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被称为“千古一帝”,实行“慎刑宽法”的清明政治。他在位期间,朝廷每处决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并把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假错案。他还一再告诫大臣们说:“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
从贞观六年(632年),他让近40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创举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犯人的关怀。对犯人尚且如此,那么对开国功臣和社稷重臣更应当珍惜呵护,但李世民却多次制造冤假错案,让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不少贤能之士遭受无妄之灾。
盛彦师是一员武将,他剿灭李密、平定王世充,是难得的军事奇才,但如果让他当劝降的说客,那他可就是门外汉了。徐圆朗叛乱时,李世民有意选派盛彦师为安抚大使,目的是想借助他的威名让徐圆朗束手就擒,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效果。不料盛彦师话还没说上两句,就被徐圆朗活捉。
据《旧唐书·盛彦师传》记载,盛彦师被俘后,面对徐圆朗的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表现出了对李世民的耿耿忠心。然而,“贼平,彦师竟以罪赐死”。盛彦师落入敌手,有辱使命,罪过不小,但李世民策略失准,用人不当,其罪更甚。李世民赐死盛彦师,与其说是为了发泄对盛彦师的不满,倒不如说是为了推脱自身责任,掩盖自身失误。
如果说盛彦师被赐死,有其自身过错的因素,那么李君羡的死就不可思议了。一句疑神疑鬼的谶语,一道无中生有的谗言,就轻松地让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李君羡断送了性命。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一句“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和对大臣们的猜疑。
当他得知李君羡小名叫“五娘子”,其武连郡公、左武卫将军、玄武门守将等一系列封号官职中皆带有“武”字,正好与“女主武王”暗合时,李君羡的霉运便接踵而至。他先是被皇帝“深恶之”,接着被调出京城,不久就被御史弹劾“与妖人交通谋不轨”,最后李世民连审都不审,就下诏“君羡坐诛,籍没其家”。厄运来得如此迅速,如此连贯,恐怕李君羡至死也弄不清楚自己怎么得罪了李世民。
刑部尚书张亮被杀的罪名是“谋反”。因为其为官地相州被人传言是“形胜之地,不出数年有王者起”,因为有人发现了“有弓长之君当别都”的图谶,因为他私下里与几个江湖术士谈论了这些敏感话题,因为其老婆喜欢巫术进而干预政事对他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这位农民出身的凌烟阁功臣成员,很快就被推上了“谋反”的风口浪尖。“谋反”,是皇帝最不愿意听到的字眼,不管是真是假,必欲除之而后快。
正当李世民为找不到过硬的证据而焦头烂额的时候,他突然又听到张亮私下里畜养500壮士为义子的事,总算是一个现成的把柄。于是,李世民就来了个主观推断,对侍臣曰:“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于是,这位当年辅佐李世民争夺帝位的死党,这位刚刚从高丽战场返回长安的沧海道行军大总管,这位临死前还在苦苦哀求宽大处理的刑部尚书,被“下诏处斩,籍没其家”。
能够得到李世民高度评价的人不多,除了“镜子”魏征,就应该是“性最坚贞”的刘洎了。因为刘洎忠于职守,敢于直谏,有能力,有忠心,所以李世民在远征高句丽时,才把辅佐太子监国的重任放心地交给他。贞观十九年,远征高句丽归来的唐太宗,听信了褚遂良谗言,在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的情况上,草率地把刘洎给杀了。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得了“痈疽”,刘洎听到消息后,忧心忡忡,曾和同僚们说了八个字:“疾势如此,圣躬可忧!”这本是一句忧国忧君的肺腑之言,但被进谗者传到唐太宗的耳朵里,却完全变了味:“(刘)洎言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宫廷中最敏感的字眼除了“谋反”,就是“传位”了。
进谗者十分了解李世民的“心病”,在接班人问题上大肆进谗,皇帝因此才会失去理智,龙颜震怒。唐太宗二话不说,即刻下诏:“(刘)洎与人窃议,窥窬万一,谋执朝衡,自处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赐自尽。”
唐太宗李世民一面倡导“宽大安抚”,实行开明统治,体现人文关怀;一面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猜忌心理,对大臣动辄问罪,轻则贬黜,重则杀戮。李世民是一位贤明的皇帝,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看来,没有什么能比政局稳定更为重要。平庸之人犯了错误,他可以不予追究,一笑而过,但位高权重的臣属尤其是功臣,哪怕有一点点捕风捉影的风吹草动,只要有可能威胁到自身利益和皇家利益,他都会兴师动众,杀气腾腾。
尤其是到了贞观中后期,随着“隋亡为戒”历史教训的逐渐淡忘,随着骄傲自满情绪的不断滋长,封建帝王的专制本能越来越多地在李世民身上体现出来。难怪岑文本被唐太宗任命为中书令后,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面露忧色。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非勋非旧,滥荷宠荣,位高责重,所以忧惧。”亲朋好友前来道贺,他正色道:“今受吊,不受贺也。”寥寥数语道出了他对“伴君如伴虎”这句至理名言的深刻认识。
将突厥帝国毁灭的人竟是李世民的岳父!
受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北方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活跃地。540年突厥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史官的记载中,它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占领了整个漠北地区,控制着从大兴安岭到咸海之间广阔的土地,北周、北齐等政权纷纷向其纳贡、和亲。
581年隋朝建立后,被迫在北部边疆修筑长城,布置重兵,以防止突厥入侵。然而在583年突厥帝国如日中天时,庞大的帝国却轰然倒塌,分崩离析,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突厥,并引发内战。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将突厥帝国毁灭的人竟然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
相比之下人们更为熟悉的是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他的妻兄长孙无忌,对于他的这位岳父大人似乎没什么印象。其实这是因为他的这位岳父早在隋朝灭亡前就故去了,但这个人确是一位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它不仅搞垮了突厥,成语“一箭双雕”也源自于他。
李世民的岳父名叫长孙晟,字季晟,551年出生,河南洛阳人。长孙家族来源于北魏的拓拔鲜卑,一直是南北朝时期的名门望族,父子兄弟均担任显官要职。长孙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当时北周的尚武,闲来无事的贵族子弟们经常在一起比试骑射,当时的那些人都不是长孙晟的对手。
568年18岁的长孙晟担任司卫上士。起初长孙晟在朝野中没什么名气,别人也不了解他的才能,唯有杨坚第一次见到他后,就深赞其异才,拉着长孙晟的手,对旁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580年突厥可汗摄图(沙钵略可汗)向北周求婚,北周宣帝将宗室之女嫁给他。当时北周与突厥为彰显自身国力,便挑选一些骁勇之士充当使者。因此这次长孙晟作任命为副使,护送送千金公主至突厥可汗牙帐。北周曾先后派数十名使者前往,但突厥可汗摄图多轻视不礼,却唯独喜爱长孙晟,并经常与他游猎,以至于长孙晟留住其处长达一年之久。
一次两人出猎,见到两只雕争夺一块肉,摄图给了长孙晟两支箭,并说:“请射取之。”长孙晟弯弓搭箭,驰马而奔,见双雕相攫,于是瞄准目标,发一箭而贯射双雕。因此后世有了“一箭双雕”的成语。摄图因此更是对长孙晟刮目相看,让突厥的贵族子弟和他亲近结交,向他学习射箭。游牧民族子弟要向一个中原人学射箭,这真的不多见!
此时可汗的弟弟处罗侯,与兄长关系不好,于是暗中派人与长孙晟结盟。而长孙晟也趁着在突厥游猎之机,察看突厥山川形势及部众强弱。当长孙晟结束突厥之行时,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杨坚即将坐上皇位,于是他便将突厥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杨坚,杨坚闻后大喜,将他升为奉车都尉。
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后,突厥可汗摄图非常不满,“我周家亲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复何面目见可贺敦(突厥人对妻子称呼)乎?”遂借口为其妻北周千金公主的宗室复仇,进兵攻陷临渝镇,并约同各部落准备大举攻隋。隋文帝闻之大惊,急忙下令在北方修筑长城,派遣重兵防守。
“突厥通”长孙晟深知突厥各部首领各统强兵、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同,他认为对付突厥难以力征,易可离间,便向隋文帝上书献策,“今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通使玷厥,说合阿波,则摄图回兵,自防右地。又引处罗,遣连奚,则摄图分众,还备左方。首尾猜嫌,腹心离阻,十数年后,承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
隋文帝览奏大喜,召见长孙晟商议。长孙晟“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隋文帝深为赞叹,全部采纳,派遣使者拉拢玷厥(达头可汗)。玷厥使者到隋后,令居于摄图使者之上,果然摄图与玷厥开始相互猜忌。同时授予长孙晟车骑将军,命他带着金钱,结好契丹、奚等部族,并在处罗侯处,广布心腹,诱其内附。
582年突厥可汗摄图率领各部40万骑兵自兰州攻入,一路上打败隋军,进至周盘(今甘肃庆阳境内)。摄图意欲南下,玷厥不从,率领所部撤退。长孙晟又让摄图的侄子染干告诉沙钵略:“铁勒等反,欲袭其牙。”摄图恐老营有失,于是撤兵出塞。此战若无长孙晟的谋划,立国尚浅的隋朝很可能会损失惨重。
583年隋文帝派窦荣定为帅,统帅3万人与突厥阿波部在凉州一带交战,阿波军屡战屡败。在军中任偏将的长孙晟趁机建议利用阿波与摄图的矛盾,再用反间计。于是当阿波使者到来时,长孙晟对他说:“今达头与隋连和,而摄图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连结达头,相合为强,此万全之计。岂若丧兵负罪,归就摄图,受其戮辱邪?” 阿波可汗接受长孙晟的建议,留在塞上,派人随长孙晟入朝。
摄图得知阿波使者入朝后,非常愤怒,率军一举攻破阿波的老营,“尽获其众而杀其母”。走投无路的阿波投靠西边的玷厥,“乞师十余万,东击摄图”,至此突厥正式分裂为东突厥(摄图)、西突厥(玷厥)两部。双方不断交战,摄图屡败,于是被迫向隋朝入贡。他的妻子北周公主也申请改姓杨,认杨坚为父。
584年隋文帝派遣虞庆则、长孙晟出使摄图,“赐公主姓为杨氏,改封大义公主”。摄图奉诏时不肯下拜,长孙晟上前说道:“可贺敦为帝女,则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无礼,不敬妇公乎?”听了这话,摄图笑着对手下说:“须拜妇公,我从之耳。”方肯下拜。从此北部边患基本消除,隋朝可以南下灭陈。
585年摄图病死,其子雍闾继任为可汗。592年流民杨钦逃到突厥,煽动雍闾以及大义公主反隋,于是突厥不再入贡。此后长孙晟出使突厥,公主言辞不逊,便发觉此事。回京后,长孙晟将此事俱奏。隋文帝再次派他出使突厥,向索要雍闾杨钦。雍闾谎称无有此人,长孙晟收买可汗手下,趁夜将其抓获,并带到雍闾面前质问。最终雍闾理屈,将公主杀死,遣使入贡。
此后在长孙晟的建议下,隋文帝拒绝了雍闾的请婚,而是与处罗侯之子染干和亲。并将在突厥内战中失败的染干封为启民可汗,予以妥善安置,成为隋朝的屏障。599年雍闾被杀,部众大乱,长孙晟建议让启民可汗派人招抚,引起了西突厥可汗的不满,双方爆发战争,长孙晟担任行军总管跟随杨广出兵。
两军对持,长孙晟建议“突厥饮泉,易可行毒。”于是命人在水泉中下毒,结果西突厥人畜伤亡惨重,并认为“天雨恶水,其亡我乎?”,纷纷逃窜,长孙晟率军追击,“斩首千馀级,俘百馀口,六畜数千头”杨广大喜,设宴庆祝,席间有一个突厥降将在列,他说突厥人非常害怕长孙晟,“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
601年长孙晟上疏“臣夜登城楼,望见碛北有赤气,长百余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谨验兵书,此名洒血,其下之国必且破亡。欲灭突厥,宜在今日。”于是隋文帝派遣杨素、长孙晟率兵,护送启民可汗北归。经过几场战争,突厥部众纷纷向启民可汗归降,身受重伤的玷厥率残部逃亡吐谷浑。顺便说一下,同年长孙晟的小女儿出生,她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604年当长孙晟回到京城时,正赶上隋文帝病死。杨广秘不发丧,并任命长孙晟为内衙宿卫,知门禁事、左领军将军等职。此后长孙晟又奉命领兵参与平定汉王杨谅的叛乱,因功被封为武卫将军。
607年隋炀帝准备北巡塞外,陈兵耀武,怕启民可汗误会,就派遣长孙晟前去宣喻。启民可汗染干了解后,率领契丹、奚等十几个部族的酋长齐来迎接隋炀帝。长孙晟见到招待隋炀帝的牙帐内杂草丛生,想让启民可汗亲自剪除,借此向各部族宣示天子的威严。便指着帐内的草,言道:“此根大香”。启民可汗闻后说:“殊不香也。”
长孙晟说:“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启民可汗这才明白,赶紧说:“奴罪过。奴之骨肉,皆天子赐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于是拔出佩刀,亲自除草,其余各部族长见后,争相剪草。此外启民可汗还举国开御道,西起榆林,东达于蓟,长3000里,宽百步。隋炀帝听闻后,对长孙晟的大加赞赏,加封其为右骁卫将军。
609年这位让突厥视如雷霆的长孙晟病死,时年58岁。同年诚心归顺隋朝的启民可汗也离世,隋朝与突厥的关系开始变得非常微妙。615年8月,隋炀帝出塞北巡,于雁门为突厥始毕可汗所围,隋炀帝慨叹道:“向使长孙晟在,不令突厥至此”
长孙晟一生共有五子一女,分别为长孙无乃、长孙无傲、长孙无宪、长孙无忌、长孙无逸以及长孙皇后。特别是长孙无忌、长孙皇后,他们在隋末唐初的历史上影响颇深。而他们的父亲,曾经一箭射双雕、用计谋搞垮突厥的长孙晟,却淹没在隋朝短暂的历史尘埃当中。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长孙晟虽然一生从未指挥过大规模作战,但他凭借自己的出众的谋略,将偌大的突厥帝国为分化瓦解,这不正是战争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