Tate;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 Wagner: Overtures - Marches - Symphony in E - Siegfried Idyll


瓦格纳在 22 岁的时候写下了《哥伦布序曲》。其时他的密友——作家西奥多·阿培尔写了一部五幕戏剧《哥伦布》,瓦格纳的作品成为这部戏的配乐。在瓦格纳的活动下,这部戏得以于 1835 2 月在马格德堡歌剧院上演。


时年轻的瓦格纳,对整体艺术只是在思想意识上有些构想,早期的其他作品,还是典型的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风格。但在这部《哥伦布序曲》中,已经体现他对古典曲式改革的迹象。

1845 年

葛塔诺·多尼采蒂《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美洲大陆的发现)》

Gaetano Donizetti "Cristoforo Colombo (La Scoperta d’ America)"


发现美洲大陆,这样的题材对于多尼采蒂来说也是非常少有的尝试。这部作品是他最后一次访问维也纳期间写成的,他本人是这样评价这部作品的——男中音和乐队共同协作,风景般迷人的清唱剧(康塔塔)。



1892 年

安东尼奥·卡洛斯·戈麦斯《哥伦布》

Antonio Carlos Gomes - "Colombo"




身为一个巴西作曲家,戈麦斯写下这部献给新大陆的礼赞,显得格外特别。人们首次看到一个来自 19 世纪美洲大陆的人,用音符去描绘,自己的土地是如何被欧洲人发现的,成为了所谓的新大陆


戈麦斯本身的新大陆人的身份就是殖民主义留下的标签,而他又是第一个赢得欧洲古典音乐界瞩目的外来者,在歌剧的黄金时代——那是威尔第和普契尼的时代,在名流云集的艺术国度意大利,赢得了自己作为作曲家的一席之地。这部清唱剧《哥伦布》,和另一部歌剧《孔多尔》同期完成,是为了 1892 10 12 日的哥伦布节而作,纪念发现新大陆 400 周年。

1892

阿尔贝托·弗朗凯蒂《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Alberto Franchetti "Cristoforo Colombo"




同年,同样为了纪念发现新大陆 400 周年,哥伦布的家乡热那亚,委托著名作曲家阿尔贝托·弗朗凯蒂将他的英雄事迹谱写成音乐作品。弗朗凯蒂不负众望,完美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忠实再现了一个离乡的英雄,以及他在旅途中遭遇的政治斗争、听闻伊莎贝拉女王死讯的伤痛、和对于家乡热那亚的思念。弗朗凯蒂出生意大利图灵。他这部广受好评作品,风格上受到了瓦格纳和梅耶贝尔深深的影响。




1928 年

达律斯·米约《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Darius Milhaud - "Christophe Colomb"




哥伦布的题材如此火热,连“六人团”的成员米约也忍不住试手。自他起,对于哥伦布故事的创作和改编,就迈入了现代艺术的年代。这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米约和法国诗人、剧作家保罗·克洛代尔共同完成的。作品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米约大量使用了他钟爱且擅长的多调性手法,也在于它需要庞大的演出阵容:至少 40 人组成的合唱团,15 名演员和一整个管弦乐团。


这部作品在内容上也充满了革命性——哥伦布不再是一个单调的光辉英雄了,他展现了自己的更多内在的,有争议的性格侧面。这部作品在柏林首演时在舞台布景上使用了胶片和幻灯片辅助,这在各类科技刚登上歌剧舞台的 20 世纪初来说,是相当新潮前卫的。


整部歌剧由两大部分构成,运用清唱剧与电影画面相结合的形式,安排一名朗诵者叙述史书记载的哥伦布生平,并由一支希腊式歌队作注释,银幕上则展示人物活动内容,第一部分一群白鸽在舞台上放飞,第二部分结尾处天幕上地球转动,一只白鸽向远处飞去。剧中咏叹调与合唱场景始终是音乐的主体部分。由于这部作品广受好评,长演不衰,二十年后米约用英语把它改写了,从而得以拥抱更多的观众。




1942

威廉·沃尔顿爵士《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William Walton "Christopher Columbus"




为了纪念哥伦布航海 450 周年,著名作家路易斯·迈克尼斯(Louis Mac Neice)写了一部戏剧,并且力邀指挥家、作曲家威廉·沃尔顿爵士为此配乐。不过据沃尔顿自己在一次《卫报》的采访中说,他对于这部作品并不非常满意,只是按需而作的任务罢了。不过沃尔顿出手,作品的质量也绝对不低。

1977 年

雅克·奥芬巴赫轻歌剧混合《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Offenbach - Christopher Columbus




奥芬巴赫的《哥伦布》与其说是一部歌剧,不如说是一部在歌剧院上演的英语喜剧。他笔下的哥伦布改头换面,简直是第二个大情圣卡萨诺瓦。其中一首歌甚至描述了船上的乘客意识到他们偏离了航线,乱成一团的场景。整部剧诙谐轻快,全靠奥芬巴赫的音乐才华支撑。

1986

李奥纳多·巴拉达《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系列

Leonardo Balada - Christopher Columbus series




李奥纳多·巴拉达出生于巴塞罗那,居于匹兹堡。他的作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系列讲述了加泰罗尼亚王朝统治时期哥伦布的一生。1986 年完成的第一部分关于哥伦布带领船队航行到西印度群岛的故事。第二部讲述哥伦布回到巴塞罗那,并最终默默无闻地死去。最后一部则是一场独幕剧,1000 年后地球毁灭,哥伦布和上帝发生了一场对于人类命运的争论。

1992

菲利普·格拉斯《旅程》

Philip Glass - "The Voyage"




菲利普·格拉斯曾师从米约,和他的老师一样,他也写了一部哥伦布题材的作品。1992 年受大都会歌剧院委托,格拉斯写就了这部三幕歌剧《旅程》来纪念哥伦布航海 500 周年。


格拉斯的作品从不缺乏野心和深度,这部也不例外。他没有简单处理成一部严肃的传记式歌剧,而是深入浅出地解构了探索冒险这些贯穿哥伦布一生的主题,并且冒险不再只局限于海上,更在时间和空间之中。


说白了,格拉斯只是用哥伦布作为主角,写了一个他心中的思想征程。格拉斯更感兴趣的,是抽象领域的探索、文化冲击下的灵魂错位、驱使人们远行的动力、人类对于未知真正的渴望。在格拉斯的歌剧中,来自过去和未来的人物——甚至包括一个坐着轮椅漫游宇宙的科学家——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代表那些永恒的旅行者——尤利西斯、诺亚、飞翔的荷兰人——或是注定或是命运,将永远与一艘船相伴,去探索、去质疑、去开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