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宜居现代化新城汉沽,海纳百川诚邀中外宾朋
人们总爱把一座城市的灵秀慧智同江河湖海联系在一起,汉沽却尽享傍海枕河的特殊礼遇。她带着古老的文明走到今天,迈开坚实的脚步奔向未来;她分载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历史使命,尽情展示着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抢占开发开放桥头堡的风姿和活力。 汉沽位于天津市东北部,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三角地带,自古便有漕运商埠、盐业摇篮、海防要冲之称,现为滨海新区北部旅游休闲城区,辖三街三镇,常驻人口30万。这座津沽大地最早迎来曙光的城市,距首都北京150公里,河北曹妃甸经济区35公里,天津国际机场50公里,天津港21公里,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仅一河之隔。在这片3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草丰美,生物繁茂,地热、温泉、风能、海洋能和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充裕,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公路、国道、高速路编织内外双环,规划建设中的轻轨、高速公路、城际高铁三线汇集,共同为加速汉沽发展构成了畅达通衢。 区域内,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宜居生态新城。滨海旅游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建设国内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高品位休闲区。中心渔港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打造我国北方水产品加工物流产业中心和游艇产业发展基地。伴随着这三大项目的全面实施、加速推进,使汉沽拥有了功能互补、顺势而为、联动发展的优势。 盐渔之城 汉沽由水得名,因盐而兴,东汉始兴漕运,唐代先民聚落,明清村镇成型。早在西汉时期,她的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安灶汲水煮盐。公元925年设置盐场,所产海盐有玉砂之称,被选作明清两代的贡品,是中国海盐文化的发祥地和长芦盐的中心产区。如今拥有盐田1.3万公顷,年生产原盐能力百万吨,“芦花”牌精制盐称雄国内、享誉海外,“天工”牌烧碱畅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长城”牌润滑脂伴随神舟飞船,一次次遨游太空。得盐业之利,享负海之饶,汉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虾、海参、梭子蟹、三文鱼、半滑舌鳎等名贵水产品在两万多亩海淡水养殖水面落户繁衍,工厂化养殖水面达到63万立方水体,杨家泊东方对虾健康养殖示范区单产和综合指标居全国前列。 生态之城 汉沽坚持打造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家园。在这里,碧波荡漾的渤海湾紧紧环抱,娴静的蓟运河南北蜿蜒穿越,28公里海岸线似彩链镶嵌胸襟,纵横交错的沟渠密如蛛网,营城湖和高庄水库波光粼漓,充沛的海淡水资源为汉沽带来了灵气,丰富的湿地资源为134种野生植物和325种野生动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集大海韵律,汇沽水流霞,采自然风光,汉沽构成生态城市的自然肌理,彰显碧海蓝天的秀美画卷,创造城依水建、水绕城流的神奇。特别是通过多项减排项目的实施,伴随绿化工程的推进,花、灌、乔、草错落有致,收获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以绿治脏”的良好效果,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3%,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7.5平方米,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位列全市前茅,废物垃圾实现无公害处理,创建生态示范城市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卫生城区创建迈入天津市先进行列。 文化之城 悠久的历史、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物质条件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汉沽文化,铸就了以河风海韵盐魂为主干的文化内涵,打造了以版画、刻字、藏书票、飞镲、评剧为代表的文化品牌。 汉沽版画多以木船、渔村、盐工及其劳动场景为创作题材,运用新材料、新技巧、新手法,采用多种表现形式,注重版画语言的探索,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汉沽刻字以木、竹、陶、瓷等为材,借鉴古人技法,兼蓄书法艺术美、雕塑造型美、材质肌理美和工艺装饰美,因匠心独运、构思巧妙、精品频出而闻名于世,被专家学者赞誉为创造了一门新的艺术样式。枝繁叶茂的汉沽版画、汉沽刻字两株艺术奇葩,为汉沽赢得了中国版画刻字艺术之乡的殊荣。 汉沽藏书票题材宽泛,不拘一格,以乡土气息和滨海个性见长,曾多次走出国门,登上美国、意大利、捷克等国家的艺术殿堂,受到国内外民众的青睐。坐落在汉沽的国际版画藏书票收藏馆馆藏中外名家名作2万余件,种类之多、数量之丰、品位之高居全国之首。 汉沽飞镲产生于清代,作为一种集音乐、舞蹈、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因锣鼓铿锵有力、舞姿粗犷豪放、队形变换有序、双镲开合适度、彩缨起伏飞展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是汉沽节庆活动、舞台演出、群众娱乐健身必不可少的一种民间表演,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曾在上海世博会精彩亮相。 汉沽是评剧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上世纪初,评剧的雏形蹦蹦戏、落子戏等民间曲调就已在汉沽流行。1909年,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月明珠等流落到汉沽,并成立“庆春莲花落班”,完成了落子戏向平腔梆子戏的过渡,碧艳艳、白玉霜、筱俊亭、花淑兰等许多著名评剧艺人都曾在汉沽的舞台上一展风采,使评剧艺术得以在汉沽生根发芽,百余年来经久不衰。汉沽评剧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先后有7人获得“全国评剧十大名票”称号,2人获得“全国评剧小梅花金奖”。 发展之城 汉沽经济属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工业在原有以海洋化工为主导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引进、优化和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项目为引领,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相融并进的发展态势。特别是随着一批又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相继落位,区域产业层次和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均衡优化,积蓄多年的能量喷涌而出,开发开放的势头愈发强劲。 农业特色鲜明,具有内陆农业和沿海农业的双重资源优势,种植、养殖、捕捞“三业并举”,水果、水产品“两水兼收”,是中国东方对虾健康养殖示范区和玫瑰香葡萄之乡。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淀”牌玫瑰香葡萄生产基地,汉沽有着悠久的葡萄栽培历史,标准化种植面积达2.4万亩,年产量5万多吨。该品种色泽美观,穗形整齐,甘甜适口,香气浓郁,含糖量高达22度,既为鲜食佳品,又是酿造干白葡萄酒的上乘原料。在全国鲜食葡萄评比中摘金夺银、屡获殊荣,2007年被评为“奥运会推荐果品”,获“中华名果”称号。列入天津滨海新区六个农业科技园区之一的茶淀葡萄科技园,通过技术创新使茶淀葡萄这一名牌产品实现了一产向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同时带动了葡萄籽油、葡萄皮多酚提取等加工企业和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服务设施完备,领域不断拓宽,市场购销两旺,以海鲜为主料的菜肴独具特色,葡萄采摘、金秋垂钓、盐业观光、吃农家饭、出海当渔民等特色旅游吸引八方宾客流连忘返。各级各类学校遍布城乡,综合性专业性医院功能齐全,文化体育场所风格各异,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办公等业态呈现出竞相发展的局面。 非公经济不断壮大。截至2011年,拥有非公企业2464家,个体工商户4796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5%,占区域产值总量的22.87%,实现税收占区域税收总量的45.75%。从产业结构看,非公企业囊括了三大产业,其中一产中由非公企业率先兴起的工厂化种植、养殖业已形成规模;二产非公企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生力军;特别是现代服务、现代物流、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异军突起,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注入了活力。从行业结构看,金融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由5年前的1%增至5.2%;现代物流、旅游、中介等行业由12%增至20.4%;化工、电力、石油产品加工等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占区域总产值的68.5%。 未来之城 根据天津市和滨海新区总体规划,汉沽正在围绕建设一流海滨休闲旅游区、健康产业聚集区、沿海都市型农业观光区和生态宜居现代化城区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等综合优势,以争当排头兵、抢占桥头堡的决心和姿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塑造“一城三镇”城市布局和“两带六园”产业布局。在城市布局上,提升老城区,东扩新城区,承载宜居城市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联动”、统筹发展,打造中国的“卢瓦河谷”、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名镇和特色渔镇。在产业布局上,打造杨家泊水产品养殖加工发展带和以茶淀玫瑰香葡萄为品牌的水果种植加工发展带,建设天津茶淀工业园、滨海物流加工园、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范园、营城新兴产业工业园、葡萄种植和水产养殖科技园。在不久的将来,将一座河海湖相拥、游工渔并举、科教文共进、高精尖引领、天地人和谐的生态宜居现代化新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未来召唤汉沽,汉沽拥抱未来。汉沽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理念,营造亲商爱商氛围,打造招商选资环境,实行优惠政策措施,敞开海纳百川的胸怀,诚邀中外客商,喜迎四海宾朋,共同将这座城市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绚丽多彩。 汉沽老潘存 2015.12.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