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氏太极拳 男人做这动作“肾”气凌人

 憨痴呆 2015-12-16

肾是男人的根本,但是女人肾虚也会引起失眠、不孕等。杨氏太极拳对补肾有妙招,在广场上了解一下每天都打太极拳教学的人说:坚持练太极拳不仅能补回男人的肾,还能强腰,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

练杨氏太极拳补肾防肾虚

肾是男人生命活动的动力,若是有肾虚就会有体力不足等现象,而太极拳又被称为“不流汗的补肾运动”。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功能失调(主要是阴阳气血失调),元阴元阳受损,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肾主水功能失常则全身水液代射障碍。

太极拳要求“刻刻留心在腰隙”,首先要动作导引对肾进行了“自我按摩”,运动后消化功能增强、新陈代谢加快,又通过气之吐纳修练,后天之本与宗气得到充分补充,进而也对肾中之元阴、元阳进行了补给,即所谓练后天补先天的作用。

男人练习太极拳的好处非常多,经常练习不仅能补肾防肾虚,还能强健身体,锻炼骨骼,让男人变得更强壮。

同时通过导引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加强,有利于肾蒸腾气化的主水功能。太极拳对气的养、蓄修练,本身就是对主纳气的修练。因此太极拳对中医所说的肾系病人,也能起到良好的体疗作用。

在中医经络学中分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太极拳以通任督二脉为基础,要求 “以气运身,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又讲“运之于身、发之于毛”。

杨氏太极拳 男人做这动作“肾”气凌人

故而通过太极拳的导引吐纳,自然而然地调节了经络气血,使之运行流畅无滞。这样可以消除经络气血盛衰不调,和经络气血逆乱阻滞等致病因素。练拳有年者可使气由经络--经筋--皮部,由里及表,由表至里无微不至。

太极拳补的不仅是肾,对各腹脏器官均有按摩的作用,太极拳是男人的知音。

久而久之,可改善人体微循环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太极拳和各腹脏经络的关系

无论中医学还是太极拳,其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最后都要落实在脏腑功能上。中医学中的脏腑经络学说是其核心部分,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各有专司,又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而且在五脏与形体外窍之间,五脏与情志活动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五脏之健康与脏腑之间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是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的关键所在。

同时保持良好的情志状态又能稳定五脏六腑的正常活动。太极拳运动即利用动作导引、调息吐纳、神意锻炼等,对脏腑功能正常、内外关系协调来进行保健防病的。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主神志,心血运行不畅、心血亏虚都可以影响心脏的功能。而太极拳讲以意导体、以体导气、气随意走,进而推动血液运行,也就是做到拳论中提到的“气遍周身不少滞”,另一方面静心养气,有利于心血的濡养和心神的安宁。

据近代人研究,在练习太极拳时,圆活舒展的动作,全身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弛张,使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使血液流畅,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加速了血液循环,减轻了心脏负担,对人体和心脏都起到了保健作用。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流泄,三者的功能影响着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和人体的正常消化功能。

太极拳通过中正安舒、起落展转的动作和开合鼓荡的内气配合,使胸、隔、腹、背、腰等处肌肉有规律、有节奏的收缩舒张,这种导引方法不但使内脏得到了"自我按摩",同时也导引了气机的升降出入,从而调节了脾之运化,胃之受纳、肝之疏泄。

对消化系统有防病治疗的作用。同时脾主肌肉,消化吸收正常了,肌肉骨骼的营养得到了补给,加之运动导引又可使肌肉及骨关节得到锻炼,从而使运动系统的疾痛得以康复。

中医学认为肺司呼吸、朝百脉,有宣发肃降功能。肺若有病则咳,多痰、呼吸不畅,宣肃功能失调,卫外功能减弱。

太极拳运动首先要求“深、长、细、匀”地自然呼吸,进而要做到 “气沉丹田”,这样可以锻炼呼吸肌,改进胸廓活动度,保持肺组织的弹性,使肺活量加大。

太极拳要求 “腹内松净气腾然”,这祥可能加大毛孔通气量、开发卫气,有利于肺之宣肃功能和肺朝百脉的作用。

太极拳两大补肾动作

功法动作

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宽,双臂上举伸直,在脑后交叉,此时小腹略向前倾,双手尽量向上伸直后压,所有力量、意念集中在腰椎。<<<简单小动作让你一月暴瘦10公斤

然后力量从腰椎发出,令两 臂以最大弧度从脑后向身体两侧压下来,同时下蹲,两手最后在两膝间交叉。

结束时意念集中在前脚掌5秒钟,脚后跟不可离地(在两臂向两侧下压时,胳膊不使一 点力量,完全是腰在用力)。

再站起时,前脚掌先用力,作为起动能量;紧接着将所有力量、意念再次集中在腰椎,两腿不要用一点力量,逐渐站起。两手一直交 叉,从胸前直上头顶到脑后(站立过程中身体头脚在后,小腹向前,身体呈弓形)。

呼吸方法

身体下蹲的整个过程呼气,身体向上站起的整个过程吸气。在呼吸转接时略屏息两秒钟(最好用腹式呼吸法)。练习多长时间应根据个人体质而定,以不觉疲劳为宜。练后很多人会觉腰酸,需要用两手攥空拳,轻轻捶打后腰。

通常练两分钟就会浑身微汗、脚掌发热。有人会打嗝、放屁。至于长期效果,大家自己去感受吧。如出现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可按摩复溜、太溪穴,很快可解决。如果再配合金鸡独立一起练,那就更妙了。

练太极拳解决四大肾虚问题

杨氏太极拳 男人做这动作“肾”气凌人

1.肾精不足

脑髓空虚、智力减退、健忘、失眠、面色无华、目周发黑、动作迟钝、下肢无力(或萎弱)、腰膝酸软、未老先衰,青少年则发育迟缓以及小儿的五迟五软等;

2.肾气虚

精力不足、静则思眠、二目无力、腰膝酸软、容易感冒、或动则气喘、大便滑脱、小便清长或遗尿、尿频、排尿无力(或不畅)、有余沥、甚至二便失禁等;

3.肾阴虚

表现为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干舌燥(或咽疼反复)、骨蒸潮热、颧红、盗汗、耳鸣头晕、腰酸(疼)、膝软、皮肤瘙痒、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心情烦躁,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虚细数、女子会出现经少甚至经闭等;

4.肾阳虚

表现为面色白或黝黑、腰膝酸疼、精神不振、手足冰冷、畏寒怕风、易受风寒、腹泻、身体浮肿、怕冷、肢凉、多汗、食欲不振、五更泄泻、小便不利甚至水肿、舌淡或胖大有齿痕、脉沉迟。

女子会出现不孕、遗尿、浮肿等症状。需要指出的是,各种肾虚都以肾精虚为中心,所以肾精不足的表现贯穿于各种肾虚之中。

练习太极拳的补肾要领

(一) 神为主帅,意动身随

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

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与体操中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念。

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

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帅,意动身随”,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

(二) 注意放松,不用拙力

(三) 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四) 分清虚实,稳定重心

在掌握太极拳身体姿势的动作要领后,要注意动作的虚实和身体的重心。

因为在太极拳的套路中,动作之间的连接,以及位置方向的改变,都贯穿着步法的变换和重心的转移。

同时,还要讲究身法和手法的运用。不论由虚到实,还是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衔接,做到势断意不断,一气呵成。

所谓“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就是对太极拳脚步轻盈和动作均匀的描述。

(五) 自然呼吸,气沉丹田

太极拳运动特点

杨氏太极拳 男人做这动作“肾”气凌人

(一) 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太极拳练习。

(二) 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三) 圆活自然

(四) 协调完整

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

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结语:看了上文的讲解,相信大家对太极拳补肾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在现代社会上,我们每天都被压力包围,每天都会有窒息的感觉,身体更是吃不消,神经长期处于紧绷,所以我们不给自己放假,那不是让自己生活的艰难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