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点不陌生的。美洲大陆的一盏明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而今,年轻一代的小资又因为切·格瓦拉而再次对古巴感兴趣。在研究生院,我曾经和一位圭亚那同学在一个学习小组。他曾经在古巴留学,他给我讲了不少有关古巴的风土人情,让我对这个童年时代就耳濡目染的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因为如此,当父母来美探亲,去佛罗里达旅游回来,谈起了那边遍地都是的古巴餐馆,让喜爱美食的我,不由得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以及她的文化和独特的饮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四九二年十月二十八日,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在途中发现了古巴岛。那里最初的居民主要为西班牙移民及来自非洲的奴隶,因此古巴菜所用的香料及材料有着非常浓厚的西班牙及非洲色彩。譬如古巴菜里的芝麻、茴香、花生、秋葵、稻米、马铃薯、玉米、番瓜、枣子、甘蔗等,都是由西班牙人引入的。而非洲人的影响就更深远──古巴的文化及食物都有厚重的非洲色彩。在后来的演变中,古巴变成了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古巴食物也受法国、阿拉伯、中国和葡萄牙文化的影响,也混合了所有的加勒比海口味。 古巴菜色彩缤纷、味道丰富,虽融合各地精粹,但也可分为两大派别──采用常见的烹调方法及材料的古典菜,以及味道较清淡,并用上多种香草、香料及外国烹饪方法的新派菜。传统古巴食物的烹调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只用慢火煎或煮,绝少油炸,也甚少采用太过浓稠的酱汁。古巴人烹煮时喜欢用大量的蒜头,几乎每一道菜都有蒜头。此外,茴香、意大利香草、芫荽、月桂叶等也是古巴人最常用的香料。古巴人除了采用简单的烹调方法外,调味时一般也不用极辣或味道极浓的香料。不少古巴菜均以 “sofrito” 来调味。这种有人略译为“煎”的调味组合,以洋葱、青椒、蒜、意大利香草及胡椒碎混合而成,再以橄榄油煎出香味来。传统上,烹煮黑豆(极受古巴人欢迎的一种食物)、肉类,或以炆的方法来做菜时,都会用上 sofrito。此外,sofrito 更可与蕃茄酱为主的酱汁配合使用。而烹煮猪、牛、羊、鸡等,则常常会以青柠或酸橙汁作腌料,并以低热烤焗。尤其是豆类,中国人的红豆汤是甜汤,但古巴料理是咸的,他们将大红豆加洋葱和蒜头一起下去煮,当红豆煮到烂时洋葱和蒜头也就溶进汤里了,最后再加入盐调味,这样就成了好吃的酱汁,用来淋在白饭上。和其它拉丁食物一样,古巴菜经常以Yuca、Malanga 及 boniato 等根菜作为材料,并以橄榄油和蒜作腌料;而豆类、鲜果、蔬菜等,在古巴菜中也常能看到。古巴的名菜首推“加勒比海女王”,这是一道用加勒比大虾做成的味道鲜美的大菜,在哈瓦那地区的许多餐厅都可以吃到。 古巴人民最大的特点是生性直爽,天性乐观,他们是爱好享受一切快乐的民族,同时他们又大方好客。据我的同学说,他在古巴留学的所有费用都是古巴政府资助的。在古巴,看病受教育都是政府包了,很像七十年代的中国。古巴人非常热情,全国治安都很好,夜晚独自一人也可外出。古巴人的上菜的方式就可以体现他们的性格。古巴的菜饭通常都是盛在一个大盘子里的,沙拉,各色豆米饭,再加上一大块肉排,即使是饭量很大的人也难以全部吃完,颇能感受古巴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个性。这还只是一顿饭,而古巴人是那么会享受生活,每天似乎从早到晚都在吃。早餐有涂上牛油后烤成金黄色的古巴面包和迷你烟火腿卷;午餐有以肉类、洋葱作馅料的馅饼;到了下午茶时间又有香浓的咖啡配上炸马铃薯丸以及肉类、芝士、番石榴等作馅料的小馅饼;晚餐通常以肉类及鱼类作主菜,并配以稻米、黑豆和 congri(由稻米及黑豆混合而成)作主粮有时更会配上少许蕃茄洋葱牛油果沙律。古巴产糖,饭后种类繁多的各式甜品也相当惊人,常见的有鲜果馅饼,浓烈的古巴咖啡及甜面包和米糕。最后以一大盘水果收尾,一来可消减肥腻,二来又可为餐桌带来清新感。不过别以为这就完了,佳肴美馔之后,来上一根古巴最有名的雪茄,再喝上一杯以甘蔗糖浆蒸馏酿制的白古巴甜酒,真是赛过神仙。 以后大家可以去古巴本土去品尝正宗口味的古巴菜,还能欣赏到美丽的古巴风光。众所周知,古巴不但有宽广的海岸线,还有迷人的珊瑚礁、宁静的海滩。古巴的沙滩平缓绵细,洁白柔软,海水清澈,毫无污染的纯粹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 在许多人眼中,古巴拥有全世界最美丽的海滩。美国离古巴很近,但是一直对古巴实行禁运,害得美国人不能欣赏古巴的美景。而古巴人因为物质贫乏,日常生活用品还要实行配给制。为了颠覆古巴政府,美国政府精心策划了多起暗杀古巴总统卡斯特罗的行动,均以失败告终。许多人都认为这种做法很愚蠢。曾经有美国人到古巴去,他们把几个古巴人叫到专门为美国人服务的餐厅吃饭,然后问他们感觉如何,那些古巴人说:“东西很好吃,但是我还是觉得古巴好。”这个答案让美国人跌破眼镜。其实想想就知道了,一个个性十足的民族,怎会因外力的压迫而屈服?他们生性乐观的性格,无论多么困难也快乐地生活。古巴人有这样的说法:“拉丁人为饮食而活。”看那一道道精彩万分的古巴美食就知道此言不虚了。 来源:《美味人生》 作者:冰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