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无不胜!解放军经典战术之围点打援

 长乐无极 2015-12-15

战无不胜!解放军经典战术之围点打援

2014-08-27 中华网军事 军迷趴

使用围点打援战术最经典的战役:清风店战役


自我军成立以来,几乎所有的战斗都是与优势敌人进行的,与日本、欧洲、美国等强大的军事实力相比,我军最终为什么能赢得伟大的胜利?靠的是精神,靠的是智慧。我军在最低级武器装备条件下,创造和总结了许多有效的战术,最经典的战术莫过于“围点打援”,也成“围城打援”。

  “围点打援”,是指以部分兵力包围城市或要点,诱敌增援,集中主力歼灭援敌于运动中。目的不在于打被围之敌,而在于打援敌。围点打援是运动战的一种典型样式,是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的运动战、歼灭战的具体体现。世界上恐怕没有哪支军队能像解放军一样将这种战术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特别是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各大战场都留下了“围点打援”的经典之作,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有两个被歼于此战术之下。

  “剑不如人剑法高于人”

  解放军从初创时的红军、八路军开始,长期以来武器装备始终不如对手。除了1979年对越反击作战,感受了一次强大武器装备带来的优势外,几乎没有一场战争不是同优势敌人作战。在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军的装备基本上是以轻武器为主。技术的劣势迫使解放军在“剑不如人剑法高于人”上想办法,凭借红军时期扎实的游击战功底,解放军将运动战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造了战争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是每支军队必须遵循的法则,解放军清醒地认识到,能否将对手调出坚固阵地和城市是作战胜负的关键,“围点打援”正是实现调动敌军的一种战术。

  “奇正之变”

  “围点打援”的奥妙还在于古人所谓的“奇正之变”。战争史上很多绝妙的战术往往是昙花一现,因为一旦为敌所知就失去了运用之妙。《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就是最好的例子。可为什么“围点打援”这一战术在解放战争中却能反复使用呢?这是因为在“围点打援”的战术中,围点和打援是一对相互转化的矛盾。正如古代兵书上所说的“奇正之变”一样。国民党军之所以屡屡在此翻船,根本原因就是无法搞清楚解放军究竟是要攻城还是要打援。解放军的“围点打援”正是抓住了“奇正之变”的要诀,戏对手于股掌之中。

围点打援虽然是国共双方都很熟悉的解放军战术,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成功涉及很多因素,包括双方兵力火力对比,围点与打援兵力分配,时机的掌握,指挥员的经验和意志都会影响到战役的成败。破围点打援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是守城指挥官的决心,增援部队的兵力和机动速度,奔袭战术的运用。

  经典战例:清风店战役

  清风店战役是解放军一场较为经典的“围点打援”。194710月,晋察冀野战军向保定以北地区发起攻击,并迅速形成对徐水的围攻态势,进而威胁保定。在保定绥署主任孙连仲的催促下,驻守石家庄的国民党第3军迅速离开坚固设防的城市向北驰援,在清风店地区被解放军打援部队6个旅包围,全军覆没,军长罗历戎被俘。在此次战役中,解放军围城是假,打援是真。晋察冀野战军以3个纵队又2个旅的兵力做出攻城之势,迫敌第3军出援。

此役,歼国民党军1.7万余人,其中俘第3军军长罗历戎以下官兵1.1万余人,击落击伤国民党军飞机各一架,开创了晋察冀歼灭战的新纪录,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并有力地配合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秋季攻势。20天后,解放军攻克石家庄,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为把大本营移驻西柏坡并指挥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用奇正之术来解释的话:围城是正、打援是奇,实现了“以正合,以奇胜”的兵家之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