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讯(通讯员 陈李娟)82岁高龄,他仍热衷于群众文化活动;他能说会唱,作词、作曲、编舞一肩挑;他将退休工人、农民等一群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普通人送上全国性大舞台——他就是北碚区著名民间艺术家、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车灯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周传勋。活跃在群众文化的热土上60载,辅导群众达118万人次,耄耋之年的周传勋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手上的技艺都教出去,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队员来自社会各阶层 12月9日,笔者见到周传勋老人的时候,他和老伴还沉浸在喜悦之中。11月20日,周传勋受邀参加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办的“感动中国——第三届全国群众文化艺术周暨‘群文杯’合唱、舞蹈、器乐展评活动”,由他作词、作曲、编舞的作品《把重庆车灯来介绍》喜获铜奖及最佳人气奖。 “我们那个作品一出场,全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表演结束之后,大家的掌声也是经久不息。”周传勋自豪地说。该作品描写了重庆的山水、人情风貌、介绍了重庆车灯,舞蹈演员服装统一、动作流畅、队形变化美观大方,表演形态热情有特色,得到了现场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 “表演结束之后还有其他地方的演职人员专门来找我们合照,竖起大拇指称赞我们。”周传勋的妻子,也是此次“群文杯”参赛的活动领队王柳生向笔者介绍说。 虽然参演作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周传勋告诉笔者,此次活动的准备过程却历经了艰辛。“我们30多名队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退休工人、农民都有,有的以前接触过舞台表演有一定基础,但有的是一点基础都没有。”周传勋说,因为此次参赛时间紧,部分老队员时间协调不过来不能参加,只能临时凑人。 为了呈现更加完美的表演效果,周传勋每天坚持亲自上阵指导队员的舞蹈动作,守着队员排练,晚上写词编曲经常熬到次日凌晨两三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的作品登上了全国性大舞台,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周传勋说,得到大家的欢迎和认可,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坚持文化保护与传承 2011年,周传勋组建龙凤桥街道重庆车灯基地代代传艺术团并常年在基层开展群众文化表演,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和认可。2013年,周传勋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车灯代表性传承人。 周传勋说,他是2000年开始接触重庆车灯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5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重庆车灯的保护和传承。他介绍说,重庆车灯又叫“逗幺妹”、“跑旱船”,是一种载歌载舞说唱故事的汉族曲艺。车灯表演的时候,一人饰演幺妹坐在彩船里面,两人饰演艄翁伴其左右,还有若干表演者手持彩扇、灯笼在船旁边歌边舞。 周传勋通过第三届全国群众文化艺术周的舞台,将重庆车灯搬上了全国舞台,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一特殊的表演形式,并爱上了这一民间艺术。此外,该作品还曾荣获重庆巴渝艺术节一等奖、重庆市首届车灯大赛和重庆市第三届曲艺大赛二等奖。多年来,周传勋老人笔耕不辍,坚持作词编曲,先后创作的清音《美丽重庆展翅飞》、重庆车灯《豌豆开花粉嘟嘟》、竹琴《老英雄·华子良》、盘子《我家住在花园城》等作品获全国、省、市、区等各类奖项两百多个。 “我现在年纪大了,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把手上的技艺传授出去,希望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周传勋说。 倾力群众文化工作60载 从1956年调任到北碚区文化馆任音乐舞蹈戏剧曲艺辅导干部开始,周传勋就开启了自己的群众文化工作旅程。作为一名资深的文艺工作者,60多年来,他深入厂矿企业、镇、街、乡、村、部队、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大中小学、音乐学院和专业剧团等单位,义务辅导群众达118万人次,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我跟着周老师学习车灯6年多了,周老师对群众文化的坚持让我们很感动,我们的团名叫‘代代传’,周老师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把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代代传艺术团团员陈寿容告诉记者,虽然周传勋已经82岁高龄,但是排练的时候,周老还是会非常认真地给他们一个一个指导动作,教大家唱词,带领大家到各地演出。 周传勋告诉笔者,他从小就爱唱歌,模仿能力超强,学什么像什么。说着说着,他就给笔者来了一段上海话,一会儿又切换到广东话、东北话。此外,他还能说会唱、能歌善舞,会钢琴、手风琴等乐器,会跳国标、民族舞等。目前周老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舞蹈家、曲艺家、戏剧家协会会员。 年龄的增长并没有削弱周传勋对群众文化工作的热情。他说,国家一向重视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五十年代至今,他多次参加普查、收集整理民间艺术和文化,学到很多宝贵的传统文艺,他希望能将这些传统文化艺术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 身边人说:他让我们登上了想都不敢想的舞台 周老师82岁高龄了,还对群众文化活动这么热爱,会编会唱,多才多艺,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他对文化艺术的执着追求让我很感动。 ——代代传艺术团成员陈寿容 周老师满腹才学、不为名利,一心扑在文化艺术上,就是希望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承下去,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代代传艺术团成员冯瑞银 我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这次周老师让我们这一群普通人登上了全国性的大舞台,还拿了奖,这是我们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代代传艺术团成员袁垭玲 周传勋心中只有工作,只有群众文化事业,一辈子就扑在他的文化事业上了。 ——周传勋妻子王柳生 周传勋老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值得我们所有文化工作者学习。 ——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周鸣鸣 笔者手记:群文工作是他一生的追求 采访周传勋老人是在他的家里,一个简单、清贫的家。刚进屋,周老的妻子就迫不及待地告诉笔者他们刚在北京获得的荣誉,并翻出了仔细收捡着的奖杯和奖牌,看得出,来自社会的肯定让两位老人很高兴、很自豪。在采访的过程中,周老会跟着笔者的提问一点点慢慢地回忆、讲诉,虽然已是82岁高龄,但他精神状态却很好。说起群众文化工作,他也是神采奕奕,他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坚持很让人感动。采访到一半,多才多艺的妻子提出想要唱一首歌,随即,周老弹琴、妻子在一旁高歌,画面看上去温馨又浪漫,这是两位普通的老人,也是两个在群众文化事业上相互扶持的伙伴。 |
|